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资源推进“青马工程”信仰教育的大众化

2016-03-29 11:38崔海波马金玉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青马工程红色资源

崔海波,马金玉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以红色资源推进“青马工程”信仰教育的大众化

崔海波,马金玉

(长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32)

[摘要]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迸发出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红色资源对“青马”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中存在的特色性与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有利于推进“百优青马工程”信仰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青马”学员的火种作用,使他们成长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红色资源;信仰教育;大众化

有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遗址、文物、文献和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通过红色资源对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学员进行中国革命史和党史教育,使学员领悟先辈筚路蓝缕的革命精神,体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火种的作用,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红色资源的基本内涵

关于红色资源的内涵,学术界还没有得出统一的定论,尚在积极探讨之中。目前,学者们只是从自身的专业领域、从不同角度对红色资源进行界定,使红色资源的内涵变得丰富、多样化。谭冬发和吴小斌在《“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一文中最早提出红色资源的概念。作者在文中对红色资源的总结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将红色资源从广义和狭义角度界定。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弘扬革命精神并顺应历史潮流的人文遗址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指的是见证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遗址等等。这一界定被后来的学者所借鉴和进一步充实。徐艳萍充实了红色资源的内涵:“广义的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任务资源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1]

有些学者对仅以广义和狭义角度去界定和把握红色资源有所保留。耿琪主张从基本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界定红色资源,认为“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精神。”[2]李康平虽然赞同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界定红色资源,但认为红色资源的物质层面具体体现为“革命老区、历史文献、红色根据地、名人故居、革命遗址、遗迹、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场所。”[3]张泰城提出红色资源具体应该体现为“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奥运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成和发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4]舒毅彪认为红色资源“一是物质层面的内容,包括静态的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这些直观的物质载体对人民群众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力和影响力,发挥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指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以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精神、革命乐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载体。”[5]

根据上述学者的研究界定,笔者认为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具体来说,精神资源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抗战老兵精神等等;物质资源指的是体现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文献、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文化作品等等。

二、红色资源对“百优青马工程”信仰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

信仰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变,解决青年大学生对信仰的认同问题。红色资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可以增加推进信仰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资源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信仰教育的大众化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内核,是一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支柱。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置于最高地位,体现了崇高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今天,这些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意蕰和革命传统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信仰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使青年大学生深切体会革命先烈敢为天下先、为了信仰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二)红色资源蕴含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信仰教育的大众化

红色资源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奋斗的艰难历程,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坚定理想信念信仰正是红色资源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信仰教育的大众化的开展,能引领青年大学生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红色资源蕴含的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当前信仰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资源包含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等等都体现出创新性和时代性特征。合理利用上述红色资源进行时代精神教育,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红色资源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和维护,有利于信仰教育的大众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来源复杂,呈现出由过去的单一整齐型向多样多元的状态转变。现在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屈从现实、受功利驱动等倾向,尤其在政治上表现出政治冷漠以及非理性的特征。[6]可以说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越来越复杂,西方国家试图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种优势,通过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实现对社会主义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成为当前信仰教育大众化面对的艰巨任务。红色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址、历史文物都是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具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运用红色资源可以唤起青年大学生对红色年代的历史记忆,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信仰教育,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提升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四)红色资源开发的亮点,有利于信仰教育的大众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西方“普世价值”等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有人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通过宣扬“告别革命”来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革命历史,片面宣传革命出现的血腥场面,不负责任地提出革命是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随意篡改历史、混淆视听,造成青年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出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的真实情景,消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引发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给信仰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充分开发和运用红色资源的亮点,通过红歌会、红色调研和红色文化传播等开辟信仰教育大众化的新路径,运用上述具有感染力的新形式来宣传信仰教育,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教育效果。

三、以红色资源推进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信仰教育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自共青团中央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以来,各地团组织按照团中央统一部署,陆续实施了“青马工程”。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从信仰教育入手,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于2012年5月开始实施高站位、高势位、高格位的“百名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每年从大学一年级学生中选拔100名优秀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精英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红色资源对学员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为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隐性教育功能,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我校通过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理想信念信仰教育路径,以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基础,以尊重青年主体性为管理特征,探索从书本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注重理论灌输转向面对实践的“三个转向”。在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全包围、全覆盖的“二二三七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即“两个使命、两个自信、三高定位、七新协力、四共计划”),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每一个培养环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隐性教育功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教育效果。为此,我校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和通化市委党校先后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组织优秀“青马”学员代表赴井冈山理想教育革命根据地学习,组织“青马”学员“重走抗联路”,追溯红色记忆,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问题。

第二,将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效整合,扩大红色资源的辐射和传播效应。我校在“二二三七四”培育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七位一体”的实践培育路径,即通过在理论教育、实验训练、实践砥砺、自我修缮、特殊指导、网络交流、行为养成七个方面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青年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完整人格”(即具有“真、善、勇、美”的人格),构建“七位一体”的信仰教育实践模式,将红色教育资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第三,充分发挥“青马”学员的主体性,注重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主要包括日常宣传、校园精神培育、网络建设、社团建设等等。充分发挥“青马”学员的主体性,鼓励学员主动加入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列,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和体会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在校园内广泛传播,使红色文化牢牢占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5).

[2]耿琪.“红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3]李康平.红色资源开发在大学德育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4]张泰城.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舒毅彪.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J].求实,2013(3).

[6]李长松,陈跃.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变化规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004-03

[作者简介]崔海波(1981- ),女,讲师,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完整人格’教育的实践与探索”(GH150551);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女大学生理想人格模式建构研究”(GH150567);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1+2’模式研究与实践”(15JDSZK011)。

[收稿日期]2015-12-18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青马工程红色资源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