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方式与基本经验

2016-03-29 02:03魏奋子史如霞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农业 2016年22期
关键词:易地甘肃省群众

陈 源,王 悦,魏奋子,史如霞(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方式与基本经验

陈源,王悦,魏奋子,史如霞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本文总结了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在基本做法和实施方式方面的一些新的变化,并多方面分析并评价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成效,最后对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基本经验进行总结。

易地扶贫搬迁;甘肃省;实施方式;基本经验

易地扶贫搬迁兼具发展、生态、避灾等多维度目标[1],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实现形式。2010年以来,甘肃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指导方针,扎实有序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累计共投入164.57亿元,全省71个县市区的12.72万户63.48万贫困群众完成搬迁[2]。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迁出区的生态恢复效果显著,产业发展也各具特色,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预期目标。

一、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做法和实施方式

我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分布特点为“大分散、小集中”,根据这些特点与以前工作经验的总结,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做法和实施方式相较2010年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采取集中连片、整体跨区域搬迁为主,部分搬迁安置为辅的方式。

(一)利用项目开发土地大规模集中连片搬迁

主要利用土地整治项目以及水利工程大规模开发的土地,在统一的规划布局下,考虑环境容量、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后续产业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集中连片、整村整社、整流域搬迁安置。例如:古浪县从2011开始利用景电二期古浪灌区工程,开发黄花滩闲置土地8.62万亩,对其南部海拔在2 500米以上的高深山区4万多贫困群众进行移民搬迁[3];靖远县依托双永供水工程、刘川、中堡泵站更新改造、兴电改扩建工程、坝吴公路两侧土地整理等大型农田水利项目,开发整理土地10万亩,搬迁靖远县北部5个乡300户1 500名山区贫困群众[4];天祝县依托“下山入川”工程,目前累计搬迁移民9 526户4.24万人,建成祥瑞新村、打柴沟镇火石沟村等新农村示范点46个[5]。

(二)建立示范安置点集中搬迁安置

2010年以来甘肃省创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在坚持整村整组集中连片搬迁的前提下,主要依托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和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等设施集中区域,从山梁沟壑区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向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水川地及塬台地建点集中安置[6],改善草场和中低产田,统一布局建设道路交通、自来水管网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温室大棚、养殖暖棚,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林果业。依托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优势,扩大劳务输出,提高二、三产业从业比重。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效评价

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从搬迁规模到搬迁质量都比以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从实施效果上看,搬迁后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产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接续产业发展良好,就业方式多元化,现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身份也在同时发生变化。

(一)生产技能和群众素质得到提升

政府对安置区群众广泛开展果蔬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商贸流通等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使搬迁群众的劳动技能、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也提高了群众的农业生产和市场经营能力,在转变群众观念的同时,也扩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90%以上的搬迁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二)产业结构升级、农民身份变化

安置区结合当地城镇建设工作,在县城、小城镇规划建设了集中小区,将城市周边山区有一定技能和商贸经营基础的贫困群众进行了集中安置。搬迁的农户通过合理的流转渠道,将原有承包地转包给他人经营,除获得一部分固定收益外,还依托所安置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获得更多收入,完成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身份的变化。不仅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还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了医疗、社保、住房、教育等公共福利。如永靖三马台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成以草莓、圣女果、水果玉米等“刘家峡”品牌果蔬为主的高效蔬菜温棚200座,使蔬菜亩产由原来的1 000元增加到5万元;永靖小岭乡旭坪村按照“地膜玉米→青贮氨化→畜牧养殖→能源沼气→废渣(液)还田”的循环模式,积极引导群众走以农养畜、以畜促农的路子,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7]。

(三)就业多元化、现金收入增加

安置区充分发挥小城镇经济要素集中、辐射性强的特征,将贫困群众搬迁至小城镇的附近,在保证人均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依托小城镇的有利资源,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服务业、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增加现金收入。如临夏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距离县城仅2公里,靠近淀粉厂、水泥厂等企业,搬迁的群众农闲时间就到企业打工挣钱;临夏康乐县鸣麓乡郭家庄安置点,由过去的单纯粮食作物种植调整为云杉育苗,农民亩均收入达2.5~3万元,是搬迁前的10倍;永靖坪沟乡罗家沟大力发展“高原夏菜”辣椒产业,户均增加收入3 600元[7]。

(四)农民思想意识转变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市场信息、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使群众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交通、通讯、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有效缩短了城乡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安置区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户的科技意识、商品经济意识和教育投资意识等综合素质。

三、基本经验

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按照国家、省上的政策规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结合本地实际的情况,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主要的经验和做法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对深度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快捷高效的扶贫措施

甘肃省在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实施“1+17”精准扶贫行动方案和“双联”行动,到2015年底少数民族地区的建档立卡人口达到了49万人。顺利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其中藏区完成整村推进项目445个,实现了藏区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和互助资金的两个“全覆盖”;临夏州完成整村推进项目520个、整乡推进项目24个、整流域连片开发项目7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顺利,甘南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 220 户47 333人,临夏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 607户82 506人。甘肃省在民族地区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发展富民产业,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1.实施畜草产业扶贫;2.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扶贫;3.培育电商扶贫;4.壮大特色劳务扶贫;5.推广光伏发电扶贫。如临夏、张家川回族聚居区大力发展清真食品、皮革制品、穆斯林服饰、民族手工艺品、民族医药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以民族经济为品牌的国家级开发区、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肃北、肃南、阿克塞河西三县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力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农畜产品深加工、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民族用品四大支柱产业,做优特色农牧、做大清洁能源、做强民族文化旅游;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藏族乡凭借地处马蹄寺、金塔寺旅游景区的优势,率先走上了“互联网+扶贫”的路子,在大都麻村和乡政府集镇建成运营马蹄藏乡电商服务中心和“藏乡电商第一村”线下体验馆,主推藏乡刺绣、野生山货、生态畜禽和杂粮副食共4大类25种特色产品,深受淘宝用户好评,大都麻村因此也被省商务厅、省扶贫办评为“全省电商扶贫试点村”[8]。

(二)易地扶贫搬与产业结构优化紧密结合

2010年以来甘肃省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结合全省农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了解农户发展意愿的基础上,设计十种符合当地民情、农情和户情的发展模式。从搬迁前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到搬迁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特色农产品、林果业,以养殖暖棚为代表的设施牧业也被广泛采用,种植+养殖+沼气的立体循环农业正在初步形成;依托中心城镇、中心村开展季节性劳务输出,在农闲季节将闲置的劳动力输转到二、三产业,一方面拓宽渠道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另外一方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当地二、三产业发展。

(三)以市场化行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

2010年以来甘肃省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通过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形式引导搬迁群众在安置区发展接续产业。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搬迁群众如何在新环境下重新、尽快组织生产、生活的问题。

政府在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基础上,还积极鼓励产业扶贫贷款和贫困户土地经营权进行入股经营。在政策上鼓励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养殖、设施农业等项目,将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分配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扶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致富工程。2010年以来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在实施方式上有了新的变化,主要采取集中连片、整体跨区域搬迁为主,部分搬迁安置为辅的方式。从实施效果上看,搬迁后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产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接续产业发展良好,就业方式多元化,现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身份也在同时发生变化。

[1]何得桂.西部山区避灾扶贫移民型社区管理创新研究——基于安康的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97—101.

[2]甘肃政府网.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EB/OL].http://www.gansu.gov.cn/,2016-08-08.

[3]古浪县推进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纪实[N].甘肃日报,2015-01-16.

[4]靖远县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纪实[N].甘肃日报,2016-10-14.

[5]天祝县松山滩上一栋栋现代化的农民新居拔地而起[N].甘肃日报,2016-03-30.

[6]搬出“穷窝窝”过上新生活——甘肃“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综述[N].甘肃日报,2016-03-01.

[7]永靖:结构调整好抓手扶贫并发新路子[J].中国水利,2012,(22).

[8]甘肃: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在同步小康进程中掉队[N].甘肃日报,2016-09-23.

(编辑:刘国华)

F323.4

A

1673-9019(2016)22-0012-02

2016-10-1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宁青高寒阴湿区民族县异地搬迁扶贫的模式和对策研究》(16XMZ057)。

陈源(1983-)男,安徽萧县人,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易地甘肃省群众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多让群众咧嘴笑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