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毅 曹亚青 张玉晓 杜顺刚
(1.西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 西峡 474500;2.西峡职专,河南 西峡 474500)
西峡香菇十大改进技术
丁 毅1曹亚青2张玉晓2杜顺刚1
(1.西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西峡474500;2.西峡职专,河南西峡474500)
关键词香菇;十大改进技术;河南西峡
西峡香菇历经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免割袋栽培,大锅灭菌,接种穴地膜覆盖封口,室外大棚开放式接种等较为固定的栽培工艺。由于受市场、劳力以及认识水平的限制,许多地方的栽培模式并不科学。在2015年冬菇价大跌的市场背景下,大部分菇农亏空,严重挫伤了香菇生产的积极性。笔者梳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栽培技术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根据香菇菌丝6℃开始萌发生长的特性,西峡春栽最佳季节在公历3~4月,期间接种一周,接种穴即露白萌发,不仅萌发快,而且萌发整齐,抗杂强。也可以提早半月左右接种,此时由于气温低,杂菌活动少,有利于提高制袋的成品率。近年来许多菇农为了春节后能及时外出打工,任意提早种植,带来许多问题。2015年冬受北极寒流的影响,出现最低气温低至-10℃的“三九”严寒天,致使长达3周仍不能萌发,西峡死穴补种情况非常普遍。可见过早种植是造成萌发迟、死穴多的主要原因,应引以为戒。
在西峡县,菇农为求省事,常采用大锅灭菌,一次性灭菌量多在8 000~20 000袋之间,堆料总重高达5万余千克。由于采用的是包膜蒸汽通入式灭菌,没有固定仓容,一次性灭菌量不受限制。灭菌量过大,从培养料拌湿装袋,至升温到100℃的时间长达数天,导致培养料酸败的现象极为普遍。装袋时料就开始发热冒蒸气,灭菌结束可见培养料发酸发臭,出现酸酒糟味。这种酸败料,不适合香菇菌丝生长,接种后吃料慢,死穴多,菌丝弱,极易感染杂菌。改一次性大锅灭菌为多次小锅灭菌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生产上灭菌通常采用料袋直接码在地面,上小下大呈“金字塔”式堆放。为防倒垛,料袋间不预留蒸气通道,料袋因受热变软受到挤压,阻碍蒸气传导,形成灭菌死角,导致灭菌不彻底。且堆垛受热变形倒垛现象时有发生。改用专用的可移动多层蒸架灭菌,既可减少出锅、装锅的搬动次数,又能防止蒸料过程料袋的挤压变形,保持蒸气畅通,避免出现灭菌死角。此方法升温快,破损少,不仅节省了燃料,而且解决了上、中、下灭菌不均的问题,对于提高灭菌质量十分有利。改用蒸架灭菌,一般两年即可收回架材成本,应用前景广阔。
由于一次性投料过多,堆内上、中、下三层升温差异较大,因此而拉长灭菌时间,以求灭菌彻底的现象在西峡越来越普遍。生产上一次性灭菌在1万袋左右需维持两昼夜以上的灭菌时间。因没有精准的测试工具,菇农通常以蒸袋料物颜色变化,粗略估计灭菌的彻底程度,过度灭菌现象十分普遍。过度灭菌不仅浪费燃料,而且培养料会因在高温下时间过长而变性,养分受损,不适宜菌丝生长,吃料变慢,死穴多,抗逆性差,产量低。食用菌灭菌国标要求在 100℃下保持8~12小时,生产中考虑到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可延长至 18~20小时。同时,应积极推广应用金属传导温度计,精准测量堆内温度的达标时间,精准灭菌。
香菇菌丝生长所需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辅料中的麸皮,木屑中含量甚微。香菇配料中的国标配方是782011配方,其中麸皮用量大,占干料重的20%。春栽香菇要求麸皮含量比秋栽、反季节栽培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西峡香菇春栽上减少麸皮不科学,直接表现是菌丝弱,吃料慢,菇肉薄,产量低。在西峡,规格为18×60(厘米)的中袋,可装湿料3千克,每千袋装料量折干料约为1 750千克,按20%麸皮用量应为350千克。实际生产中往往为了减少成本,只配用200~250千克麸皮,而且麸皮中常有掺杂,折算成纯麸皮不及国标要求。这是产量变低的一大原因。
“一斤香菇九两水”,水分在香菇生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前,为了提高制袋的成品率,在袋栽香菇中曾提倡“宁干勿湿”;而现在的木屑颗粒越来越大,吸水性随之变差,加上春栽时间长达8个月,到出菇时有些菌袋料重仅有1.5千克左右,造成出菇密,菇小肉薄。如今,西峡春栽中熟品种,要求配料含水量达55%~60%。在越夏前适度刺孔“放大气”排出部分水分,避免造成第一潮菇出菇猛而个体小及一潮菇后菌袋发泡变软,影响后期出菇。
早秋气温尚高,湿度也大,不利于生产优质菇,不能一味推迟出菇期至10月底、11月初的霜降甚至立冬时节。北方地区,一场大的寒流过后,一下进入冬天。第一潮菇虽能勉强催出,但第二潮菇已进入寒冷的冬季,往往催不出菇,直到翌年正月底才能再出。高温季节来临前养分耗不尽,仅能出2~3潮菇,产量大幅下降。这种情况在2013年、2015年冬表现特别明显。凡是高产的都是出菇早的。据我们观察,只要第一潮菇(又称领队菇)出得好,以后潮潮易催菇。正确的做法是把第一潮菇出菇期安排在该品种出菇中心温度内,西峡宜在寒露前后,即国庆节前后就分批开催。如此,出菇快而整齐,至翌年结束,可出4~5潮菇,较常规增加了1~2潮,对于提高产量十分有利。
近年来,木屑加工商为了提高工效,木屑颗粒切得越来越大。生产上应用的多为粒径20~30毫米的成人拇指大小的小木片,其过粗,不利于养分释放。不少菇农甚至误认为木片大出菇也会大。改用颗粒粗度为 5~8毫米的木屑,可减少微孔杂菌感染。
近年来,各地建起了不低于十数万袋的大菇场,由于对香菇生产的投入产出比难以掌握,无一例外亏本,尤其是2015年,损失惨重。究其原因,香菇目前仍靠手工劳动为主,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菇场仅是小菇场的简单扩大,人工成本所占比重很大,加上地租及一次性扩 大的固定资产投入,亏损难以避免。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建议每个劳力管理菌袋以不超过 8 000~10 000袋为宜,不可盲目扩大。
每年都有一些菇农因各种原因造成菌袋不能催蕾出菇,菇农凭经验采用柴煤油熏蒸强制催蕾,形成的子实体往往是有柄无盖的“蜡烛菇”,虽能作为“领队菇”对后潮出菇有利,但蜡烛菇本身无商品价值。正确的做法是出菇前半月,对菇棚内不同位置菇袋随机选择进行试催,能正常催蕾形成子实体的,进行正常管理。否则,可用刺孔放气的手段作催熟处理,促进出菇。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934(2016)03-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