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初中数学教学

2016-04-06 03:10程其桂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程其桂

摘要:教师,除了自身具备非常专业、完善的教师技能外,还应思考如何让学生对数学真正感兴趣,如何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呢?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希望对读者产生教学上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192-01

1.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

良好的情境设计能将学生的思路带进问题本身,也有利于抽象问题与具体实践的结合.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认识正数和负数"这一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和负数所代表的含义,可以用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活动,进行计分,得胜一次+2分,输一次-2分. 然后教师顺势提出:"这里的+2,-2代表什么意思?"经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再引入正数、负数的概念. 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又利于教师对接"有理数"知识的相关讲解. 再如,上这一章节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即提出一个小问题:"上了初中,大多数同学都要自己管理生活费. 那当你从父母那里拿到100元,记作+100,那支出10元你们如何记账?"让学生对正负数有一个整体认识。

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好奇心就很难引发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教师在上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概念时,可以列出两个方程:3x+y=7,x+y-1=2,然后提问:"谁知道将这两个方程组合起来是什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里的x,y解出来?如果能,怎么解?"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学生产生了好奇心. 由于学生以前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对其有所了解,但又从未接触过方程组,因而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2.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思、议、读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2.1 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2.2 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2.3 教会学生"读",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可以通过培养阅读习惯。比如在阅读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通过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同时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书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的小结,这样一来就能养成学生自己小结的习惯。

4.善于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形成的. 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这种课堂,表面看起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却很难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效果也没有教师所预期的高. 从初中生的心理角度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往往受以往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且缺乏探索和创新精神,因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增加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那么,如何巧妙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呢?笔者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如,在上"整式的加减"中整式加减的运算步骤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列出一个既有整式又有加减、数乘的多项式,如3(a2b+2b3-ab2)-4b2+2(3b3-2b2+ab2)-4b3. 在笔者举出本例时,学生一般都回答出了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接着笔者又提出:"本题既含有加减运算,又含有乘除运算,那么,在多项式运算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步骤呢?"学生在讨论后大致都能回答:"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运算."教师又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多项式?"学生大致会总结出以下原因:在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在合并同类项时,应该先将算式转换为多项式等. 在此小节内容中,笔者尽量用提问的方式着重强调各类运算的具体步骤,并且在没有给出完整步骤之前,由学生自己确定运算步骤.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最后,笔者提出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的关系和顺序,并让学生自己找出原因,让他们对自己的独创性思维加以反思、总结. 这一系列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5.让数学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让学生熟知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笔者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总之,让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其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让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数学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