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6-04-05 00:24王秋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己糖唾液酸神经节

王秋娜

(山东省郓城友谊医院, 山东 郓城, 274700)



论著

神经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王秋娜

(山东省郓城友谊医院, 山东 郓城, 274700)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静脉滴注。对2组患者的疗效、临床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分布和临床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U=5.203, χ2=4.332,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5.617、8.320、2.051、15.689、7.589,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t=5.132、7.255、3.529、11.402、6.565,P<0.05)。结论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ACI,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提高疗效。

关键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急性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疗效观察

脑梗死(CI)是由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的一系列综合症状,多呈急性发作,急性脑梗死(ACI)已成为临床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临床死亡率仅次于心肌梗死,而致残率则居于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ACI患者的预后与脑组织缺血状态、神经元细胞损害情况密切相关[2]。一般来说,由颈内动脉远端、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导致的大部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或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时,患者的病情通常凶险,恶性脑水肿、出血性转化、脑疝形成的概率和病死率均较高[3]。因此,及早恢复梗死区的血液供应,尽可能地修复受损神经元细胞是ACI治疗的关键环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是衡量血流黏度和组织供血能力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针对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ACI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病程均短于72 h, 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为52~75岁,平均(57.8±11.6)岁,排除合并有糖尿病、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损害及既往脑卒中史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纳入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预防脑水肿、抗血小板治疗、脑保护剂、改善微循环、维生素E等常规治疗方案,对于合并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给予抗感染、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静脉滴注,用量为1次/d, 60 mg/次, 2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ACI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为: ① 基本痊愈:经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超过90%,病残程度为0级; ② 显著进步:经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46%~90%,病残程度为1~3级; ③ 进步:经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为17%~45%; ④ 无变化或恶化:经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幅度不足17%或增加; ⑤ 死亡:患者于急性期医治无效死亡。以疗效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或“进步”为临床有效;于治疗前、后采集2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标本,应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同组治疗前、后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处理,两组之间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有等级关系的计数资料应用频数表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法)进行处理,无等级关系的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分布和临床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U=5.203, χ2=4.332,P<0.05),见表1。2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43、0.068、0.198、0.905、1.10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t=5.617、8.320、2.051、15.689、7.589,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3、1.206、0.130、1.644、3.750,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5.132、7.255、3.529、11.402、6.565,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ACI患者的急性期存活率得到了改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可出现进展性ACI, 该类患者在临床积极治疗后仍可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的渐进式恶化,预后极差[4]。ACI患者的疗效和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血液黏度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血液黏度能够反映血液的运输和供应状况,针对血液黏度监测对于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病情进展和预后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术界将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的学科称为血液流变学,血流变指标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血液黏度的变化情况。目前,血流变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全血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低、中、高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等[5-6]。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CI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均与全血黏度等血流变指标异常具有相关性[7], 而且血流变指标与ACI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血液黏度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越差[8], 对血流变学指标的监测在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9], 神经节苷脂是一组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的各组织细胞膜中,在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也是迄今研究最为深入的神经节苷脂成份。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已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外周神经病变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0]。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在血管性或外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帕金森氏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可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阻断或抑制氧自由基产生损害、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减轻脑血管病对Na-K-ATP酶的抑制作用,增强HSP70和TGF-β的表达,降低谷氨酸含量和减少细胞凋亡等[1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一些医疗水平有限的基层医院,在ACI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可获得满意疗效,并可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12], 并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升患者对于自身疾病及对康复治疗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3]。还有研究者将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ACI的治疗,其中包括依达拉奉、丁苯酞注射液、长春西汀、丹参酮ⅡA等,结果显示,这些联合用药方案均达到了显著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提高日常活动功能评分、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水平等效果,并均未使治疗不良反应显著增加[14-17], 这体现了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较好地用于ACI的综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ACI, 可提高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缺血脑组织血液供应的恢复,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秋月.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5): 742-744.

[2]王淑华, 冯姣姣, 刘涛, 等.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 31(5): 87-90.

[3]居海艳.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相关因素分析及认知护理干预[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8): 127-128.

[4]丘英祥.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CD].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 电子版, 2014, 9(3): 137-138.

[5]段群. 血流变检测的影响因素[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8): 83-84.

[6]庄文芳, 宣彬彬, 吴婧. 血流变检测的影响因素[J]. 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10): 1098-1099.

[7]黄革, 侯晓良, 周梅, 等. 黔东南地区血液流变学参考范围调查及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3, 38(4): 434-435, 437.

[8]郭建英. 血流变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的关系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1): 65-66.

[9]丁红军. 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9): 14-15.

[10]巩蕾, 臧恒昌.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12, 14(5): 207-210.

[11]李纪伟.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5): 518-519.

[12]樊文静. 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患者脑梗死疗效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17): 2579-2580.

[13]宋艳丽. 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究[J]. 医药, 2015, 2(10): 39-40.

[14]顾群.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12): 1079-1081.

[15]陈军.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 中国临床医生, 2015, 43(2): 62-64.

[16]陈军平.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J]. 临床医学, 2015, 35(7): 68-69.

[17]莫一丽, 覃桦荣. 丹参酮ⅡA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外伤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1): 16-18.

Clinical efficacy of ganglio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hemorheology

WANG Qiuna

(YunchengFriendshipHospital,Yuncheng,Shandong, 274700)

KEYWORDS: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sodium;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hemorheology; effect observation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and its influence on hemorheology. Methods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ACI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sodium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in both groups. ResultsThe distribu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clinical efficienc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U=5.203, χ2=4.332,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5.617, 8.320, 2.051, 15.689, 7.589,P<0.05), and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5.132, 7.255, 352.9, 11.402, 6.565,P<0.05). ConclusionApplication of 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I can improve the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收稿日期:2016-01-13

中图分类号:R 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1-015-03

DOI:10.7619/jcmp.201611005

猜你喜欢
己糖唾液酸神经节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唾液酸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1则
灰霉病对番茄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己糖对杜兴肌肉萎缩症核酸药物Pip5e-PMO跳读活性研究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研究进展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疑致过敏性休克1例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唾液酸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