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4-08 02:11孙志宏胡海涛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李 燕 孙志宏 胡海涛

(1.河北体育学院,050041;2.河北经贸大学体育部050024)



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燕1孙志宏2胡海涛2

(1.河北体育学院,050041;2.河北经贸大学体育部05002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研究法等对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发展进行研究,从城乡资源配置、体育经费投入、体育锻炼活动、体育社团组织四个方面剖析了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发展的现状,在 SWOT 分析基础上认为京津冀地区实现城乡体育协同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明确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发展互惠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调节机制;优化“三位一体”的整合机制;推动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规划衔接和产业对接。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

1前言

新时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蕴含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实现每个人对健康的追求则是构筑宏大梦想的根基,在现如今全民健身已成为新时代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坐标,而目前城乡体育的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进,推进城乡体育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体育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体育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体育现代化成果,实现城乡体育协同发展,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研究的关键点。针对目前中国城乡体育发展普遍不均衡的现实,在综合考虑京津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合理布局、调整结构、缩小城乡体育差距,推动该区域城乡体育统筹均等化发展,为探讨区域性的城乡体育协同发展制度、路径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京津冀三地的城乡体育协同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协同理论、整合理论、系统理论、体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书籍,查阅了国家体育总局、京津冀地区体育局关于城乡体育的相关文件和相关数据;共阅读相关书籍20余册,学术论文100余篇,京津冀地区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体育事业相关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资料30 余份,同时,注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城乡体育开展的成熟经验,并对不同文献做分析归纳和提炼,为论文的论证和撰写提供了理论支撑。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设计了《京津冀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研究》的调查问卷,对目前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路径、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了解。

2.2.3专家访谈法

2014-2015年分别对京津冀地区11个市、(县、区)的体育局局长、法规处、群体处处长(科长)等40人进行了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对部分乡镇的文体站站长、健身点负责人以及村级领导和农民代表进行了实际访谈,听取他们对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发展的意见与建议,为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对策的提出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资料。

2.2.4数理统计法运用

依据体育统计学原理,运用 SPSS21.0 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反馈的各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2.2.5比较研究法

归纳、总结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发展的异同,促使此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与整合达到最优化。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释义

“协同”其本意是:“优势互补,协调一致,和合共同。”[1]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协同是研究复杂系统在外在参量的驱动和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下,协调不同社会主体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城乡体育协同发展是指在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各自内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过程。修正或缓解城乡体育发展的失调状况,形成合理区域布局,实现城乡体育资源、体育人才、体育科技、体育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大协调[2]。作为现代文明的体育实行城乡体育协同发展,需要从系统论和马克思主义整体观进行考虑,城镇和乡村体育发展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优化配置的问题,实现二者之间融合协同发展。协同发展是有错位、有差异、多样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狭隘的平均化发展模式。城乡体育协同发展是为了缩小城乡间的差距,而不是要搞平均化。加强城乡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增进城乡体育交流、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体育公共服务的权利和机会。京津冀地区体育资源协同观是建立在系统观、发展观和辩证观基础上的, 以探讨有限资源满足更多需要为宗旨,促进体育科学优化发展为目标,以资源利用主体与发挥自身效用为基础,从而实现各类体育资源所属区域间的协同、各类体育资源相互之间的协同,最终形成一体化的体育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打破体育活动的地域性、行业性、单一性的发展限制,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建立各类体育组织之间合作、协调、互动的运行管理机制[3],实现体育由社会各方齐抓共管的局面。

3.2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资源的现状

3.2.1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现状

本研究从城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经费、体育组织、体育锻炼与活动、体育场组织四个方面,分析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发展的现状。

表1 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场地现状

资料来源:于各省市第六次场地普查数据公告

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各省数据公告显示,北京市的人均场地面积为2.3m2[4],天津市的人均场地面积为2.1m2[5],河北省的人均场地面积仅为1.4m2[6],低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1.46m2[7]的平均水平。从城乡体育场地数量及面积分布来看,如表1所示,北京天津两地的体育场地大多分布在城镇,北京城镇人口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7.8个,城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m2,乡村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0.0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5.6m2。天津城镇人口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9.0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3m2,而河北分布在城镇的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为48.1%和68.6%[8,9]。这是由于北京天津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化发展程度较高,据2014年我国公布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排名显示,北京位居第二,天津位居第三,北京的城镇化率为86.3%,天津市的城镇化率为78.28%,而河北省的城镇化率仅仅为46.51%。河北省体育场地与北京市和天津市相比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有较大的差距。

3.2.2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经费投入情况

表2 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场地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各省市第六次场地普查数据公告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城镇体育场地投资经费为1742.5元,乡村人均投资金额为2527.9万元,乡村人均体育场地投资是城镇地区投资的1.5倍,天津城镇人均体育场地投资金额为1339.9元,乡村人均体育场地投资为532.5元,乡村人均投资是城镇人均投资的五分之二,河北在三地中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人均体育场地投资均最少,河北城镇人均体育场地投资为544.9元,是天津城镇人均投资的五分之二,不到北京城镇人均投资的三分之一,乡村人均体育场地投资经费为144.5元,仅为北京乡村人均场地投资的6%,天津乡村人均投资的27%。河北省乡村人均投资是城镇的26.5%,城乡体育场地投入差距在三地中最大。

3.2.3京津冀地区城乡开展居民健身活动情况

京津冀三地围绕着国46号文件的精神,在申冬奥会的带动下,如火如荼的展开,如表3所示,截至到2015年10月1号北京市共举办系列全民健身活动1428次,天津市共计747次,河北省共计333次, 京津冀地区中城乡健身活动开展较为平衡的是北京市,河北省的城乡体育活动差距较大。

表3 京津冀地区城乡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情况

资料来源于三地体育局官网公布的全民健身活动公告

根据三地体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市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人数超过3.5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1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了2.3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15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河北省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了6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8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9.1%,天津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人口的43%,河北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4.2%。显然三地中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口和体育人口的比例都与京津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

3.2.4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类社团组织情况

本部分北京市的数据参照2010年骆秉全《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中社会社团组织包括:体育协会或社团数量、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社区体育俱乐部数量[10],并参照北京市的体育社团数据,天津和河北的体育社团数量根据同时期两地体育事业统计数据整理得出,如表4所示。

表4 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类社团组织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各地体育事业统计,群众体育调查数据整理。

北京市早在2008年就实现了100%的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和95%的行政村具有体育组织[11]。天津市初步也已初步建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区县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等社团。85%以上的城市街道、70%以上的农村乡镇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80%以上的农村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河北省75%的城市街道和55%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点,从三地城镇与乡村体育类社团组织的平均数量之比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城乡体育组织差距较大。

3.3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资源整合发展的SWOT分析

3.3.1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资源整合发展的区位优势

首都北京举办过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田径世锦赛等大型赛事,体育场馆数量多、质量好、交通便利,体育人才聚集,具有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和运动气息,人们的健身意识和观念已经确立。天津市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第六届东亚运动会、正在筹备第十三届全运会,体育场地设施及交通、通信、环境等水平大幅提升。天津市整合体育产业资源,外扩内联,挖潜增效,不断加快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体育国际服务体系,体育产业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发展势头强劲有力。从地理资源方面来看,河北地貌地形齐全,自然风光秀美,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既是京津地区体育产业实体投资户外运动项目的风水宝地,也是京津两市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理想之所。京津冀地区兼具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信息、资源和人才的诸多优势,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质、提速,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是全国最具活力、最富潜力的经济增长区域之一。

3.3.2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资源整合发展的不利因素

当前京津冀地区仍存在着因行政区划和地区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而导致的地区体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问题。应当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因行政区划而在各领域、各产业中形成市场分割、产业同构、基础设施与制度安排协调欠佳等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这一问题,极大地消耗了区域内所集聚的整体能量,提高了各要素流动的成本,制约了地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阻碍了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功能的发挥,减缓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京津冀三地中京津作为地区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人才丰富、场地设施完善、政策体制健全等优势,城乡体育一体化进程走在前列,河北省与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地区城乡体育的发展、发育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如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缩小差距、互利共赢,是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一体化所要破解的难题。

京津冀地区的场地资源远不能满足人民健身的需求,且体育健身设施利用率不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在乡镇/村的体育场地绝大多数为全民健身路径,而这些健身器械的铺设,被用作实际健身的较少,根据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在健身时选择的场所不同。乡村居民选择在场院路边健身的有43.1%,而更多地集中到了公共健身场所;城镇居民则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城市广场(10%)、住宅小区空地(9.2%)、路边(10.9%)和公园(16%)中[12]。在建设小型、多样,群众就近、就便的体育健身设施方面京津冀地区城乡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目前京津冀地区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来看,三地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多,离每千人配备1-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差距还很大[13],且体育指导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偏低,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1%,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4.8%,京津冀地区体育人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尤其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这不利于全面推进城乡人民的科学建设、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更不利于城乡体育一体化发展。

3.3.3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资源整合发展的机遇

2014年,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为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新兴的绿色、朝阳产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点,若要京津冀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得以充分激活与释放,实现京津冀地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强交流、促进合作、推动发展、共创未来,紧跟时代步伐和国家战略布局和定位,结合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不断整合优化城乡体育资源,在环京津的11个地级市和80多个县(市)进行头筹规划。按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精神,河北省的城乡体育开展要既从协同上下功夫,也在错位上做文章,推进城乡体育基础设施相联相通,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13],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底蕴,创建群众体育活动方式。全面提升“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体育产业带的规模和档次,重点培育壮大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生产、体育运动培训三大产业。围绕服务京津地区的体育需求,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疏解,搞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体育健身休闲等,既能为北京、天津3000多万人提供体育健身休闲服务,更可以借助外脑,建立智库,战略谋划搞活河北的体育产业,把京津的体育服务需求变成河北的体育产业。借助奥运,打造京张冰雪休闲中心,拉动京津冀冰雪运动运动产业,与京津地区联合打造体育创新基地和体育产业园区,使京津的体育产业链条更多地延伸到河北。三地联合,优势互补,撬动市场,联动发展高端体育赛事、业余赛事、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体育健身等,利于河北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园区,逐步实现京津冀地区体育产业消费一卡通,促进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

3.3.4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资源发展的挑战

目前京津冀三省市的城乡体育发展还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跨区域发展的城乡体育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尚属空白,各地只根据现有的城乡体育资源进行规划和发展,对开展横向合作的模式和运动机制正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成熟。政府的倾向性对于城乡体育的协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经费投给谁,投多少,怎么投,由谁负责监控实施尚不清晰。现有的法规、政策也曾多次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体化发展,但一直未能彻底解决。

目前,网络体育信息资源已经广泛,将其运用于京津冀三省市城乡体育发展中,建立区域性城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区域间和城乡间体育资源的优势互补,相互利用,借力发力,对有效的配置体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使其更为有效的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区域城乡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城乡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六次普查数据表明,京津冀地区体育场地资源的投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共计占总投资的90.5%,而来自于社会捐赠和其他的投资则仅占总投资的9.5%。这反映出京津冀地区社会办体育的程度不高。2010年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等公共事业,并明确表示,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随着体育市场产业化进程的推进,政府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体育事业,对参与体育公共事业的社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为体育营利性组织创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和持续发展环境。积极引导投资流向,帮助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鼓励、刺激和引导体育消费,倡导提供高水平的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服务和产品。

4发展对策

4.1明确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

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认真研究制定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的定位和思路;要根据城乡体育发展新形势,不断改革体育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城乡体育协同发展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为推动建立“规范高效、健康有序”的城乡体育管理体系,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以《体育组织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使体育社团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坚持“指导与规范、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工作原则,配合体育部门、民政部门依法对体育社团进行年检。认真安排部署年检工作,及时发现业务变更等不规范事项,引导体育社团健康发展。出台《京津冀体育社会团体管理办法》《京津冀体育局体育社会团体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逐步建立以政府管理为主导,行业协会组织自律管理为基础的城乡体育管理模式。要坚持完善城乡体育市场体系,不断激发体育需求,增加市场供给,逐步建立起可以有效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竞争机制;要大力实施品牌和人才培养战略;要着力培育体育产业实体,力争形成相互促进、特色互补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高地区城乡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2建立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发展的互惠机制

相互支持在对方区域内举办全民健身活动、体育产业推介促销活动,积极参与对方主办的大型体育活动。加强京津冀体育领域协作发展的宣传合作,不断提升门户网站及城乡特色体育栏目建设水平,实现网络相互连接,构建城乡体育发展信息咨询共享平台。利用政府信息网络、官方体育网开展三省市城乡体育发展的相互宣传,共同开展咨询服务活动。

4.3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市场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充分利用市场对体育资源的配置、协调和导向的作用,逐步建立适应城乡体育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交换、反馈和调节的功能结合服务性政府的宏观调控,逐步营造出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城乡体育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合理、更简约。积极制定和落实相关财政政策,积极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逐步扩大体育市场规模,促进体育市场内外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并能够提高城乡体育协同供给效率和质量的具体制度安排。

4.4优化京津冀地区“三位一体”的整合机制

从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相互作用的“三位一体”的角度来考虑城乡体育的发展与布局,增强城乡体育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群体效应。实现城乡体育整合,唯有靠三种机制的协同作用,即城乡体育整合的实现是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社会机制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果。在城乡体育整合的进程中,市场机制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机制则对体育市场机制的发育、体育市场体系的健全、体育市场规则的完善以及体育市场环境的优化起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社会机制则提升了体育公共参与和监督意识,是协调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关系的桥梁。

4.5推动京津冀地区城乡体育规划衔接和产业对接

推动地区城乡体育规划衔接和体育产业对接。要按照梯度发展的战略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制定城乡体育协同发展规划和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要预留规划接口,体现足够的融合度,逐步向联合制定规划和多城市统一规划的方向发展。要立足长远,积极谋划,坚持从提高地区体育产业市场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相互协调、统一规划、积极接轨,努力推动体育城乡体育、体育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等运行制度的一体化,并建立三省市共享的重大体育项目库。

参考文献:

[1]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2] 河北省体育局.河北省体育三年(2013-2015年)重点工作安排.[EB/OL].http://www.hebsport.gov.cn/faguichanye/zcfg/2013/0126/517.html.

[3] 河北省体育局.河北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hebsport.gov.cn.

[4] 第六次场地普查各省市数据,华体公司,2015,8.

[5] 天津市体育场地普查公告,天津是体育局体育经济处,2015,2.[EB/OL].http://www.tjtyj.gov.cn/info/1973/7816.htm.

[6] 第六次河北省场地普查办,第六次河北省体育场地普查报告[R].2015,1.

[7]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告[R].国家体育总局,2014.12.[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22/6039410.html

[8] 河北省体育局.农村体育开展情况调查报告[R].2014,6.

[9] 河北省体育局,2014年全省体育工作总结报告.[EB/OL]. http://www.hebsport.gov.cn/lingdaoyanlun/2014/0122/2271.html.

[10] 骆秉全,兰馨,李开颖.首都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20-27.

[11] 王凯珍,李丽莉,李相如,等.北京市第2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4):1-5.

[12] 国家体育总局. 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107/n1788/4428310.html

[13] 张敏、郑家鲲.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3):1-5.

Comparative Study of Beijing, Tianjin 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LI Yan, SUN Zhi-hong, HU Hai-tao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050041,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ports Institute, 050024)

Abstract:In this study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expert interview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omparative study of sports development and other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Beijing, Tianjin study, from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 allocation, funding sports, physical activity, sports organizations fou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spect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Beijing, Tianjin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SWOT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Beijing, Tianjin 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 clear overall pla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orts ; the establish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Beijing, Tianjin Sports Development reciprocity mechanism; give full play to marke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djustment mechanism; optimization "trinity"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s;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Beijing, Tianjin 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industrial docking adapter.

Key words:Beijing; Tianjin regions; urban and rural sport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6)01-0039-06

作者简介:李燕(1979-),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公共服务与管理。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课题(12457204D-23);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4TY014);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14040805)。

*收稿日期:2015-10-25; 修回日期:2016-01-08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