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多元:湖北工程学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4-07 04:58左建桥王洪兰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左建桥,王洪兰,晏 云

(湖北工程学院 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一主多元:湖北工程学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左建桥,王洪兰,晏云

(湖北工程学院 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 4320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专科时期的专才教育、初建本科时期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及反思调整期三个阶段,目前正步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阶段。湖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和自身优势特色,构建了“一主多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产学研合作为 “一主”和主导,以国际合作型、拔尖型、复合交叉型、创新创业型等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为拓展和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实践积累了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高校存在的价值,而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则是人才培养模式。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院校特指世纪之交由专科院校通过合并、升格转化而来的本科高校。在升本以前,很多院校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具备某些学科优势,并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升本前后,在大合并、大扩招趋势下学校迅速向综合办学方面发展,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也遭遇到一系列问题。目前,如何建立完善与自身特点相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校间的有序竞争,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历史过程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看,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同样地,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经历了三次变化。

第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专才教育为主。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沿用苏联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也确实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人才短缺的局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明显。“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用、功利导向严重,使学生技能单一、视野狭窄。在高校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条块分割;在高校办学模式上专业过窄,规模过小;在办学结构上低水平重复设置高等院校和专业,产学研脱节;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7年前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时期。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持续推进,快速发展的社会不仅需要专才,也需要有动手、动口能力强的“能才”和有一技之长、在某方面有独特爱好与才能的“偏才”,还需要有厚基础、宽口径的能力型、复合型“通才”。为适应这种变化,高等教育步入改革和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按照高等教育“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思想方针的指导,众多地方高校开始合并、调整并升格为本科综合性院校,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同步进行了改革,高校招生数量在短短的近十年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发展。

高校规模的变化必然引起质量、结构、模式、效益等方面的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要随之改变,这也成为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短时期内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一些院校要么对原有的专科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稍作修改,要么借鉴老牌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时期的新建本科院校出现了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进入低谷期,有些学校原有的办学特色也逐渐丧失。众多高校开始反思自己的办学思路。

第三个时期是2007年左右至今,高等教育步入调整发展期,人才培养模式进入调整期。求特色、促发展成为这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2007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反思调整中逐步发展,深化内涵建设,持续提升质量,推进改革创新,培育办学特色,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院校。

2013年始,国务院、教育部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转变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的状况,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变,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湖北工程学院构建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湖北工程学院,其前身为创办于1943年的湖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2000年由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孝感学院,由专科升为综合性本科学院。经过十年奋斗,学校在原有理、工、建筑类优势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在2011年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历经了高专时期的专才教育、初建本科时期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及反思调整期。

湖北工程学院在经过十年本科发展期之后,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坚持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建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本科院校”,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学校“十二五”(2010-2015)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事实也证明,湖北工程学院提出的“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把握了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2013年,湖北工程学院主持的省级教学科研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湖北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 ,至2015年已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把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做好顶层设计。什么是应用型人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只有对这个问题深刻理解和把握,才能在实践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准确定位和规划。为此,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广泛的调研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优势,形成了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

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学术型人才,是指具有高深的理论基础,并能够进行科学发现和理论创造的研究性人才,他们的任务是科学发现和理论创作,这类人才主要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按照技术要求、规范从事生产和操作的人才,不需要高深理论知识,只需要按照要求、规范熟练操作,这类人才主要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则是介于学术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类型,是以系统掌握专业理论为前提,具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现代汉语词典》指“适用需要,以供使用”,应用型人才核心在于“学以致用”。诚如潘懋元先生所说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能按照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又深又厚,也不能按照职业教育只要‘够用’就可以。应该要求什么呢?应该要求理论‘坚实’,就是理论的科学性很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1]湖北工程学院确立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与实践。

2.以产教、校企融合为主导,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脱离不了与行业、企业在教学、科研上的多方面合作,协同育人。我们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在尊重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发展、求同存异的合作育人制度和长效机制。

(1)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进课堂。以化学与材料学院为例,2010年和2012年先后获批湖北省“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专业;按照计划,学院已经与企业共同开发了如“双向拉伸薄膜加工工艺”等5门课程,同时采用理论联系实践、校企课堂相结合、专兼职教师合作的模式组织教学,这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大化。五年来,行业、企业人员进课堂的受益学生已覆盖所有教学学院。

(2)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实习实训升级版。实习实训一直是产学合作育人的主要方式,也历来受到高校的重视。但是实习实训时间有限且缺乏老师实际指导,很难运用理论解决到实际问题,即使能解决,这个过程也很艰难。为提高学生实习实训的效果,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进企业,把课堂拉进企业,另一方面,教师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训课程与流程,就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以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形成指导团队,在实训中逐步了解、解决现实问题,把实习实训与技术攻关相结合,既锻炼了学生,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如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先后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东风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九州数控、华中光电等企业共建了国家级、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力地支撑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

(3)校企合作共同成立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互动模式。要培养过硬的应用型人才,仅仅实习实训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科研的环境和实干中进一步发展,以科研促应用。为此,学校不断推进科研机构实体化、科研管理学术化、科研经费社会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四化”措施,积极培育高校服务经济社会主体,打造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

经过五年努力,学校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与华中光电、三江航天、湖北宇电等100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共建校企合作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10个,建立省级重点创新平台15个,省级重点创新团队10个,各学科实验室47个,其中生物质资源转化利用协同创新团队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单位”;主持国家“两基”科研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部委及各类项目336项,仅2013年就主持了12项“两基”项目。所有这些平台和项目都吸收学生参加,对学生开放,一方面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3.适应不同学院、专业和学生的特点,拓展多种渠道人才培养模式。克拉克说,现在的大学是多元巨型化大学,多元化大学下学生类型不同对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对自己成才的目标也不同。为此,湖北工程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施了“专业建设首席负责制”和“课程建设教授负责制”,形成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同时,鼓励教学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一院一品一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开展双学位教育,开设文理基地班,打造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新型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关知识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需求量越来越大。学校积极探索专业交叉、文理结合等人才培养途径,鼓励学院开办跨学科专业实验班(双专业)班,如生物化学班、经济数学班、建筑艺术设计班、商贸英语班等,建立了文理教学基地班,全方位做好服务,支持学生攻读双学位,培养了一批跨专业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他们走向社会以后,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2)积极开展各种竞赛、科研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拔尖型人才。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从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校对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给予物质、荣誉等各方面的奖励。这五年间,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17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27项,在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大学英语、广告设计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均获最高奖。通过竞赛活动,促进了一批拔尖人才的成长,教师和学生也积累了经验。这些活动促进了学风建设,使一批学生培养了学术方面的兴趣,在考研中崭露头角,纷纷被重点大学录取深造。学校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18%左右,部分专业达到50%以上。此外,学校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先后在学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其中与武汉大学实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生跨校培养”方案,与湖北大学实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近五年共同培养本科生、研究生50余人。

(3)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满足部分学生获得国内外发展的需要,学校积极开展联合办学,通过这种培养途径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门人才。自2008年起,学校先后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美国南犹他州立大学, 韩国、澳大利亚等的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合作招收国际贸易实务、生物技术应用、土木工程三个本专科专业的学生,联合招生达到220人;每年选派近40名不同专业的学生赴国外大学留学,2015年招收来华留学生50多名。

4.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突出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进一步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提高应用型人才竞争能力,一直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的重要举措。湖北工程学院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促进学生成长。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保障资金。为推进创业工作,提高创业人才素质,湖北工程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湖北工程学院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政策上保障创业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今年,学校进一步与市政府合作创办了孝感市创业大学,稳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制度的完善。

(2)优化服务体系,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提高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学校经管学院牵头,联合孝感市政府、企业,创建了创业学院创业精英班。创业学院具有四大特色:第一,实行博士教授和企业家“双导师制”,具体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与创业实践,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高度融合。第二,学员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学习和实训跟踪服务指导,可享受相关的政府创业政策支持和企业的经费支持,使自己的创业项目得以孵化。第三,创业课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组织学生学习,把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创业实训、企业实习三个模块,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理论课形式。第四,学生达到相关要求除获得本学科学位外还可以获得经济学或管理学学位。

(3)培育创业导师队伍,保障创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培育优秀的创业师资队伍,做学生创业的领路人,是创业型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长期聘请校内外创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学者来我校指导创业活动。目前,已形成创业导师、政府部门、企业家三方联动的创业导师群,导师队伍99人。

通过不断努力,创业工作初见成效。近三年来,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创业团队100多个,其中22个团队孵化成功转出基地,涌现一批有影响的创业典型,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活动,参与学生5000余人次。仅2013年,我校就获批13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位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在2015年8月份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训营竞赛中,我校两名学子项目入选;在“孝感·青铜汇”创业大会上,两名学生的创业项目吸引了多家风投机构,当场获风投资金100万元。“澴川·创客汇”获首批湖北省“众创空间”,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孵化器,这是我校着力推进创业服务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发展,资源共享空间,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这些成绩是学校迈开的第一步,也是对学校近年来坚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理念的充分肯定。

5.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1)学校开展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活动,开展师德标兵、“科研十佳”、“三育人”先进个人等优秀教师评比活动,举办教师技能大赛等,以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

(2)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近五年学校选派优秀教师117人到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进修,从国外引进优秀博士人才14人。

(3)不断推进“双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每年输送博士和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一方面聘请优秀企业家、工程师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项目,共同构建课程,参加实践指导,举办讲座等。目前,化材类、农学类、土木类、机械类专业在相关企业聘请有兼职教授80余人,新闻传播、法学等专业也在相关行业聘请了兼职教授20余人。

三、小结

潘懋元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它是对教育基本规律的最一般的抽象与概括。它要求“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强调在教育内部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前者制约后者,但要通过后者起作用。[2]这一规律,一方面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要求学校适应学生特点,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教育部高教司副巡视员韩筠指出:“学校在确定自身定位之后,还必须关注人才培养的规格目标。以一种类型(规格)的人才目标来定义一个学校显然是不科学的,不可能有学校只培养一种类型(规格)的人才。通常的情况是在一所高校内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并存,比如复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拔尖型人才。但是在这四种类型的人才中,我们一所高校重点培养哪几类或者其中的哪一两类,这是要做出选择的”(引自《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关注四个问题》,2014年11月4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总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下,科学地构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湖北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和主导,以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为拓展和提高,逐步形成了“一主多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事实证明,它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具科学性、整体性、互补性。如图1所示。

图1 “一主多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继续坚持“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到新水平,努力建设一所高水平、有特色、有影响的新型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1.

[2]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6.

(责任编辑:张晓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24(2016)01-0077-05

作者简介:左建桥(1969-),男,湖北广水人,湖北工程学院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基金项目:湖北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15A41)

收稿日期:2015-10-15

王洪兰(1977-),女,山东聊城人,湖北工程学院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晏云(1986-),女,湖北荆州人,湖北工程学院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助教。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