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虚至德真经解》版本校理

2016-03-29 03:56刘佩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校勘版本

刘佩德

(泰州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冲虚至德真经解》版本校理

刘佩德

(泰州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冲虚至德真经解》有八卷与二十卷两种传本系统。二十卷本以明正统《道藏》本为最早,八卷本则以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为最早,且尤以八卷本为难得。通过对明刻本的校勘,可知《四库全书》本与明刻本极有可能同出一源。

[关键词]《冲虚至德真经解》;版本;校勘

《冲虚至德真经解》是今存宋代四种《列子》注本之一,作者为江遹。其人生平不可详考,书前署名“杭州州学内舍生臣江遹进”,可知他曾为杭州州学内舍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考诸《宋史》,徽宗时始立三舍法”[1],则江遹当为宋徽宗朝或更后之人。唐宋两代是道教发展的高峰期,先秦道家著作也被统治者纳入道教经典之内。唐玄宗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改称《冲虚真经》。宋仁宗时加“至德”二字,称列子为冲虚至德真人,《列子》亦随之改称《冲虚至德真经》。《冲虚至德真经解》即是在此风气影响下的产物。

焦竑《国史经籍志·道家类》著录《冲虚至德真经解》二十卷[2],《四库全书》所收则为八卷本。四库馆臣认为,焦竑“杂抄史志书目,舛漏相仍,伪妄百出,所记卷数不足凭也”。而明正统《道藏》所收则是二十卷本,与焦竑所记相符。四库馆臣未能检索《道藏》,故有此纰漏。由此看来,《冲虚至德真经解》有二十卷与八卷两种版本传世。就现存文献来看,《冲虚至德真经解》有以下五种传本:最早为明正统《道藏》本,二十卷,其大致分卷情况为:《天瑞》两卷,《黄帝》两卷,《周穆王》两卷,《仲尼》两卷,《汤问》三卷,《力命》三卷,《杨朱》《说符》各三卷。其中,《周穆王》所分两卷标以上、下,《力命》《杨朱》《说符》所分三卷以上、中、下区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四卷本,分别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首尾完备,当为八卷本之残存;《四库全书》所据底本,《总目提要》称为内府藏本,且馆臣所录多有残缺,则其所据底本即缺,惜已失传;嘉庆间所辑之《道藏辑要》亦收《冲虚至德真经解》,不分卷,将八篇分为二十节,与《道藏》本所分二十卷同;南京图书馆藏八卷抄本,其分篇亦与《道藏》本同。由此可知,各种不同传本之间亦存在诸多联系,并非单独流传。

《道藏》所收二十卷本,为《冲虚至德真经解》最早传本,且因其校印俱佳,故被奉为善本。《道藏辑要》所收之本未分卷而分为二十节,实依《道藏》本而来,故可视为同一传本系统。南京图书馆所藏八卷抄本,虽依《列子》篇目而分为八卷,但各卷又依次分为若干节,实与《道藏》本同。《四库全书》所收八卷本,其所据底本为内府所藏,今已失传。据四库抄本来看,并未分节,乃是据《列子》篇目而分为八卷。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明刻四卷本《冲虚至德真经解》,其内容与传世本前四卷相同,后四卷残缺,是今存八卷本《冲虚至德真经解》中的较早传本。此本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双行,行十九字,且较正文低一格。白口,版心有“冲虚真经”、卷数、叶数及刻工名。卷前附有署名葛洪所作《丹阳葛稚川后序》,实为《关尹子序》,乃雕印者未加详察随意加入。卷端有“求是室藏本”朱文方印,求是室为清人黄式三书斋名,知其曾为黄氏所藏,并无批语。将其与四库本相校,凡四库本所缺之处,此本均不缺。将其与其他几种传本相校,亦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今以明刻四卷残本(以下简称四卷残本)为底本,参校明正统《道藏》本(以下简称藏本)、《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四库本)、《道藏辑要》本(以下简称辑要本)、抄本等,对《冲虚至德真经解》前四卷予以校勘,得异处数条,如下:

卷一:“不生者疑独”句后解“是万物之所属”,藏本、辑要本、抄本作“是万物之所系”,四库本作“是万物之所属”。据原文“唯独也故能偶而应,而为群动之所属,是万物之所系”,“群动”与“万物”相对,“所属”与“所系”相对,则当从藏本等作“系”。

卷一:“孔子游于太山”句后解“容则英而不实,启则开以有接”。“开”,四库本作“间”,藏本、辑要本作“开”。其下文曰“揽道之英容,形开而接物”,则江遹训“启”为“开”,当从藏本等作“开”。

卷一:“舜问乎烝”句后解“复有夫道,道可得而有”。“夫”,藏本、辑要本、抄本作“天”,四库本作“夫”。据文义,“道不离我,安得复有天道”,“夫”当作“天”。

卷一:“天瑞解”后“列子之教元妙”,各本均同此,然据文义当为称赞列子思想玄妙高深,故“元”当作“玄”。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曰玄朗,江遹当避宋讳而改“玄”为“元”,此后传本亦未作更正,由此亦可见此本尚有宋时痕迹。

卷一:“天瑞解”后“所谓妙者,非曰虚无,无为故妙也”,藏本、辑要本、抄本各本均作“无为故妙也”,四库本缺。当从藏本等作“无为”。

卷二:“于是放万机”句后解“不与物接而昭然与神会也”。“照”,道藏本、辑要本、抄本作“昭”,四库本作“照”。“昭然”意为明白貌,如《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蒙矣。”“照然”则不可解,当以藏本等为是。

卷二:“其国无师长”句后解“语之有曰”,藏本、辑要本、抄本均作“语有之曰”,四库本作“语之有曰”。就语法而言,“语有之曰”中的“之”为代词,指代“曰”后面所说的内容;“语之有曰”中的“之”则为结构助词,区别较大。就意义而言,两者之间差别不大,故可通用。

卷二:“自吾之事夫子”句后解“有生均命我造化”,藏本、辑要本、抄本“我”作“于”,四库本作“我”。此处言万物为造化所左右,故当以“于”为是。

卷二:“则物之造乎不形”句后解“是是道而穷尽之者”,藏本、辑要本、抄本作“得是道”,四库本作“是是道”。当依藏本等作“得是道”。

卷二:“老君曰尔睢睢”句后解“盖离为目而围二神之所託也”,四库本缺“围”字,其他各本不缺。据上下文义,当据藏本等补。

卷二:“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句后解“斗之畜虚骄则有傲物之态”,各本“傲”均作“慠”。《说文》释“傲”曰:“倨也。”“倨”乃“不逊”之意,段玉裁言“傲”“当与下‘倨不逊也’连属”,是。《汉书·崔驷传》有“生而贵者慠”语,则“慠”与“傲”通用。

卷三:“周穆王时西极之国”后解“惟露寝、引三牲”,藏本“推”作“惟”,辑要本、抄本、四库本作“推”。《列子》原文“推露寝以居之,引三牲以进之”,当以“推”为是。

卷三:“化人复谒王同游”后解“斯民同之乎”,四库本作“斯民同之之乎”,其他各本与四卷残本同。以文意,此处衍一“之”字,当删。

卷三:“化人复谒王同游”后解“故及其既寤”,四库本“寤”作“悟”,其他各本均作“寤”。《说文解字》释“悟”曰:“觉也”,则“悟”乃指对事物之理解。释“寤”曰:“觉而有信”,“寤”则指觉悟之后增强信心。周穆王与化人同游天阙,如在梦中,一旦觉悟,犹如破除梦境而增强信心,故当以“寤”为是。

卷三:“老成子归”句后解“且古之学幻者非曰莫”,藏本、辑要本、抄本“莫”作“幻”,四库本作“莫”。原文曰:“古之学幻者,非曰幻可以骇俗也”,言“幻”并非惊世骇俗之学,故当以“幻”为是。

卷三:“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句后解“不以憣校四时为功也”,藏本、辑要本、四库本“憣”作“幡”,抄本作“憣”。殷敬顺《列子释文》曰:“顾野王读作‘翻交四时’”[3],则“憣”与“翻”、“校”与“交”可通用。原文谓造化使四时不断更替变化,故当以“憣”为是。

卷三:“一体之盈虚消息”句后解“人之为神,阴精而集”,藏本、辑要本、抄本“阴”作“因”,四库本作“阴”。“精”乃“神”之支撑,且“因”与“而”相对,意谓转折,故此处当以“因”为是。

卷三:“一体之盈虚消息”句后解“神遇时为形”,藏本、辑要本、抄本“时”作“实”,四库本作“时”。意谓“神”依附实体而成形,故当以“实”为是。

卷三:“华子既悟”句后解“所物不足以拟其尊”,藏本、辑要本“万”作“所”,四库本、抄本作“万”。“所物”不通,当从四库本作“万物”。

卷四:“季梁之死”句后解“莫觉莫念”,藏本、辑要本、抄本“念”作“悟”,四库本作“念”。“觉”与“悟”相对,言对死生大变之态度,故当从藏本等作“悟”。

卷四:“郑之圃泽多贤”句后解“伯丰子从有之言”,藏本、辑要本、抄本“有”作“者”,四库本作“有”。《列子》原文曰:“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故此处当从藏本等作“者”。

卷四:“臣以死事之”句后解“家由是能用其力”,藏本、辑要本、四库本“家”作“道”,抄本作“道之”,衍一“之”字,当删。

通过对《冲虚至德真经解》各种传本的校勘,可以发现,《道藏辑要》虽源于《道藏》,但对其内容亦有所修正。而南京图书馆所藏抄本,则融合了二十卷本与八卷本之长,对文本亦有所校勘。如卷四“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与“子列子学也”句后解,四库本缺,抄本则不缺。但其所据之底本可能残缺,如卷二“则聪明智”与“不亲政事”、“昼寝而”与“物接而昭然”、“强为之”与“而无有”之间均有缺文,其他各本均不缺,由此亦可见抄写者用功之深。四卷残本与四库本相校,四库本每半叶八行,行二十一字,注文小字双行,行二十字,较四卷残本少一行,正文与注文则均多一字。就校勘而言,如上文,四库本与四卷残本有诸多相同之处。四库本所据底本乃内府所藏八卷本,且有诸多残缺之处。如卷四“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句后解“终日言而”之后缺,“子列子学也”句后解“不敢念是非”之前缺,而四卷残本不缺。其他如卷七“杨朱曰生民之不得休息”句后解“四者之有而徇之”后缺,“故语有之曰人不婚宦”句后解“固人情之所难”之前缺,藏本、辑要本、抄本均不缺。依常理而论,既然藏之于内府,则至少说明此本为传世极少的稀见之本。况且,原本的刊刻者也不可能将残缺如此之甚的印本传布于世。据此推断,造成内府藏本缺失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年代久远,收藏过程中保存不慎,并非原书即缺。四库馆臣修录此书时未能找到其他传本予以补正,故依次抄录。根据前四卷校勘情况,四库本与四卷残本有同亦有异,互有轩轾,仅凭四卷不足以说明二者有联系。明正统《道藏》所收为二十卷本,其所据之底本当是宋元以来历代所纂修之《道藏》。随着《道藏》的广为流通,此书亦得以传布。明代雕版印刷术已渐趋成熟,随着诸子学的兴起,亦不乏有识之士据《道藏》本校勘流通。此外,也不排除在《道藏》本之外一直有八卷本传世的可能。

统而论之,明正统《道藏》本、《四库全书》本、四卷残本、《道藏辑要》本、抄本为《冲虚至德真经解》现存五种传本,分别代表了八卷与二十卷两种传本系统。宋以后、焦竑之前的元明文献中未见有关于《冲虚至德真经解》一书的记载,焦竑载其书二十卷,《道藏》所收亦为二十卷。明正统《道藏》乃是根据前代《道藏》纂修而成,宋、元皆有纂修《道藏》之事,则江遹撰成是书即收入宋代所修之《道藏》,历代因陈,固有流传。依此而论,江遹所撰原书极有可能即为二十卷,赖《道藏》而保存下来。明人有依《道藏》而重新校勘者,合二十卷为八卷,以还《列子》原书之目,亦因此而有八卷本之传世。所异者,不同刊刻或抄写者,均对文本有所校勘,故又造成了文本的差异。各本互读,亦可补此不足。

[参考文献]

[1]永瑢,纪昀,陆锡熊,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1939.

[2]焦竑.国史经籍志: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386.

[3]殷敬顺.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卷上[M].明正统《道藏》本.

[作者简介]刘佩德(1980- ),男,教师,博士,从事先秦诸子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 “道家四子文献思想研究”(15LSC006)。

[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1-0072-03

[收稿日期]2015-09-21

猜你喜欢
校勘版本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
赵壹《非草書》校勘研究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历史溯源及其训练学比较研究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
《文选平点》魏晋南北朝文论札记
《聊斋志异》与“三礼”
浅谈王念孙的校勘方法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