农村高中生感恩现状调查研究

2016-03-28 08:12李智勇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感恩高中生农村

李智勇

摘 要:为了考察我国农村高中生感恩的现状与特点,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对746名农村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村高中生感恩倾向较为强烈,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

关键词:农村;高中生;感恩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感恩品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感恩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喻承甫等人的研究表明,感恩是促进个体社会适应最重要的人格特质之一。一方面,感恩与个体的多种积极情绪特质的积极发展结果显著正相关;另一方面,感恩又与多种消极情绪的消极发展结果显著负相关。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心浮躁,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盛行,而诸如施恩不图报、知恩图报、无私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被不断冲击。许多农村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变得自私冷漠,对大自然的恩赐、国家的培养、父母的含辛茹苦、教师的辛勤教诲、朋友的仁义关怀都缺乏感恩之心,更鲜有感恩之举。

青少年时期是感恩美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促进其积极发展。本研究选取国内学者编制的青少年感恩量表作为测量工具,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农村高中生的感恩心理状况,以期为当前农村高中生感恩教育提供实证性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湖南地区2所农村普通中学。共发放问卷760份,回收有效问卷724份,回收有效率为95.3%。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该量表由喻承甫等人编制,由感恩父母(亲人)、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祖国(社会)和感恩自然5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均有5个项目,共25个项目,要求青少年在每个项目上根据最近半年以来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7分,计算每个维度以及总量表的均分,分数越高表示青少年的感恩水平越高。量表基本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感恩的状况。

2.研究程序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独立填写问卷,问卷不记名,作答完毕后当场收回,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农村高中生感恩心理总体状况

调查发现,农村高中生感恩总体平均分为5.90,介于符合和比较符合之间,其他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在5.67~6.13之间,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恩父母(亲人)6.13、感恩祖国(社会)5.91、感恩朋友5.90、感恩老师5.89、感恩自然5.67。结果表明,农村高中生的感恩整体水平处于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

分析原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感恩思想具有鲜明的内容对象,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仁、义、忠、孝、节”和我国民间崇奉的“天地君亲师”等思想就是具体体现。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人恩惠、知恩图报等传统感恩思想,从小就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另外,学校、家庭、社会也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农村高中生不同性别的感恩心理差异

调查显示:除感恩教师维度差异不显著外,男生在感恩总分及其他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其中,在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祖国(社会)、感恩自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t1=-2.36, t2=-2.19,t3=-2.46,P<0.05),在感恩朋友上总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t4=-2.85,t5=-2.68,P<0.01)。

这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男女生移情能力的差异。McCullough等人指出,移情能力是感恩形成和发展最强有力的催化剂,是个体的社会认知评价转向感激并报答他人与物的恩惠。女生相比男生而言,情绪情感体验丰富深刻,心思细腻,移情能力普遍高于男生,也更容易注意并欣赏日常生活、大自然的美好事物,从而心怀感恩,易于表达感激。其二,女生倾向于以人际关系为导向,乐于通过向他人表达感恩的方式融入团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男生则倾向于以竞争机制、物质、力量为导向,常常认为感恩会有损其男子汉形象和社会地位。

3.农村高中生不同年级的感恩心理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高中生在感恩老师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1=3.97,F2=3.62,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感恩老师方面,高三年级显著低于高二年级,其他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分析原因,可能是进入高三后升学压力增大,老师的期望和要求明显提高,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变得心理敏感、脆弱,情绪不稳定。加上学校和教师受升学率的影响,把精力放在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心理变化,导致成绩较好的学生心理压力大,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注而产生抵触情绪。另外,高三学生往往忙于复习,而无暇静心发现和思考身边美好的人事景物。这些都降低了他们对感恩的体验、认知和行为表达。

4.农村高中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的感恩心理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在感恩各个维度和总分上,非独生子女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其中,在感恩朋友、感恩祖国上总分达到了显著差异(t1=-2.06,t2=-2.53,t3=-2.22,P<0.05)。

分析原因,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淡薄是学校、社会、家庭等共同影响的结果。他们作为家庭的中心,独享着全部的爱和关注,容易变得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知恩、感恩意识淡薄。

非独生子女与其他兄弟姐妹分享父母亲人的关爱,相互之间情感交流多,也学会了更多人际交往技巧,能更深切地感受到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另外,由于家庭中兄弟姐妹较多,父母多为生活,无暇顾及周全,于是他们往往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发现身边的美好,寻求身边的快乐,如四季的变化、春花秋月等都会让他们觉得很快乐、兴奋。

5.农村高中生是否接受过助学金的感恩心理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在感恩各个维度上,接受过助学金的高中生得分均高于未接受过助学金的高中生。其中,在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祖国(社会)上达到了显著差异(t1=2.42,t2=2.23,t3=2.33,P<0.05),在感恩总分上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2.61,P<0.01)。

分析原因,接受过助学金的高中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都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体验深刻。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不断出台,为农村贫困高中生家庭及其顺利完成学业带来了福音,接受过助学金的农村高中生往往能够心怀感恩,发奋学习,以期回报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传承感恩美德。同时,他们对困难处境体验更为真切,与处于困难处境的人之间有更多共情并产生更多的施恩行为。

6.农村高中生是否单亲家庭的感恩心理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在感恩各个维度和总分上,非单亲家庭高中生得分均高于单亲家庭高中生,其中,在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感恩祖国(社会)上达到了显著差异(t1=-2.16,t2=-2.20,t3=-2.26,t4=-2.41,P<0.05),在感恩总分上达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t=-2.60,P<0.01)。

分析原因,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感恩思想影响巨大,农村高中生在经济上尤其是情感上,对家庭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生长于其中的农村高中生较难得到来自父母的积极情感体验,缺少安全感和家庭温暖,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对父亲或母亲产生抵触、不满情绪,家庭感恩教育得不到保障,往往对感恩教育产生抗拒、排斥心理。非单亲家庭的孩子拥有完整稳固的家庭,能够获得父母双方完整的爱,有更多的机会受到父母言传身教的感恩教育,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等方面有相对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严加银.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探究——以传统孝道为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2-158.

[2]喻承甫,张卫,李董平,等.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9(7):1110-1121.

[3]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93-100.

猜你喜欢
感恩高中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