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战略优先与中巴贸易关系停滞——基于1949—1965年的审视

2016-04-06 07:52谌华侨
关键词:国际贸易巴西

谌华侨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



对外战略优先与中巴贸易关系停滞
——基于1949—1965年的审视

谌华侨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对外战略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对外战略优先决定了一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和内容,从而影响对外贸易国别政策。不同国家因对外战略优先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差异化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因而在不同国家间形成了形态不一的国际贸易关系。作为分处东西半球,无根本利益冲突,且地理位置最为遥远的两个大国,中国和巴西在冷战初期因为对外战略优先的差异导致了两国贸易停滞。选择这一典型样本,有利于剔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能够有效论证从对外战略优先到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再到国际贸易关系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对外战略优先;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国际贸易;巴西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生政权的政治孤立,经济制裁,军事围剿,中国政府倒向苏联。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往来密切,与资本主义阵营的贸易往来相对要少。二战后,巴西在经济上高度依赖美国,军事上与美国结盟,在外交上为美国马首是瞻,随着冷战对峙的开始,巴西与美国的贸易联系更加密切,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贸易联系较少。中国和巴西贸易关系为何在此期间停滞?本文认为,这一时期中巴两国的对外战略优先方向决定了各自的对外贸易方向,从而造成两国在贸易上鲜有往来。

本文将在客观分析并吸取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起对外战略优先→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国际贸易停滞的分析框架,并运用1949—1965年间中巴对外战略和双边贸易的史实来检验这一分析框架的有效性,以达到论证“对外战略优先与中巴贸易关系停滞”这一命题的目的。

一、基本概念厘定

(一)对外战略优先

1.对外战略定义

战略起先是一个军事学方面的术语,后来被介绍到国际关系领域,随着其外延的不断发展,最后形成对外战略概念。对外战略是“一国对较长时期内国际局势、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总体认识和谋划”[1]73。“国际战略是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内较长时期、全局性的谋略,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2]8本文将对外战略定义为:主权国家基于国际形势的考量,根据国家利益所制定的长期对外交往总体方针及其实施策略。

2.对外战略属性

对外战略作为战略形式的一种,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单一性和方向性等四大属性特征,前两者是战略共性,后两者是对外战略特性。 整体性是指对外战略,是对一国对外关系领域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谋划的是本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3]30-31。它是对外战略的内容属性。长期性表明对外战略一旦确立,将会对国家行为产生永续性影响,它体现对外战略的时间属性。

单一性旨在说明对外战略由特定国家制定并予以执行,其主体是主权国家,因国家间差异呈现出多种形态。它是对外战略的主体属性。方向性意味着对外战略具有明确的偏好选择[4]6,指明了本国对外政策和行动的方向。它是对外战略的价值属性。

3.对外战略优先

对外战略优先即一国对外战略给予特别关注的事宜。它是一国在对外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涉及本国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它反映了一国对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重大任务的评估和实施策略,是观察国家对外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包括本国对外交往活动中特别关注的国家或区域,同时也包括本国对外交往活动中特别关注的内容,从对外战略的属性中,我们不难窥见对外战略优先的基本属性。从整体性上看,对外战略优先需要解决一国对外战略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这一最重要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从长期性上来看,一国对外战略优先关注的重大问题势必会在较长时间内对其他方面产生持续性影响。从单一性上看,对外战略优先会因为国家间差异而体现出对外战略重点对象和内容的变化。从方向性上看,对外战略优先是国家在特定环境中基于本国利益而进行的对外行为选择,将尤为关注既定的区位或内容。

(二)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1.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定义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5]。它一般由对外贸易总政策、具体政策(即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地区)政策构成,分别代表对外贸易政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是指一国根据本国与他国的经济、政治和外交关系而制定的差异化贸易政策[6]。它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受到本国与对象国关系的影响。

2.对外贸易国别政策类型

对外贸易政策的划分有两种方法:从贸易倾向上分为外向型贸易政策和内向型贸易政策;从政策内容上分为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7]。

外向型贸易政策对于国内市场或者出口的生产呈现中性。内向型贸易政策倾向于保护国内市场。根据内外倾向差异,贸易政策可以细分为坚定和一般外向型,以及一般和坚定内向型。减少政府干预,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特征。限制进出口或者鼓励商品出口,“奖出限入”则是保护贸易政策的特征。

上述两种划分方法都是关于进口和出口的政策态势,本质上一致,只是所选用的标准不同而已。

既有研究大多从国际政治或者国家贸易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上述两大问题。本文研究对外战略对贸易政策的可能影响,期待挖掘对外战略与双边贸易关系的联系。

二、分析框架

首先,将建立对外战略优先与对外贸易国别政策的逻辑;然后,分析对外贸易国别政策与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关系;最后,建立起由对外战略优先到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再到国家间贸易关系的解释框架。

(一)对外战略优先影响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对外战略是主权国家在制定的对外交往的方针和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国与他国的关系。

贸易政策一直被视为与“高级对外政策”(high foreign policy)相对应的“低级对外政策”(low foreign policy)的一部分[8]。一般而言,一国若在对外战略上重视某国,就会与该国往来密切,对该国的贸易政策日趋积极,两国贸易联系日渐密切,反之亦然。

对外战略的整体性决定了一国对外政策或行为的基本走向。如果一国将安全或政治问题作为本国对外战略的重点,那么就势必会减少对贸易问题的关注;对外战略的长期性意味着如果一国将安全或政治问题确定为对外战略优先领域,那么对外贸易问题的相对忽视将是持续性的;对外战略的单一性表明,各国的对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国别差异。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因国家间差异而有所不同;对外战略的方向性指明,它对本国的经贸交往对象具有选择性。在相同条件下,对外战略上重视的国家,经贸往来频繁,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各国因客观环境和国家利益差异,对外关注的首要目标有所不同。如果一国将安全和政治问题确定为本国对外战略优先目标,那么,这势必会导致本国在较长时期内更为关注安全或政治问题,而对贸易问题较为忽视。

由此可见,对外战略优先在对外贸易国别政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瞄准或定位的作用:各国因为对外战略优先的不同,而形成重视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内容,最终形成差异化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最终,对外战略优先将本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确定到特定国家。

(二)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建构国家间贸易关系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单个事物不能构成“关系”主体,“关系”具有多主体特征[9]501。“国际关系”包含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前者指的是以国家为中心建立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后者指的是各行为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1]8-9。“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一方面是指一国处理与另一国或国际组织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联。另一方面还表示双边或多边行为的广义范围[10]147。从词源中不难看出,国际关系天然的包含双边关系,双主体及其行为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际贸易被认为是国家之间的贸易[11]992,它是研究国家间商品和服务交换的经济学分支,关注跨越国家边界的商品和服务流动[12]160。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生,二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疆界的存在对贸易行为的影响[13]2。从经济学的定义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就是国家间物质或服务交换的关系。

从上述两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图1所示的内容。

图1 对外战略优先与国际贸易关系分析框架图

三、实例检验

本文将具体分析1949—1965年间中国与巴西两国的对外战略优先与两国贸易关系现状,以此来检验第三部分提出的分析框架。之所以选择中国和巴西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排他性的考虑。中巴两国这一时期无根本利益冲突,有利于排除地缘政治的外部性影响。其次,重要性的考虑。中国和巴西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近年来贸易关系迅速升温,但同时面临多方面挑战。研究历史上贸易关系停滞的原因,对于当下两国贸易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形成负面案例样本。

(一)倒向苏联与反美反苏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措施,军事上封锁,经济上制裁,政治上孤立,新中国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而此时苏联对中国较为友好。由此,中国选择倒向苏联。苏联和国防安全问题是新中国对外战略的优先关注的方向和内容。

60年代后,苏联日益实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党际关系出现裂痕,最终导致两国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美苏威胁,实行“反帝反修”的战略。在实行“两个拳头打人”的同时,“中国选择了关注发展中国家来提高意识形态和政治影响力”[14]4。随后中国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认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和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15]506-509。美苏两个大国和国防安全问题仍然是中国对外战略的优先关注的方向和内容,但开始专注两个中间地带。

(二)中国对巴贸易政策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及东欧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关系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国家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因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外交而非经济因素决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状况”[16]29。中苏两国于1950、1953和1954年先后签订相关协议,苏联承诺向中国援建156个项目。“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备项目中,重工业占97%,主要是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项目”[17]85。“中苏贸易在1950—1959年间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9.8%上升到48%。”[18]27由此,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经贸联系密切,贸易格局呈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态势。

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与苏联及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联系日渐疏远。中国对外贸易方向随之发生转变,西欧和日本取代苏东国家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到60年代中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2%以上,此后这一比重还在逐年增加[19](见表1)。50年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的对外贸易对象。60年代,中国开始关注与欧洲和日本的贸易往来,虽然开始关注与亚非拉国家的贸易关系,但中国对巴贸易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乏对巴贸易政策自觉。

表1 1950—196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Gene T.Hsiao.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Policy,Law,and Practice[M].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p.12。

(三)追随美国与“红色外交”

巴西独立伊始便效仿美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长期与美自动结盟。二战后,同美国保持紧密关系是瓦加斯政府对外政策中的主要目标之一[20]。1952年,美国与巴西签订《巴美军事协定》并结为军事同盟。还与巴西签订其他军事协定,派军事代表团协助巴西防务,在巴设立军事基地,向巴提供多种战略原料[21]。1953年,美国迫使第三世界国家在朝鲜战争开始后确定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在此压力下,巴西在对外政策上追随美国,赞成《泛美主义》,阻扰中国进入联合国,同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22]。

1960年,夸德罗斯执政后,巴西对外政策上表现出独立性倾向。古巴革命胜利后,巴西与古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随后派副总统古拉特率贸易代表团访问中国。古拉特当选总统后,继续实行上届政府的“红色外交”,保持同古巴的外交关系,与苏联复交,发展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与美国延续了战时结盟关系,追随美国。在夸德罗斯和古拉特执政时期,巴西对外政策表现出独立倾向,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际的关系。

(四)巴西对华贸易政策缺失

二战后,巴西被纳入到美国的全球体系中,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与其一致。新中国成立后,巴西并未积极承认中国,并在1952年与台湾当局建立官方联系,设立“使馆”。中巴两国的对外战略优先造成长时间内两国仅保持民间往来状态,双方仅有少许民间货物往来。20世纪60年代,在夸德罗斯和古拉特政府期间,巴西实行“红色外交”,密切与苏联的关系,并致力于扩大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24]。虽然在此期间古拉特访问中国,但中巴贸易关系始终保持在民间贸易范围内。

二战后,巴西对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有求于美国,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巴西的第一贸易伙伴国,美国占巴西出口市场的45%。从图2可以看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是巴西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其贸易份额始终占据巴西贸易总额的54%以上。

图2 巴西与阿根廷、日本、英国和美国的进出口额占其进出口总额比重数据来源:B.R.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美洲卷1750—1993)第4版。贺力平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4-494页。

无论是追随美国,还是与美国保持相对独立,以及与社会主义阵营接触,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始终是巴西对外战略的优先方向,经济问题一直是其对外关系的诉求。五六十年代,巴西对外战略的优先方向和内容从根本上决定了对美贸易的绝对地位,对华贸易政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五)对外贸易国别政策缺失与中巴贸易停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巴分别选择追随强者战略,因为美苏意识形态对抗,两国长期处于隔离状态,虽然此后中国更加重视亚非拉国家。巴美关系出现分歧,实行“红色外交”,加强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联系,但彼此并非对方对外战略的重点。

在冷战对峙的情形下,中巴两国与本阵营内的国家交往较为频繁,与对立阵营的国家疏远,双方并未彼此接近。中巴对外战略优先影响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从而形成差异化国别贸易政策:中国倒向苏联,主要贸易对象是苏东国家;进入60年代后,中国的贸易对象主要转向欧洲和日本。巴西选择追随美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美国是巴西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对外战略优先目标导致中巴与阵营内国家建立贸易往来,彼此没有形成清晰的贸易政策。两国仅有少许民间贸易往来,中巴贸易处于停滞状态。

四、结论

从理论意义上看,尝试从国际贸易的政治方面,而非经济方面来解释国家间贸易关系,并初步形成了一条新的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简约分析框架,为国际贸易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路径。通过研究,不难发现,一国对外战略优先目标和内容会影响其对外贸易国别政策,两国彼此消极的国别贸易政策有可能造成双边贸易关系停滞状态。文中选取中国和巴西这两个典型国家,通过梳理1949到1965年间中巴关系史实,最终论证了该框架的信度。

从现实意义上看,研究所揭示的对外战略优先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因果路径对于当下中巴乃至其他国际贸易关系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对外战略上不重视某国,将不利于发展与该国的贸易关系,还有可能对两国贸易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高金钿.国际战略学概论:修订本[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少军.国际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HARRY R.Yarger.Strategic Theory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Little Book on Big Strategy[M].Carlisle Barracks: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2006.

[5]World Trade Organization.A Practical Guide to Trade Policy Analysis[Z].United Nations and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2012.

[6]李滋植.国际贸易[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7]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87[R].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87.

[8]RICHARD N.Cooper.Trade Policy is Foreign Policy[J].Foreign Policy,1972(9).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BERRIDGE G R,JAMES A.A Dictionary of Diplomacy:Second Edition[Z].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3.

[11]伊特韦尔,米尔盖特,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2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2]ALAN M.Rugman,Simon Collinson,Richard M.Hodgetts.International Business:Fourth Edition[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Ltd,2006.

[13]MORDECHAI E.克赖宁.国际经济学:政策视角:第10版[M].丁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EISENMAN J,HEGINBOTHAM E,MITCHELL D.ed.Chin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Beijing's Strategy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M].New York:M.E.Sharpe Inc,2007.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6]GENE T.Hsiao.The Foreign Trade of China:Policy,Law,and Practice[M].Loa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17]吴景平,徐思彦.1950年代的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8]朱立南.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9]李钢.新中国外经贸发展六十年(1949—2009)[J].对外经贸实务,2009(10).

[20]汤因比,维罗尼卡.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7):大战和中立国[M].田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1]张宝宇.巴西[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2]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参考资料[Z].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1953.

[23]韩琦.世界现代化进程:拉美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4]林建华.余音绕园:外国政要北大讲演录1998—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自强)

Foreign Strategic Priority and the Trade Stagnation Between China and Brazil:Based on the Survey of 1949—1965

CHEN Hua-qiao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 Sichu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Foreign strategies will influence a country's foreign activities. Foreign strategic priority will determine the main objects and contents of a country's foreign exchanges, and even affect the country's foreign trade policy.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 external strategic priorities, differentiated foreign trade policy will be form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form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China and Brazil, although located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emisphere with the longest dis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have no fundamental conflicts of interests, were sunk into the trade stagn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Cold Wa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foreign strategic prior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took this typical sample, which is conducive to eliminating the interference of other factors, to effectively demonstrate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rom the foreign strategic priority to foreign trade country policy and then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hip.

Key words:foreign strategic priority; foreign trade policy; international trade; Brazil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71(2016)02-0049-05

作者简介:谌华侨(1983- ),男,湖北武汉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巴关系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中巴经贸关系与地方政府合作”(201407225004)

收稿日期:2015-12-25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巴西
莱克勤(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莱克勒(天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对中国国际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思考
巴西战舞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