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以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为例

2016-03-29 11:38陈爱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思想引领

张 翀,陈爱梅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新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路
——以长春师范大学“青马工程”为例

张翀,陈爱梅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必须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有利于推进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本文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意识形态建设;青马工程;思想引领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才能站稳脚跟。我国的高校是承担培养大学生重任的前沿阵地,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舆论场。高校所开展的系统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健全知识框架,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引导其成长,使其坚定地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立场上。这正是高校作为学生重要的知识教育和信仰培育基地的重要性所在。

一、高校是建设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实现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学生经历着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只有将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和信仰培育工作齐头并进,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正推动国家发展的能力的合格接班人。只有培养出大批能够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年轻建设者,国家才能繁荣发展。

(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发展。培养能够扛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中央对高校教育工作的殷切期待。高校要将大学生培育成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努力奋斗的合格人才。大学生要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崇高性,身体力行地将马克思主义者的进步性体现在学习和实践的各个方面;要辩证、冷静地面对问题和挑战,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迎接挑战;要自觉自愿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三观”不动摇,毫无保留地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激发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主创意识,他们开始主动了解世界,并对世界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将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大学生成长中的必修课,不但不是大学生的负担,反而会为他们提供助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快速进步和发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最终成长为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优秀人才。

二、新媒体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化的普及,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社会思潮的日益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形成冲击。高校是我国精英教育的主要场所和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而是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中的。各种校园外的社会思想和文化撞击,使大学生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某些多元化的主张和观点与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别有用心的宣传容易使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深入、对社会经济发展认识不透彻的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偏失,这些偏失的存在久而久之会威胁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多个特点,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更容易被网络吸引。面对网络空间内存在的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他们可能会因为对信息的分析力、判断力较弱,而在思想、信仰及价值观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三、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创新学校意识形态建设培养模式

(一)两课教学与理论实训连接,多时段培育

在两课教学方面,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实行独立编班,并选拔优秀的教师团队认真研讨拟定教学大纲和确定教学改革方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专门邀请学界知名专家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积极开展读书简报、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用两课教学来提高学员们的专业水准,用实践活动来完善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学校针对“青马工程”开创了理论实训的全新模式。由学校领导与学员导师共同担任实训的指导教师,力求设计出的选题与理论教育内容匹配且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两课教学与理论实训结合,能够在校内教育的模式下达到多时段相互补充的教育效果。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联动,多领域培育

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培养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工作来讲,“多领域培育”是顺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变化趋势的,放宽培养方向的实践教育对学员们的成长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培养。为此,学校专门针对“青马工程”设计了实践砥砺培育环节,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补充理论教学的教育内容。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自身人格,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各项主题鲜明的实践教学体验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人人心的实际效果。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全媒体培育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能够对高校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这两种媒体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利用好这两大媒体,可以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基本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媒体进步和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学校“青马工程”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搭建多元化的宣传交流平台,壮大学校主流思想舆论。学校专门为“青马工程”创建了专题网站,开启微信公众账号,建立微信群和QQ群,充分运用网络交流平台,促进学习交流。同时,充分发挥校报、电台、宣传栏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实现“青马工程”对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的引领,扩大“百优青马工程”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四、“百优青马工程”在学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一)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体思想政治水平的整体提高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依赖于建设主体的综合实力。“百优青马工程”实行导师制,在导师的遴选方面非常严格,要对导师从学科背景、研究能力、治学态度、工作热情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一举措对教师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在“青马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导师之间也可以通过定期的工作研讨,不断交流学习,互助提高。在对学员的管理和考核中,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百优青马工程”的带动下,各学院也纷纷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小组或协会。各学院的党团干部、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校园内形成了一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研究的热潮。

(二)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旨在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学校党委实施的“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理论教育为核心,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逐渐形成了“培养一批精英,带动一代学生”的校园氛围。有了“百优青马工程”的引领,各学院的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进步学生也纷纷参加学院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小组或者协会,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促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逐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完善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成长过程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进步性,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追求,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陈爱梅,张兴海.实施“百优青马工程”开创大学生信仰教育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2]王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领方法和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3]单永强.高校“青年马克色主义培养工程”实施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1.

[4]林炎志.努力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007-03

[作者简介]张 翀(1988-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思想引领
高校“青马工程”调研报告
高校青马工程培养青马学员的宗旨及途径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将政治教学融入初中生的学习生活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