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用菌》编辑部
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的路径问题
——第三届四川(金堂)食用菌博览会专题讨论会内容纪要
《食药用菌》编辑部*
【编者按】羊肚菌作为食用菌中的珍稀品种,四川省目前的种植规模约1 000公顷,占国内实际种植面积的80%左右。广泛兴起的羊肚菌种植热潮导致2016年羊肚菌价格下降。为此,第三届四川(金堂)食用菌博览会期间举办了“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路在何方?”专题讨论会。讨论会由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主持,应邀参与讨论的主要专家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甘炳成所长和彭卫红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赵永昌研究员,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谭方河先生,四川省德立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张亚生先生等。与会者提出的问题,涉及羊肚菌的遗传育种、生物特性、栽培技术、市场前景与发展方向等。与会专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详尽解答。
*本文由《食药用菌》编辑部周礼根据会议录像记录整理。
张亚生、甘炳成 羊肚菌菌种目前国内还没有标准,主要原因在于对羊肚菌菌种的特性缺乏深入研究,难以制定相关质量和生产技术标准。不同的菌株特性不同,适应性不同,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由于产业不成熟,个别菌株即使有生产标准,也不足以上升为国家标准。选购羊肚菌菌种,首先要根据自己种植地的气候,确定需要什么特性的菌株,并明确这一菌株的出处和源头,由购买菌种经验丰富的人出面购置。
播种量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播种量与产量成正比,且须考虑播种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一般每亩(667平方米)用种量300袋较适宜,试验时有用过150袋,其产量高时可达150~200千克,低时不到50千克。具体用种量以盈利最大化为标准。
谭方河 使用转化袋起营养补充作用,对出菇量有“保险”作用。生地栽培,不用转化袋也可以出菇,但出菇量差异较大。转化袋的使用大有学问,不同的操作方式效果不同。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商业化栽培只有使用转化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甘炳成 我国羊肚菌是在近5年内才开始商业化栽培,之前行业关注点都在提高产量和育好菌种。2015年四川省农业厅对羊肚菌的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立项,主要分两种模式,一为农村栽培模式,二为仿生态栽培模式,2017年前将出成果。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企业合作,正在积极研制菌种质量标准。羊肚菌产品质量有大的标准,主要是针对销售商和消费者的需求而定;细化的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将参考销售商的反馈意见。
甘炳成 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的序幕刚刚拉开,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羊肚菌栽培成功的基础,一是保证菌种质量,二是选择适宜的种植环境,包括土壤(适宜沙质土壤)和气候。极低温和极高温天气对羊肚菌影响非常大。2016年初的大范围寒潮来袭,严重影响羊肚菌原基和幼菇的生长,很多种植者遭受经济损失。平原区与高原区种植产量差异较大,主要原因也是在于气候,高原区春季气温回升慢,采收持续时间长,产量高。
谭方河 羊肚菌是子囊菌,子囊菌的细胞间有“通孔”,细胞核可以相互流动,国外研究显示其一个细胞的细胞核有时可达60多个,制种时难以维持其遗传稳定性,有待进行技术优化。
彭卫红 这一问题在羊肚菌栽培中时有出现,排除环境条件不同等其他影响因素,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为同一批菌种可能存在质量上的差异;二是羊肚菌的遗传特性所致,区别于担子菌的两个细胞核,羊肚菌的细胞核很多,且在生长过程中相邻的细胞还可能会发生细胞融合,在栽培中,即使同一区域生长出的子实体遗传特性也有差异。
张亚生 羊肚菌产量波动很大,一定程度上存在碰“运气”。目前还没有一个单位能保证每年的羊肚菌产量稳定在每亩150千克以上。不过栽培时可以通过一些运作方式降低风险——以行业内的真实数据确定产量底线,合理控制投入成本,保证在较低产量时也有利可图。羊肚菌菌种产量高低一般是以3年或5年内的平均值来判断,种植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假如某一菌种连续种植3年,年亩平均产量是 75千克,则应尽可能降低投入成本,如果做出的生产方案在当年出菇量低于最低产量时仍能保本,则这一项目有发展前景。
谭方河 提醒从未种植而欲想种植的朋友,不能根据媒体上的羊肚菌产量数据而简单判定其产量和效益,媒体常常报喜不报忧,所以应根据可靠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羊肚菌是商品,价格会因市场供求动态而改变。以往因难以栽培,供应量少,价格高;而今实现人工栽培,产量较高,价格出现下降;一旦产量大幅增加,供过于求,可能导致价格快速下降,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种植者应对市场供求动态、技术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人云亦云,盲目种植。
赵永昌 羊肚菌菌丝培养温度一般要低于25℃,适宜土壤湿度为30%;出菇期适宜的土壤温度为8~18℃,空气湿度为80%。出菇期间土壤温度高于21℃时会引起原基和幼菇死亡;菌丝生长阶段出现极低温乃至霜冻,影响相对较小,而出菇阶段出现冻害则会引起原基和子实体死亡。
谭方河、赵永昌 羊肚菌对环境较敏感,不容易管理。最新的试验结果显示,羊肚菌在pH 5.0~8.5的土壤中均能出菇,而温度则对羊肚菌生长影响较大。建议初种者,先实地学习种植方法,了解其生长过程,随后进行试验性栽培。仅凭耳闻或按文字记述操作,将难以解决出现的问题。不同菌株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不同,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易地种植,需要做相应调整。因此,试验性栽培非常重要。试种要从小规模开始,即使出现问题导致生产失败也不会有太大损失,还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如能有可靠技术单位或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则可降低生产风险。
彭卫红、赵永昌 羊肚菌人工栽培一般只使用一个品种,且目前还没有黄色栽培品种。同一地块出不同颜色羊肚菌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羊肚菌出菇后因生长阶段不同颜色有异,二是受环境因素如土壤等的影响,土壤颜色深,长出的羊肚菌颜色一般偏黑,土壤颜色浅,长出的羊肚菌颜色偏黄。
李玉、张亚生 导致羊肚菌出现白粉病病症的病原菌已确定为拟青霉。拟青霉是弱寄生菌,或者说强腐生菌,一般是在羊肚菌有伤口(如撒施蛞蝓诱杀剂碰伤子实体)时才出现。由于病理学中已将专门的白粉菌引起的病害命名为白粉病,为避免混淆,建议将羊肚菌的“白粉病”命名为“白斑病”或其他名。羊肚菌的虫害除了蛞蝓,还有跳虫,其发生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菌类富集重金属是普遍现象,羊肚菌也不例外,但问题关键在于基质。基质中不存在重金属,食用菌就不会发生重金属富集。因此,选择栽培基地时,应着重考虑这一问题。
谭方河、赵永昌 一年栽培两次羊肚菌在高海拔地区相对容易实现,但目前栽培显示,羊肚菌出菇需要低温刺激,所以反季节种植,能否具备低温刺激条件,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羊肚菌当年秋季播种后,经过一个冬季,在第二年春季时出菇,质量好;但春季播种(在高海拔地区),当年秋季出菇,质量差。建议高海拔地区同年播种,应早播晚收,以提高子实体质量。
谭方河 营养袋不是菌种,羊肚菌的菌丝较特别,类似于立交桥的道路四通八达。地面扣营养袋后,羊肚菌菌丝会蔓延进去,并把营养输送到各处。一个营养袋影响的半径为40~50厘米。
谭方河、张亚生 如果用的菌株是“川羊1号”或“六妹”,那情况不乐观。时近夏天,温度一直上升再出菇的可能性不大,除非后期有倒春寒。此前有出过少数菇,表明气温条件已满足出菇;而出菇少、不出菇的具体原因可能与年前的严重低温冻害有关。
赵永昌 考虑一个地区是否适宜种植羊肚菌首先要看气候,羊肚菌出菇基本条件是满足土温在8~18℃30天以上,空气温度低于25℃。如果高温持续1周以上,土壤温度高于羊肚菌适宜温度范围,此后即使出现倒春寒,也不会出菇。明显的例子:2016年四川由于气候异常,羊肚菌栽培效果不理想,而本来气候温暖不容易出菇的云南,却因为连续两次寒潮,致使出菇特别好。适宜羊肚菌种植的地区还要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决定种植的月份。
谭方河 转化袋主料推荐使用小麦,其营养均衡并且便于操作,与谷壳配合使用,非常适宜羊肚菌菌丝生长;也可考虑使用其他原料,但做好的转化袋要保证足够的透气性,否则会影响菌丝生长。
甘炳成 供应量大了,市场价格就会下降,这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不管是政府还是其他组织,目前都还难以保障种植户利益。但可以通过协会或组织,开拓市场,扩大消费量来稳定羊肚菌的价格。很多人担心羊肚菌的价格会降至普通蘑菇的水平,我认为不至于。羊肚菌目前的产量相较于其他食用菌品种是非常低的,市场价格还较高,如果国内市场真正打开,应该还有比较大的消费增长空间。个体种植户应多了解市场,防范风险,并不断提升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单位产量,即便价格下滑,也能够保持一定的利润空间。
李玉 羊肚菌是“昔日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发展,引起大家广泛重视是好事。像其他所有菇类一样,羊肚菌价格的波动是一种必然。市场经济是无情的,产品价格必然要受市场所左右,须冷静看待这一问题。
很多年前,我就有说过食用菌品种的发展应该有区划和规划,很多专家不同意。羊肚菌作为纯农法栽培的一个品种,更显现区划和规划的重要性。羊肚菌栽培要求早春维持相当长的低温时段,在辽宁和吉林,如果没有“春天”,栽培就很难奏效。很多农作物都是这个道理,如北方地区种植高粱必须维持在低温12℃时才能播种,低于这一温度就会“粉种”(种子风干粉化)。因此,不同地区在选择发展的品种时要慎重,一个品种不是拿过来就能种的。
育种方面,羊肚菌是子囊菌,相比于担子菌,变异率比较高。子囊菌的生活史中,虽然双核阶段比担子菌短,但仍然较长。羊肚菌一个子囊有8个孢子,孢子直接配对变异率高,建议育种时先将孢子单核化,明确母本、父本的体系来源及遗传特性,再进行配对,更容易获得高产菌株。有人提出混选育种法,当然也是可行的。大田作物早期都是混选,不过这样育出的品种找不到父本、母本,难以解释其形成体系。
栽培管理技术要精准化、精细化,如明确什么时间接种,持续多长时间,要多长时间出子实体,出子实体的温度条件等,为下一步工厂化栽培打基础。
羊肚菌的病虫害防治现状目前还不及栽培管理那样精细,都只是大致知道,而具体不明。如拟青霉是哪个种、跳虫是哪个种等都还没有明确,防治方法也不科学。应将一些先进的防治方法引到羊肚菌栽培中,尽量向生物防治、绿色防治靠拢。
关于羊肚菌的商品性问题,要注意并精准化其营养价值。国外这方面有很多详细的研究,而国内却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分析。在羊肚菌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上能做些什么,尚无人知道,我们一直是在卖原料。我个人认为把羊肚菌制成加工产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致谢 感谢赵永昌先生对本文的校正。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934(2016)03-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