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风险视角下的关联企业财务合并

2016-04-05 04:3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刘俊超
中国商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量化分析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刘俊超



企业信用风险视角下的关联企业财务合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刘俊超

摘 要:近年来,为有效对抗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金融机构普遍上移目标客户群,客户群从单一中小企业调整至多家关联的大中型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式从原来以单一的中小企业为主逐渐演变为以多家关联企业联合评价为主。针对关联企业、关联交易及资金往来的财务合并规范性评价的探索日益迫切。本文介绍了量化分析关联企业财务合并规范性,旨在解决现存的实际问题和提升多家关联企业联合评价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信用调查 关联企业 量化分析 财务合并

1 关联企业联合评价常见问题解析

1.1信用调查人员自行合并关联企业财务标准未统一

1.1.1同年度关联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左右不平衡

信用调查人员在合并关联企业财务报表时,选择剔除资产方向多的关联项目或选择剔除负债方向多的关联项,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偏好,造成同一张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违背会计准则。

1.1.2跨年度关联企业合并财务报表前后不一致

本年度的关联企业合并资产负债表期初余额不等于上年度的期末余额;除了与上述关联项剔除口径跨年度不统一外,单家企业原始资产负债表本身也存在本年度初期余额与上年度期末余额不一致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自行合并的资产负债表有基本逻辑错误。

1.2关联企业关联项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关注不足

关联企业客户固有的经营特征为多行业涉足、多区域布局、企业间关联项频繁多变;信用调查人员往往选择资信可识别且成长性好的单家企业进行风险识别,而其他关联企业不再充分调查;近年来,金融机构对关联企业关联项的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关注与日俱增,为有效管理关联企业风险,急需探索关联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标准化方法。虽然金融机构管理层已关注关联项风险,但苦于配套方法体系的缺乏,信用调查人员在调查期间消耗巨大精力但质量效果不尽人意。

1.3关联企业信用调查效率有待提升

1.3.1关联企业信用调查成本高

信用调查人员调查多家关联企业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和财务成本远高于单家企业,关联企业客户往往遍布全国各地,除了差旅费用消耗外,每家关联企业均涉及信用调查人员收集近两年及当期的财务报表和明细账,信用调查报告的撰写通常要求信用调查人员先完成单家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然后再形成合并财务报表;信用调查人员单就规范性财务报表合并而言,就已耗费大部分时间,若遇到关联企业财务不规范现象,往往付出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财务分析和财务报表的合并,而市场上大多数关联企业客户群存在财务报表不规范现象,双重因素叠加使信用调查人员在合并财务报表方面陷入既想努力调查全部关联企业又要权衡成本的尴尬局面。

1.3.2关联企业财务合并评价耗时长

除了信用调查人员在调查阶段耗时外,信用审批人员在关联企业联合评价方面,针对多家关联企业复杂频繁的关联项处理方法与信用调查人员的意见分歧大,往往反复沟通交流,且每个信用审批人员的理解与交流存在认识性差异,同一份报告不同人员的对关联项处理的逻辑和方法不同,不利于沟通效率的提升。

2 关联企业联合评价常规解决方案

方案1:所有关联企业全部联合评价,该方案有利于关联企业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但不利于降低操作成本和效率提升。

方案2:仅将部分关联企业进行联合评价,其他部分关联企业进行信用调查信息披露,实际上为平衡风险与成本效率的折中方案,折中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能够解决现有关联企业联合评价的弊端,但因为折中方案自身的“折中性”涉及关联企业联合评价及关联项处理的常见的耗时多操作复杂的问题未根本解决,关联企业信用风险联合评价水平停留在“折中性”上,定性多定量少。

综合上述两类方案,不难发现,只要能够解决信用调查的成本和效率问题,即使全部关联企业联合评价也不再成为难题;在平衡风险与成本效率的权衡上,风险为刚性,成本效率为柔性。

3 关联企业财务合并规范性量化分析法

3.1原理及逻辑

情景1:当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注:Δ流动资产和Δ流动负债表示拟剔除处理的关联项),则关联项剔除后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减去Δ流动资产,负债端设置其他流动负债(具体数为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科目作为过渡调整项目,如图1所示。

图1 关联企业财务合并原理图

情景2:当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则,关联项剔除后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减去Δ流动资产,负债端设置其他流动负债(具体数为Δ流动负债-Δ流动资产)科目作为过渡调整项目。

情景3:当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则关联项剔除后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资产减去Δ流动资产,负债端不再设置过渡调整科目。

综上,鉴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关联企业财务自身普遍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即情景1和2的现象多,为满足关联企业联合评价的财务规范性需求,信用调查人员通常需要核实相关财务报表科目,由于并非所有关联企业相关的财务报表科目均能有效核实其规范性,本文通过设置误差容忍度(未核实的科目时点性余额/同期已核实的总资产时点性余额)这一指标来量化评价。

比如,2014年12月31日,某企业总资产余额为1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科目余额为40万元已核实、无形资产科目余额10万元已核实、货币资金资产科目余额10万元已核实、应收账款20万元已核实和存货10万元余额已核实,上述已核实的科目余额为90万元,占总资产余额的90%,而未核实的科目余额为其他应收款10万元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凌乱而无法核实,即未核实的科目(其他应收款)余额为10万元,误差容忍度为10%,可接受。

3.2固化公式有效性检验

为保证固有的公式符合量化分析的原理和逻辑,本文通过情景分析的方式验证三种情景设置的有效性,验证的核心为固有公式设置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即通过固有公式剔除关联项后的关联企业合并报表的资产负债率变化趋势可量化监控,具体验证结果如下:

情景1:当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则,关联项剔除后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减去Δ流动资产,负债端设置其他流动负债科目减少项过渡调整(具体数为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致使合并后的资产尽量减少而不增加,不会因合并而虚增资产,合并后的负债增加量可量化评价,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量化控制。

在情景1的情况下,企业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

=(负债-Δ流动负债-其他流动负债)/(资产-Δ流动资产)

=(负债-Δ流动负债+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资产-Δ流动资产)

=(负债 +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假设企业后的资产负债率=B,则B =(负债+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设A=负债/资产,

则A-B=负债/资产-(负债+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负债*资产-负债*Δ流动资产-负债*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资产-负债)*(-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因为企业资产负债率通常为0-100%,故(资产-负债)*(-Δ流动资产)<0,因为Δ流动资产极限值为资产,故(资产-Δ流动资产)>0

所以,A-B<0,即A

说明合并后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合并前具有可比性,可有效量化控制合并后的企业资产负率,企业的资产负率变化趋势可通过Δ流动资产的量监控,比如,Δ流动资产/资产的比值监控,Δ流动资产绝对值监控等。

故,情景1符合逻辑设置的有效性。

情景2:当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则关联项剔除后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资产端减去Δ流动资产,负债端设置其他流动负债(具体数为Δ流动负债-Δ流动资产)科目作为过渡科目增加项过渡调整;致使合并后的资产尽量减少而不增加,合并后的负债尽量增加而不减少,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量化控制。

情景2情况下,企业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

=(负债-Δ流动负债+其他流动负债)/(资产-Δ流动资产)

=(负债-Δ流动负债+Δ流动负债-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负债 -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假设企业后的资产负债率=B,则B=(负债 -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设A=负债/资产,

则A-B=负债/资产-(负债-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负债*资产-负债*Δ流动资产-负债*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资产-负债)*Δ流动资产/(资产-Δ流动资产)

因为企业资产负债率通常为0-100%,故(资产-负债)*Δ流动资产>0,因为Δ流动资产极限值为资产,故资产-Δ流动资产>0

所以,A-B>0,即A> B

说明合并后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与合并前具有可比性;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可量化控制。

故,情景2符合逻辑设置的有效性。

情况3:当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则,关联项剔除后的合并资产负债表资产和负债两端同时减去Δ流动资产,未必要再设置其他流动负债科目(具体数为Δ流动资产-Δ流动负债=0)过渡;说明企业财务规范性充足。

故情景3完全符合逻辑设置的有效性。

3.3量化分析模板设计思路

思路1:先加法后减法

先将单家企业的财务报表简单汇总形成汇总财务报表,然后再剔除重复计算部分,即关联项,最终形成“一致对外”的资产和负债,即,合并后的财务报表不再存在合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往来,公式示例如下:

单家企业A财务报表+单家企业B财务报表+单家企业C财务报表+…-关联项A-关联项B-关联项C-…=汇总财务报表-关联项=合并后的财务报表。

思路2:先减法后加法

先将单家企业的财务报表与拟合并的其它单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关联项的剔除,形成单家“一致对外”的资产和负债,然后再将剔除后的各个单家财务数据汇总,最终形成“一致对外”的资产和负债,即合并后的财务报表不再存在合并主体之间的相关关联和往来, 公式示例如下:

(单家企业A财务报表-关联项A)+(单家企业B财务报表-关联项B)+(单家企业C财务报表-关联项C)+…=合并后的财务报表。

理论上,思路1和思路2殊途同归,均达到预期目的,本文考虑采用思路2的理念设计关联企业财务合并报表量化分析模板,金融机构在实务操作中可结合具体的模板样本嵌入计算程序进一步自动化控制。

4 关联企业财务合并量化分析法的推广

关联企业财务合并量化分析法,有效解决了风险与成本效率的平衡性问题,随着金融机构人员及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大,标准化的方法体系建设在解决风险与效率的平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受限于资源禀赋的影响,单靠规模扩张的增长极限日益逼近,人员和业务规模增长的边际效应不断下降;唯有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的内涵式增长,才能弥补资源约束的不足,从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集约化运营模式或集中作业模式角度来看,未来关联企业财务合并的标准化方法建设,势必在解决整体效率提升方面起到实质性作用,比如,平安集团的后台运营集中和招商银行的信贷作业集约化建设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编.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美)罗斯(Rose,P.S.),(美)赫金斯(Hudgins,S.C.)著,刘园译.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刘俊超(1978-),男,河南洛阳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硕士,经济师,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管理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1(b)-013-03

猜你喜欢
量化分析
心理实践教学中大学生爱情观量表的编制及爱情特点分析
影响第二十届世界杯足球赛结果的主要技术因素分析
经管类专业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
政党轮替以来台日政经关系的量化分析
2005—2015年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研究的量化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视角下我国马列·科社学科研究状况分析
卓越会计师人才素能维度及其要素量化分析
网络新闻标题修改的量化分析
高校桌面虚拟化的量化设计方案研究
垃圾减量分类活动中社会及个体因素量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