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雁:重病作家的文学良知

2016-03-28 02:36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尿毒症作家女儿

吴永强

2016年初,患尿毒症三年的作家鲁雁遭受到人生中又一次打击:上一年度的透析费用无法报销,后续治疗难以为继,生被抛弃的透析者

2015年12月31日,鲁雁照常来到沂水县医院,准备报销2015全年透析的医疗费,却被告知无法报销。

原因在这一年7月,鲁雁糖尿病足发作,险些截肢,住院两个月不见效果,后来用民间土方治疗,终于有所好转。前些天脚部再次出血,如今,他走路依旧一瘸一拐,需要搀扶。

“双重住院,出现了时间交叉,导致年底结账时无法报销。”鲁雁说,治疗糖尿病足多花好几万元,“按照报销比例,能报近70%,报销不出来就得全额补齐。”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上一年的报销无法进行,意味着欠费太多,接下来的2016年,医院要求全额交齐上一年的费用才能继续透析。其实按照国家规定,最迟2月28日之前结算就可以,“但他们元旦就停止了透析”。

尿毒症一星期不透析,就有生命危险。“实在不行了我去求医生,全额交费透析了一次。”之后,即使交钱医院也拒绝透析。医院下了通牒,如果不能及时交上钱,只能将其拉入黑名单,本地所有医院将对他关上大门。

在朋友的帮助下,鲁雁到莒县透析了几次,维持生命。“但也不是办法,临近春节,路途又远,不能老往莒县跑。”幸好,腊月二十七,县红十字会和沂蒙生活报慈善组织带了2000元钱和一些生活用品来看望他。他用这些钱转院到沂水县中心医院继续透析,中间颇费周折。和之前的透析不同,现在是完全自费,一次500多元,2000元钱很快花光。

早在2005年,鲁雁患上糖尿病。2012年,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出乎意料,“血糖已到了20多,肾病四期,很难逆转。”后来“升级”到了五期,即尿毒症。

2013年5月,鲁雁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住院,靠每周三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为了方便治疗,他在沂水县城租了一个小院,房子很旧,经过修整,闹中取静。妻子在临沂上班,70多岁的母亲赶过来照顾他。

2016年除夕,经受透析风波的鲁雁在母亲的搀扶下,艰难走向中心医院,进行例行透析,过了一个惨淡的新年。

亟需修正的医疗体制

面对记者的询问,鲁雁表示自己能想得通,没有埋怨医生的意思,“先救命还是先挣钱,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悖论。”

“尿毒症的比例是万分之一,一个百万大县大概有一百多人,每人每年补贴两三万元即可,这对于政府财政来说并不是一笔太大的支出。”本刊记者了解到,山东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尿毒症已经免费,并且补贴交通费和午餐。然而,包括临沂在内的一些落后地区仍在收费。

这些年来,鲁雁经历了余华《活着》般悲惨的人生:少年丧父;2013年4月,妹妹因癌症去世;2015年5月,弟弟患脑溢血,全力抢救几天,花去数万医疗费后去世,几个月后弟妹改嫁。

遥想当年,父亲去世后,作为长兄,鲁雁为弟弟盖了当时全村最好的五间瓦房,买了车,弟弟妹妹先后成家,30多岁的他才迟迟结婚。而今一切成空,所有的奋斗化为乌有,“就剩一个老娘,75岁了还得天天伺候我,搀扶我去医院透析。”弟弟去世后,经受生活一次次打击的母亲四个月未说一句话。

几年来,鲁雁每次都是用最低贱的透析材料,比别人的低一百多元,脚部受伤致使病情加重,再加上家庭变故连连,以及辛苦的写作,透析不及时,病情越来越重。

鲁雁有一个女儿,现在沈阳读书,妹妹的女儿还在上高中,都要由他抚养。妻子每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过去的一年,鲁雁从自己绵薄的收入中分出3600元给女儿寄去。那时他正在病床上透析,接到女儿的电话,他的眼泪刷的一下流下来,“女儿连饭都吃不上了,你说我是什么感受?”

一个同学发来短信,他再次流下泪来,那是杜甫的一句诗:“文章憎命达。”

文化界的一些朋友得知鲁雁的病情后,建了微信群“鲁雁后援会”,浙江一个陌生读者喊出口号:“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眼泪又流了下来。

死而有憾:作家的启蒙本性

多年来,鲁雁创作了大量优秀小说。半个月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庄稼》是其成名作,评论家施战军称:“让沂蒙人几代的心灵和命运掀了个底朝上。”11天写就的长篇小说《草根一族》,以济南为背景,描写了城中村一个出租院租客的故事,评论家吴义勤称:“在都市民间创作实践中,展现了新品质、新内涵,实现了新超越。”

多年重病,鲁雁对生命已看得很淡,至于活着的意义,“一是上有老,75岁的老娘需要养老送终;二是下有小,女儿和外甥女需要抚养;第三,自己的雄心壮志,长篇小说《齐长城下》还没有修订完,随笔集正在整理,想写的电视剧、电影还没完成。”鲁雁一声长叹,“现在死而有憾。”

长篇小说《齐长城下》的艰难写作和修改,贯穿其患病始终,已改到第三稿,压缩至31万字。这是他献给故乡的一部大书,他要书写“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精神苦旅。毕竟,我亲身体验了这片土地三十多年来的沧桑、苦难和变迁”。

同时,他还在创作纪录片《齐鲁千年古国》的剧本,曾经遍布山东的小古国蕴含了很多文化内涵,莒国、纪国、费国……鲁雁一个一个梳理这些古国的往事。

在小院居住3年,坐在杏树底下,春秋两季种青菜,夏陪蚊子冬逗猫,他陆续产生一些感悟,将之集结为随笔集《养病杂记》。“人除了正业还要养宠,比如:妻子上班还养猫,闺女上学还养狗,老娘种菜还养花,我读书写作还养病。”无限悲凉中透露出惨淡的乐观,在医院透析,周围人也会受他感染,坚持走下去,“把病看成宠物,养好了很温顺,惹着它了就会面目狰狞。”

而今,眼睛视力受限的鲁雁,每天坚持写作四五个小时。就像对自己病情的认识,对于自己作为作家的处境,他说:“不能埋怨某个人,是体制造成的。同工不同酬,是文化界的普遍现象。”

一个作家,其生存意义是什么?鲁雁这样回答:“如果是行尸走肉,也没什么意思。要有思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呐喊,哪怕只有一个读者看了你的作品后,活得更明白,这就是作家的意义。”

他突然想起鲁迅,今年恰逢鲁迅逝世80周年,他在微信上多次怀念。“如果鲁迅在教育部继续当官,他只能是周树人;如果他继续在大学教书,也只能是周树人;恰恰是他走向了民间,为民众鼓与呼,呐喊和抗争,成就了‘大先生鲁迅。”

若欲提供帮助,可与鲁雁本人或本刊编辑部联系,鲁雁微信:直接搜索手机15106672297,本刊电话:0531-85599502

猜你喜欢
尿毒症作家女儿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海的女儿
人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