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几点研究

2016-03-29 00:11张静漪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院校

张静漪

(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内蒙古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几点研究

张静漪

(赤峰学院 教育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当高等教育得意于受众人数之多的同时,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攻击行为也表现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里.因此,本研究以蒙古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攻击性行为进行相关研究.

内蒙古;大学生;攻击性行为

1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意义

1.1 理论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直接利益.然而,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对社会与大学生个体自身来说,都将可能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

1.2 现实意义

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攻击性行为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国家和社会应给予高度的关注,尤其是对民族地区、兄弟民族之间的攻击行为应更为关切,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个体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民族之间的团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期望本研究能够为蒙古族地区高校甚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预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攻击行为心理分析

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的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学业的压力、家庭的期待、社会的关注、就业问题的面对等使得大学生处于一个交织的社会关系网之中,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在喘息之间奋力维系得以生存.从而使其敌对与愤怒情绪在内心深处积聚很久,而对他人的言语或身体行为的挑衅或鄙视,难免可能会出现攻击行为,或潜在的或隐性的攻击行为被外界行为所激发,出现伤害他人或自已的情形.尤其对于部分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或成长背景有其难以回避的特殊性,诸如单亲、父母离异或缺少他人关怀等等,使得大学生心理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对他人的抱怨或对社会抱怨也就难以避免的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需要有着极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入学校后的大学生,脱离父母的呵护,独立完成参与在各项活动之中.而部分同学由于在家受到父母的全面呵护,一时间难以脱离父母的生活,变得无所适从,而使得生活混乱.长时间的混乱生活使得部分学生心力失衡,加之来自同学的挖苦、白眼甚至欺负,产生过激行为,通过攻击行为来发泄心理长期以来的积怨.

部分同学在未进入高校以前都是学校中学习的佼佼者.然而,由于高考的选拔,能进入高校的学生大体上来说,整体素质都不错.因此,部分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突然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一直以来,自已的努力与预期的想法有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常说的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距离时,学生容易出现自抱自弃的行为,加之其他同学的不关注,缺少同伴们的关爱,容易产生潜在的攻击行为.

2.2 职业高校和普通高校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分析

不同高校类别背景下的大学生攻击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普通高校教育(公立本科院校)的学生与职业类学生培养的职业院校相比,其攻击行为较低.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攻击行为相对较为突出.这与学校的生源、就业、培养方式以及学生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普通高校教育的高等院校,通过高考的批次录取,选拔一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但成绩好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素质就一定好,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个人修养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不良习性相对较少.而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处于批次招录的低端.因此,相对来说,不良习性较多,打架、扯皮、斗殴相对较多.从培养方式来看,二者也有质的区别,普通高校教育注重是人的综合素质,强调能力,而职业类教育强调技术,在品德方面有所缺失.因此,职业类院校的整体学习风气和环境相对不乐观.从而,引发了职业类院校学生对攻击行为的错误认识,英雄主义存在,强化了职业类院校学生的攻击行为.

2.3 大学生攻击行为生源地差异分析

生态教育论里提到,教育与其发生的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古代“孟母三迁”便是很生动的例子.说明生长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所说的生长的环境,也就是家庭、学校与社区三者构成的大学生成长与学习的生活圈落.在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中,为探讨不同生源地背景的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来自城市和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攻击行为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当前社会城乡二元一体化快速进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现在没有太大的差异,从交通到通信到教育等各方面,农村的大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与培养.因此,生长环境的开放性与原来相对封闭下的情形相比,大学生的成长在今天的城市与农村相比较无太明显的差异.因此,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攻击行为尚无明显的差异.与以往部分学生的研究与较大差别.

3 针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建议

3.1 多途径对大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

处于社会快速转型下的当代大学生背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同时也面对着多重的压力和挑战.来自社会的、家庭的以及其他方面的.其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强,从敌对情绪的产生、愤怒的出现、言语攻击进行挑衅、甚至进行正面的身体攻击.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尤其对高攻击程度的群体更应该加以重视,加强对其攻击行为的重视,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辅导和输导途径.从当下社会上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来看,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可操作手段之一.从实践的效果来看,心理辅导的合理利用,有效的减少了攻击行为的发生.对于有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由于其个人素养和素质较好,认识和改变自身的能力较强.因此,针对攻击行为的危害作以说明结合自尊的合理维护的讲解,大学生对攻击行为的认识在远远高于一般群体.

俗话说,“结则不通,通则不结”,以不同角度对攻击行为给予化解和疏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正确处理学业与业余生活的关系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选择适当时机对心理法律意识、社会规范教育甚至犯罪行为学教育,对其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娱活动的功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个人的表演能力,增加学生个人交往范围,同时能够对不良情绪进行释放,给予学生建立自信提供一定的空间.此外,体育锻炼成为当下比较常用的疏导不良情绪,减少攻击行为的途径之一.体育锻炼对学生体内过度能量的积压、不良情绪的解除有着积极的影响,早已为学者们所证实.通过体育课的开展、定期体育竞赛的举办以及小规模的体育活动的参与,都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3.2 强化职业类高校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化解

对于当下教育理念的转型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冲击,人们对不同高校学生给予差异性对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高校歧视.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更加认可普通高校教育学生,而对职业类学生尚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其中与其自身的各方面因素所造成有关,也与社会各层面的人们对职业类教育的学生不重视有直接关系,使得职业类学生自身素质相对较弱一些,攻击性行为相对较高.在实施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应从现行教育的理念入手,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针对普通高校教育学生,还是职业类教育的学生,应加强重视学生自身的诉求.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社会价值观和时代的需求三者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教育与培养.不但重视道德和理念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害处的深刻认知,尤其在职业教育的院校,给予一定的相应的职业类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从点滴的学习和生活细节入手,通过校园警示条、文明标语与口号对其感化,通过墙报与漫画对其教育,通过攻击行为产生后果的相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对其进行教导.在职业类院校里,建立心理健康实验室,对其整个群体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规范.通过关注、关爱有攻击行为的学生,使其心理趋向于健康.

3.3 注重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动

部分群体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攻击性较强,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种因素促成对其的不客观的认识.首先,文化的差异是认识误区的根本来源.汉族与其他民族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一定的文化共识和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对比,更加注重民族的血缘性,对自身文化有着极大的认同.因此,在与汉族发生摩擦时,民族团结性体现更加明显,使得部分群体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攻击性是较高的.这种认识是不客观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只注重其外显效应,而忽视其民族内在的亲同性.其次,在现实的生活中,汉族大学生由于与其他民族语言上沟通有障碍,而出现相互之间的相互交流较少,相互交流的空间较少,相互理解的能力的变得更加薄弱,一旦出现不理解,可能会导致许多没有必要的事情发生.因此,正确认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攻击性,从本质上来讲并不存在根本的差异,要深刻的认识出现偏见的根源.在实际教育与教学过程中,院校要安排其他语言文化的课程的选修,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的院校.如现在在内蒙古地区开设的民族理论,为民族间相互的理解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在平时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汉族与其他民族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为双方的了解提供较好的基础.

〔1〕张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18-19.

〔2〕倪林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20.

〔3〕周志宏.视频暴力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4〕王蕾.不同攻击水平者自我价值感差异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

〔5〕陈欣,杜建政.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3).

〔6〕潘绮敏.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7(4).

〔7〕刘建榕.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追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 2006(3).

B844.2

:A

:1673-260X(2016)02-0095-02

2015 年 11 月 29 日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院校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