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语堂与沈复的情感互通

2016-04-06 19:11李媛媛
青年文学家 2016年8期
关键词:沈复浮生六记传神

作者简介:李媛媛(1990.7-),女,河南安阳人,天津外国语大学14级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1.引言

在翻译研究领域中,有这么一种看法:译者的个性对所翻译作品是有很大影响的。著名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也曾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谈论到译者的个性,她认为如果一个译者的个性强势具有侵略性,那么是不适合做翻译的,因为这样的译者可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多的篡改原文,我深以为然。

林语堂先生的翻译作品是享誉海内外的,很受国外读者的认可。他虽自幼受到正规的西方教育,但他出于对中国传统的热爱,选择整理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将一些包含东方文化的著作翻译或编译成英文,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浮生六记》等。他的译作没有一般汉译英作品的生涩难懂,在较大程度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语言地道质朴,优美流畅,易于为西方读者理解接受。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为西方读者学习研究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而在这些作品中,他是很偏爱沈复的《浮生六记》,在书的序言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对沈复的欣赏。故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译者林语堂与作者沈复的情感互通,研究译者个性对于翻译文本的影响。

2.林语堂与沈复的情感互通

2.1林语堂的翻译标准

林语堂提出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美。是严复的信达雅的继承与发扬。

他将忠实分为四等和四义。四等即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四义即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他认为忠实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他提到,“其实一百分的忠实,只是一种梦想。翻译者能达七八成或八九成之忠实,已为人事上可能之极端。”(郎江涛,王静)他强调“句译”而非“字译”在《论翻译》一文中,他提到,“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忠实需求传神”。至于传神,矛盾曾说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即神韵。郭沫若也曾强调翻译必须不失原作的“风韵”,林语堂则对此作出升华,他认为传神即“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成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所谓“字神”,即“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郎江涛,王静)。

“通顺”是译者对于译入语读者所应负的责任。译者需要做到:“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虽然看起来是针对英译汉的,但我认为反过来也同样适用。何为通顺呢?他是这么解释的,“一语有一语之语性,语法句法如何,皆须跟从一定之习惯,平常所谓‘通与‘不通,即其句法是否跟从习惯。凡与此习惯相反者,即所谓‘不通”。

至于“美”,林语堂认为翻译是艺术,那么他强调“美”也在情理之中。他在给出这一抽象概念的同时,也将其具体化了,他告诉人们译文应该同时具有内容和形式的美观,当然内容是占优先地位的。

2.2沈复的《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随笔,选材贴近生活,例如其中的闺房记乐,山水游记等,文笔清隽灵动,无矫揉造作,写出了他对婚姻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很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他与妻子芸娘夫妻情笃,恩爱有加,虽遭遇封建礼教压迫,后来又从生活富足跌至贫困潦倒,但仍知足常乐、恬静自适,保有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用娓娓道来的文笔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互动。文风上崇尚清新自然,选材上小到品茶烧饭,大到儒道美学,贴近生活,注意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杨柳)。

2.3林语堂与沈复的情感互通

沈复的这些品格特质,都甚合林语堂的脾性。林语堂先生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情趣,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并对生活中的美好保有好奇与欣赏。他与妻子恩爱一生,这在许多著述中都有体现。他崇尚自由,讨厌政治或礼教束缚。在他翻译此书的前言中,我看到他对沈复赞赏有加,并十分钦羡沈复与芸娘的爱情,他十分欣赏芸娘,他这样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她只是在我们朋友家中有时遇见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如此足见他对此书的感情,他欣赏羡慕沈复夫妻恬淡的生活,同情这对夫妻因不被封建俗世所容遭遇的坎坷,欣喜于沈复童年时的趣事……他与沈复一样看重“美”,这点在他的翻译标准中也有所体现。虽然不可否认,这本书翻译的成功主要在于林语堂先生的双语功底,但我想这种情感互通也是很重要的。

林语堂在翻译中是很看重这种情感互通的,他所翻译的都是他感兴趣的,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十分喜爱陶渊明,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他称赞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我想,正是这种情感上的互通,对原文作者骨子里的欣赏,才会生出如此成功的译作吧。

3.结论

通过对林语堂和沈复两者个性、思想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译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互通在翻译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然,译者的双语功底是尤为重要的,但译者如果能够对所翻译作品抱有欣赏、喜爱的态度,那么会为作品翻译增色不少,尤其是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罗新璋. 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郎江涛,王静. 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杨柳,张柏然. 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41-45.

猜你喜欢
沈复浮生六记传神
《浮生六记夜读》
诗中人物贵传神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捕捉精彩,描写传神
沈复自嘲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