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

2016-03-31 08:29杨赟
福建茶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茶文化文化遗产物质

杨赟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基于文化生态角度探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

杨赟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现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状态下,使得人们对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提高,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处于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时期,因此,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受到的威胁因素也在逐渐的增多。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沉淀,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人们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茶文化的保护意识还不强,因此,我国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陷入一个困境。本文主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出发,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文化遗产;影响因素

目前,世界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使得现今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很严重的挑战。[1]但是,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力量在现今社会中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在必行,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发展都将有重要作用。

1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一般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被人们认同为文化遗产的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传统工艺艺术、社会的传统习俗、传统的节庆表现形式、各种传统礼仪知识等。因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得到实际表现的,并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的各种与茶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各种与茶相关的节庆礼仪、与茶相关的风俗传统等。中国对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并且在我国古代不仅有关于茶的各种记载,另外,还对茶的各种技艺以及茶的培植等有专门的典籍著作。[2]

在唐朝,对于茶的记载可谓尤为详细,不仅对茶的培植、用途、起源、制作等进行详细的介绍,而且还对茶的具体饮用方式做了详细的介绍,如泡茶时用的水、茶具、泡茶的环境等,这种方式是把茶艺上升到一个美学的欣赏角度,上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对于茶艺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在其中融入了儒家等各家的思想文化,从而使得我国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茶文化。可以说,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开始发展的时期。在宋代,由于宋徽宗对于饮茶的爱好,因此,对于相关的茶文化都极为推崇,在一些重大的节庆典礼都会有茶文化的体现,使得相关的茶文化在宋代大放异彩。在明清时期,对茶文化的推崇有加,国家科举、一些政治宴会都会融入茶道。这种与国家政治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我国茶文化一直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由上文可知,我国茶文化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及发展而发展的。而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茶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及发展而发展的。其实,这不难理解,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想文化得到发展进步,首先得发展本国的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

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孕育的结果,而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经过中华几千年文明孕育的结果。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智慧。[4]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将我国各民族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2.1无形性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属于文化形式的一种,因而,在表现形式上,它是无形的。虽然一些有关茶的传统技能需要经过相应的物质形式才能将其进行表现,但是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关于茶的方法技艺以及与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所指的也是一种无形抽象的内容产物。可以看出,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无形性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5]

2.2地域差异明显

茶文化是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萃取得到的,因此,可以说,茶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发展壮大。但是,由于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在我国的不同地域内,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茶文化。相应地,我国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的。各地的茶艺、饮茶的礼仪、茶道的传统习俗等都根据各地的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沂蒙红茶、蒙古奶茶,都是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而发展进化而来的。[6]蒙古族的人们由于大多属于游牧民族,他们的食物也大多是牛羊等,因此,他们对茶也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奶茶。这种奶茶主要是由牛羊等牲畜的鲜奶加上砖茶水制成,与其他地方的饮茶方式具有很大差异。

3 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且在其历史进程中,文明的发展从未中断过,因而,就我国来说,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发展由于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也在经受着越来越大的改变。而现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时代,并且由于科技的发展,将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大环境下,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越来越困难。

就目前来说,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首先,相关的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学术研究比较少。这使得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先进的理论对其进行指导,并且,在仅有的关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献资料中,大多都是对于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缺乏对于在实际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建议的研究。这样的情况使得我国茶非物质文化保护迟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次,是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资力度不够大。[7]在大多有着丰富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由于该地区本身的发展还比较欠缺,因此,大多数地区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就比较淡薄,相应的投资力度也比较小,甚至有的地区对于该地区所存在丰富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这些状况都使得我国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最后,当地的政府部门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比较少。

4 如何更好地对我国的茶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

由上文可知,我国现今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很不足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是现阶段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一般来说,对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基本措施有:

4.1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力度

在我国的很多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状况,即当地民众对于该地区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都很少,因此,人们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都比较淡薄,从而造成我国现今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需要对人们的保护意识进行强化教育,使得公众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得人们自觉加入到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去。

4.2完善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一般来说,我国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就是用文字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这种保存的方式比较原始,效率也比较慢,并且,这种保存的方式呈现给后人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很难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可以拓展保存的方式,如可以利用视频、影像图片以及录音等多媒体方式,对有价值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妥善的保存。这种保存的方式不仅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呈现给人们关于茶非物质文化的全方位资料影像,从而使得人们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彻,进而使得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3加强学术方面的研究

如上文所述,我国现今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学术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方向只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单方面研究。这些情况,对于我国开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很不利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力度,使得相关的保护工作有一个先进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

5 结语

我国几千年的先进文明孕育出我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又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民族提高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现今对于茶非物质文化进行的保护工作还很不到位,很多具有丰富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由于没有进行及时的保护,导致本地区的茶非物质文化大量消亡,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其的保护力度,增强民族凝聚力。

[1]郑凝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的保护和传承[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2):162-164.

[2]程乾,凌素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10):1166-1172.

[3]方金华.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3-28.

[4]任艳艳.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2-67.

[5]李品娜,定光平.羊楼洞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中国商论,2015(16):121-124.

[6]孙志国,王树婷,张敏,钟学斌.洞庭山碧螺春茶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J].江苏农业科学,2011(6):685-687.

[7]孙志国,定光平,何岳球,谢毅,黄莉敏.我国边销茶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湖南农业科学,2012(21):132-136.

杨赟(1979-),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茶文化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