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语习得中学习者母语的负迁

2016-04-06 18:38移延慧
青年文学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语言迁移二语习得

移延慧

摘 要:母语迁移是影响二语习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针对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提出了诸多理论学说。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母语负迁移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试归纳出应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策略,从而克服母语干扰,减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汉语二语习得的效果。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言迁移;母语负迁移;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延慧(1984-),陕西绥德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2

一、引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假设构建和假设验证的创造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会利用已有的一切知识,包括母语知识来发展自己的中介语。在这种意义上说,母语迁移现象的发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因此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二语习得和语言迁移

首先我们对相关的几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按照语言习得顺序,“第一语言”指的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母语(mother language)。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学习并使用的其他所有语言统称为第二语言。“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二语习得”即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指包括对母语之外的所有语言的习得研究,研究的对象一般是成人。

“迁移”(transfer)这一概念实际上并不是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首先提出的,它实际上是学习心理学(Learning psychology)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 interference)。而“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是美国语言学家拉多(Robert Lado)提出来的。拉多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简单地说就是已有的语言对正在学习的语言的影响。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完全相同或是类似时,此时一般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特点不同时,学习者如果仍然借助于母语的规则为依据来学习目的语,此时往往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因此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者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即母语正迁移和母语负迁移。一般认为,正迁移有利于对目的语的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对目的语的学习。

三、母语的负迁移对汉语二语习得的影响

1.母语的负迁

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叫做干扰( interference),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错误或产生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形式,从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现象。这种学习者按照母语的思维定势将其母语的语法规则搬到目的语中而产生的偏误反映了母语结构对其所学的第二语言的影响。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中,英语母语者受其母语的干扰有时会出现以下偏误:

①这里有多商店。

②他是很高。

③这首歌是被周杰伦唱的。

④她跳舞了两个小时。

⑤她跳很好。

⑥她的个子可高!

这些偏误的例子显然都是由于英语语法的影响而产生的。例①的偏误是因为在英语中many,a lot of,a plenty of等词均可自由修饰或限定名词,而汉语的“多”修饰名词通常要在前面加“很”,直接修饰名词则有一些限制条件;例②也是欧美学生经常出现的偏误,他们受母语影响在不该用“是”的地方用了“是”,英语系动词is、and、are等词有时相当于“是”而有时因为英语中形容词不能做谓语、做表语时前面所以它们的前面必须要有系动词,is、and、are等词就成了只起关联作用的系动词,不再等同于“是”;例③的偏误是由于英汉语被动句分布不同,这使得学生常忽略汉语不同被动句式的种种区别,在表达被动意义时常选错句式;造成例④⑤⑥偏误的原因主要是重动句、补语的结构标志“得”以及语气词都是学生母语中所没有的,在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时候,往往采取简单化的策略,将母语的句子逐词翻译成汉语。

下面是几个其他母语者在汉语二语习得过程中由于母语负迁而出现的偏误:

⑦我比他10公分高。

⑧我的块巧克力谁拿走了?

⑨我好久考虑,终于自己克服了困难。

⑩蛋糕比面包我更喜欢吃。

这几个例句中,例⑦和例⑨都是日语母语者出现的偏误,例⑦是由于日语差比句的度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前,而且日本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常常在语序上出现问题,把补语置于动词前,例⑨就是这种偏误;例⑧是越南学生出现的偏误,由于越南语的“量词+名词”在没有数词或指示代词的结合下可直接做主语和宾语,而汉语中却无此语言项;例⑩属于母语是韩语的学习者的偏误,他们由于不会选用汉语其他语法形式或感觉难以用汉语相应形式表达,就照搬了母语中的表达形式。

此外Odlni曾指出,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还表现在回避和过度使用等方面。回避现象(Avo1danee)是指由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学习者有意避免使用某些语言结构的现象。当回避现象出现时,学习者通常很少运用或根本不用目标语中的某些结构。汉语中的“把”字句是很多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母语中所没有的,所以他们在表达中常常有意回避使用“把”句。过度使用(over-use)有些时候就是过度回避的结果。实际上,过度使用有时也会在言语交际方面有所体现。戴炜栋就曾指出过,道歉在美国英语中使用的频率远远大于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因而美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倾向于遵循他们的母语规则而过度使用道歉。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对应策略

在二语习过程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Ellis认为,干扰错误的平均百分比为33%。因此作为外语教学教师要积极探寻和使用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减低母语负迁移。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中母语干扰的对策,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一、在输入方面,要加大对学生对目的语接触量,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这是克服母语干扰的有效途径之一。尽量为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因此,要重视语言的输出,要不断鼓励学生在课上多做练习,让他们在课后多运用所学的材料,使其逐渐形成应用的习惯,提高其在生活中习得的效果。

第三、重注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偏误进行分析、预测和纠正,通过语言比较让学生对差异有直观的感受,再通过操练和巩固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

第四、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过分改错的方法不足取。要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适可而止,不宜见错就改。过度改错的最大害处是挫伤学习积极性。

第五、对外汉语教学应该语言知识的培养和文化的教学双管齐下,在言语方面讲授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招呼语、禁忌语、辞别语的内涵与语言功能,了解语体特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使充分认识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小结

母语是习得二语时最不容忽视和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的母语对他们的目标语的学习起了决定性作用,而母语的形式和结构会潜在的迁移到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中去,这是学习者初学阶段的必然特征。所以本文就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进了探讨,从而提出了一些策略应对母语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干扰。

参考文献: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8.

[2]RobertM.W.Travers. Essentials ofLearning[M].NewYork:Wren Journal ofTeacherEducation, 1963.

[3]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M].外国语出版社,2002.

[4]刘颂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猜你喜欢
母语负迁移语言迁移二语习得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中职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法语初学者语音错误分析及语音课程教改思路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