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初探

2016-03-29 02:03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甘肃农业 2016年22期
关键词:治国人文精神境界

宋圭武(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初探

宋圭武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兰州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有关思想,是在长期实践中经过不断深入思考产生的,是大智慧、大境界和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高贵品格,高度彰显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大爱境界,充分显示了治国理政的至高层次,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创新性等众多特点,是我党新时期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习近平思想;扶贫;中国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有关思想,是在长期实践中经过不断深入思考产生的,是大智慧、大境界和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结晶,是我党新时期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高度重视扶贫,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高贵品格

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本质是弱势群体主义,本质是为贫困群体服务的,《资本论》就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在实践层面,呼吁通过对社会制度的重新建构,将弱势群体或贫困群体纳入社会公平正义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一贯主张。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甘愿为弱势群体或贫困群体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称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上最高的圣者和殉道者”。而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成为实践日历上为弱势群体或贫困群体盗火的圣者和殉道者。摆脱贫困,不管是年轻时,还是在不同领导岗位,一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价值坚守。“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这种为贫困群体送上最大温暖的情怀,是马克思主义高贵品格的真正体现。

二、时刻关心贫困群体生产生活,高度彰显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大爱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清晰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大爱境界由内及外的扩展路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大爱境界的扩展目的。清朝诗人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所孕育的士大夫大爱境界的高尚心灵品格。于谦的《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为大爱境界而不惜献身的坚强意志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群体的高度关心和持续投入,也是其人格所具有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大爱境界的一种高度彰显。

三、把扶贫列为国家发展重点战略,充分显示了治国理政的至高层次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之要,当抓关键,当抓主要矛盾,这也符合唯物辨证法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在复染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至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如何抓治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明确指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治国应高度重视贫困,这也是中国历史演进规律的教训和启示。贫困的危害是巨大的。纵观中国各朝代,贫困问题严重或没有解决好贫困问题是导致国家动荡皇权更替的最直接或最主要原因。习近平成为党的总书记后,扶贫工作在国家层面的地位越来越高。2015年,脱贫攻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并且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解决好贫困问题,将为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固基石,也为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补齐了最短板,抓住了最关键,解决了最大难题。

四、最早提出扶贫贵在精准思想,这是对我国扶贫工作存在问题的深层精准把握

多少年的扶贫工作,扶贫不精准成了我国扶贫实践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扶贫成了扶富。扶贫的好处落不到真正的穷人身上,富人反而成了帮扶的对象。一些地方出现开宝马、领低保现象,就是典型事例。二是扶贫成了扶领导。一些领导扶贫主要目的是为了帮扶自己。扶贫工程成为领导的形象工程,扶贫资金成为帮助领导升迁的资金。三是扶贫成了敷衍。一些干部在扶贫工作中,态度不认真,工作不扎实,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导致扶贫效率低下。四是扶贫成了扶关系。一些干部不是按贫困程度进行扶贫,而是根据关系程度进行帮扶,让国家政策走向偏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扶贫要精准,找准了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深层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扶贫提供了精准着力点。

五、提出扶贫关键要激活内生动力,为我们明确了如何有效脱贫的治本之策

对于贫困原因问题,国内外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是主要原因,若人口增长不受抑制,必然会出现贫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无产者贫困化的根源。美国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其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形成不足。阿玛蒂亚·森将贫困、饥饿视为“权利丧失”的结果。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认为贫困是社会排斥的结果。刘易斯从贫困文化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由于各国或各地区实际情况不一样,贫困原因必然有所区别。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扶贫实践,提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这里提出的扶贫要注重激活内生动力的观点,是在中国背景下对扶贫理论的重大创新,同时也为我们如何治疗贫困病指出了治本之策。另外,如何激活内生动力,在具体对策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键要找准穷根,要扶到点上,要扶到根上,同时也为我们开出了一系列药方,包括如扶贫要扶志,扶贫要扶智,要重视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要找准产业,要因户施策,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等等,这些重要思想目前已体现在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中,关键需要我们认真抓好落实。

六、把扶贫业绩跟干部责任担当有效结合起来,为我们搞好扶贫工作找到了有效抓手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如何让领导干部发挥好关键作用,需要以实际业绩为依据进行考核和提拔。重视实际业绩也是德才兼备原则的有效体现。因为干部没有实际业绩,说一个人德才兼备就是一句空话,就是主观想象,只有做出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业绩,说其德才兼备才有真凭实据。在扶贫工作中,如何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中央通过与地方大员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同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这样通过把干部的扶贫业绩同干部的责任担当有效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活了责任主体的最大积极性。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在朴实的语言下,尽是璀璨珍贵的思想宝石,体现了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创新性等众多特点。对总书记扶贫思想,我们只有深入结合实践和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才能充分理解其思想的深邃和眼界的高远,才能充分感受其宽广的胸怀和深沉厚重的大爱。

[1]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J].新长征.2015,(12).

[4]宋圭武.新常态新路径中国改革再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编辑:魏翔)

D26

A

1673-9019(2016)22-0010-02

2016-9-23

宋圭武(1964-),男,甘肃靖远人,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三农问题、经济理论和中国问题等方面。

猜你喜欢
治国人文精神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品“境界”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慎独的境界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