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2016-04-04 09:58李燕娜
时代农机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课程岗位

李燕娜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物流系,湖南 衡阳 421002)

“3+2”培养模式下经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李燕娜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物流系,湖南 衡阳421002)

中高职课程衔接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主要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运用经管类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够使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文章就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基于“3+2”培养模式中,需要对中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进行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

“3+2”培养模式;经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

1 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逐渐剔除“3+2”培养模式,确保中高职课程有效地衔接。高等职业院校应优先招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职院校毕业生,以便促进教育改革,加强中高职教学的衔接,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可以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在建立中高职相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中,需要强化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

(2)世界职教发展的趋势。目前,由于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衔接可以为学生的继续深造与学习提供前提基础,可以让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在国外发达国家,接受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主要是社区学院的职责,生源大多数来自综合中学毕业的升学,部分为社会人员。中高职教学的衔接逐渐成为世界职教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中高职衔接发展的优化升级。另外,中高职教学的衔接是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必然需求。同时,可以促进中职推进高职可持续发展。

2 中高职经管类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中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复。目前,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通常是独立设计的,中职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类经管并对其操作流程进行掌握,主要培养中级技能型人才。而在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其主要培养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经管相关的实践技能,以便解决实际问题,更好的符合岗位需求。其主要培养的是管理人才。然而在部分中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出现沟通不畅等影响,从而导致部分教学内容出现重复,没有体现层次差异。针对经管基础技能方面的知识,在中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中均有重复出现,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中,仍然安排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容易导致学生降低学习兴趣,会感觉没有学到更深层次的知识。

(2)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迁移。在中职院校学习中,其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中初级管理人才,而学生到高职院校学习之后,由于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识迁移,通常认为未来的就业岗位仍然是与中职一样,只能够将技能掌握更加熟练,以便确保更好的就业。通常对经管类专业技能比较重视,从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高职院校安排理论知识学习过多,对毕业后岗位就业的帮助不大。尤其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没有,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出现消极学习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学习效率。

(3)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脱离。经管类专业学生从中职升入到高职之后,需要在理论学习方面进行较大地提升,但是其技能培训的内容提升较少。由于没有形成贯穿类型的技能培养形式,从而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后,其技能培养提升不够明显,部分学生对技能要求较高,但自认为没有学到技能。另外,在中高职教学衔接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衔接出现问题,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对齐把握不够好。

(4)中高职教育衔接时机不当。中高职院校通常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来安排教学,而两者之间的相互介入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职教学比较被动,而导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没有掌握好。在衔接方面,课程与内容出现一定的重叠现象,培养技能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中高职教学衔接的时机不够理想。

3 中高职经管类课程衔接的改革措施

(1)中高职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由于中高职的学习基础、背景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职院校需要对中职生源与普通生源的培养进行细致分析,并综合考虑到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情况。在“3+2”培养模式中,可以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并能够为中高职联合执行培养方面提供重要依据。通过“3+2”培养模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与核心内容进行确定,同时,为中职课程的设置提供指导意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与改进,确保中高职双方明确各自的课程内容,避免出现重复。

(2)制定衔接的课程标准。在“3+2”培养模式中,中职院校的教学需要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需要根据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要求来制定课程标准。同时,需要对部分学生的毕业就业情况与要求进行分析,对中职期间的认知规律进行分析,中职的课程标准设计需要重点关系到学生未来升学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强化基础学习,加强初级技能的应用,确保学生明确初步的职业概念。而在高职院校中,需要对中职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在提升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需要满足岗位层次的需求,重点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贯穿中高职技能培养。中职经管专业主要是培养一般技能,满足一线管理岗位的需求。而高职经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端技能,能够满足高端操作与初级基础岗位的需求。在“3+2”培养模式中,可以为技能的连续性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在中高职技能培养的时候,需要对其分工进行明确处理,中职主要是对单一、基础技能知识进行课堂设计。在中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提供各自相应的实践环境,以便确保技能贯通培养,避免出现重复现象,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另外,针对职业岗位层次差异性进行分析,需要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岗位需求来制定出技能培养方案。在每个学习阶段需要贯穿技能培养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经管类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促进就业。

4 结语

目前,中高职教学衔接越来越重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3+2”培养模式中,需要充分借助中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条件。同时,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实用性人才。中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在设置的时候,需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合理的应用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有利资源,以便确保中高职教学的有效衔接。另外,在“3+2”培养模式下,侧重点为高职,并制定出相应的培养计划,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中高职经管类教学内容与标准进行明确与分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hesion in“3+2”Training Mode

LI Yan-na
(Modern Logistics Department,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Hengyang,Hunan 421002,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hesion can strengthen students'mastery of knowledge and skills,better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fficiency,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whose main teaching goal is to ensure the students can us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administration,and be abl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ohesion,and researches on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hesion and explores existing problems as well as the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cohesion,aim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strengthen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practical skill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3+2”training mode;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higher vocational cohesion

G719.2

A

2095-980X(2016)07-0153-01

2016-06-20

李燕娜(1983-),女,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经管类专业课程岗位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