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6-04-06 01:34四川肖庆达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1期
关键词:董仲舒理学儒家思想

四川 肖庆达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四川 肖庆达

一、课程学习要求

1.百家争鸣: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条件和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说明: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学习时应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史论结合,探寻“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原因及其意义。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说明:要准确理解本课中“兴起”的内涵,将本课的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中进行考查,把握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社会根源。

3.宋明理学: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感受理学中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品德、讲求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精神价值。

说明:理学思想较为深奥,学习时无须深掘其内涵。“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有基本了解即可。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明清进步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感受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挑战正统理学的思想价值。

说明:明清之际儒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批判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学习中要将本课内容放在整个专题中加以考查,把握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探讨导致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

二、教材结构体系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学是显学、各学派相互融合) → 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太学与“六经”、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东汉太学生与“清议运动”) → 魏晋“儒学困境”(新思潮流行、佛道盛行、儒学统治地位削弱) → 隋唐科举制(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文化)和唐中后期“复兴儒学”(韩愈提出儒家“道统”思想、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理解孔子之道) → 宋明“理学”(“北宋五子”创立理学、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至明代“陆王心学”)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异质”(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

三、学法指导

1.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尤其要注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明主思想的出现这四个阶段的演变规律。

2.恰当运用两个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出现,到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再到明清时期产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充分说明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历程,同时证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

3.采用一个学法:即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的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 关注高考命题特点: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高考的热点。近年来高考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主要是结合历史背景考查其基本思想主张。命题的主要方式是抓住思想主张的特征加以对比分析、以古代哲学名著创设情景、古今中外相关内容的联系比较等。从命题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很容易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时政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结合,以考查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四、重难点知识解读

1.百家争鸣

(1)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和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各家在“争鸣”中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形成原因: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划时代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应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教育发展等维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3)历史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当时和后来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彼此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4)结束的历史过程与必然性

①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采用韩非子学说,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制度。为维护极权政治,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②汉朝建立后,在思想文化上逐渐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改造了儒家学说,使之更加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百家争鸣局面最后结束。

2.宋明理学

(1)产生背景:①魏晋时期儒家正统受到冲击;②为巩固政权,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③为振兴儒学,唐宋儒者不断思考和探索。

(2)发展过程:“北宋五子”创立理学;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标志着理学的成熟;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明朝后期,李贽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源,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心”是万物的本源不同点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修养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求“理”)“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求“理”)学派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都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性,物质第二性;都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目的都要求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相同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4)评价

地位性质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积极影响1.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2.具有忧患意识:推动了历代仁人志士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的形成,至今人们仍能从中得到启示3.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望

3.儒家思想学说

(1)演变历程

思想内容地 位原 因特 点春秋仁、礼、为政以德不被重视恢复周礼的保守性形成时期战国仁政、民贵君轻不被重视强调秩序和仁义,不利于争霸斗争秦朝受压制崇尚法家,实行暴政首次危机西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独尊董仲舒改造了儒学;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体制大体定型完善时期魏晋危机社会动荡;佛教和道教盛行并成为统治工具第二次危机宋明“理”“天理”复兴、重新确立正统中央集权强化;儒学新发展,更好地适应了统治需要发展时期明清受到批判儒学呈现守旧、陈腐习气;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人们追求个性,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受到质疑和批判

(2)演变规律: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3)由于各自的政治需要,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

(4)重要影响:儒家思想学说既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也影响了日本、朝鲜、东南亚和欧洲社会。

五、实战演练

1.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从事私学,有教无类

2.儒学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较之先秦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 (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3.某校高二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4.明清某位思想家评价历史人物时,敢于冲破成见,对一些遭人非议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认识。如为商鞅平反,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卓文君为善择佳偶,武则天是圣后,特别是对于五代时期一生事四姓十君并耶律契丹的冯道倍加称赞,称其为“吏隐”。此人最有可能是 ( )

A.顾炎武 B.王夫之

C.黄宗羲 D.李贽

5.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上三种观念的共性是 ( )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5.A

6.(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材料一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材料二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材料一、二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材料三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差别原因: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董仲舒理学儒家思想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儒家思想与书法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