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体育锻炼男性年轻人群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特征分析——基于对参与篮球运动群体的分析

2016-04-08 02:07梁月红崔颖波吕世光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篮球运动

梁月红,崔颖波 ,吕世光

(1.河北工程大学公体部,河北 邯郸 056038;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广州市体育锻炼男性年轻人群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特征分析
——基于对参与篮球运动群体的分析

梁月红1,崔颖波2,吕世光1

(1.河北工程大学公体部,河北 邯郸 056038;2.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为了揭示广州市男性青年人群体育锻炼次数与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对809名参与篮球锻炼的年轻男性发放调查表。结果显示:有1/3的人每周活动3次以上,50.1%的人每周活动2次以下,64.9%的人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年轻人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积极的结果,且与锻炼次数正相关。

关键词:男性年轻人;体育锻炼;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篮球运动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表明,由于年轻人过少地参与体育锻炼,导致年轻人身体素质每况日下,未老先衰。对广州、上海、北京等多个大城市调查结果显示,20~29岁年龄段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较高,30~39岁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最高。[1]因此《报告》建议年轻人要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又呈现出怎样的具体的特征,以及与锻炼次数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关系?课题组于2015年9月,对广州市区参加篮球锻炼人群进行了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的调查。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州市城市社区809名男性篮球锻炼者为调研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现场调查法

本次调查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向前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篮球城、黄村奥体中心篮球场、广州体育学院篮球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篮球场、华南师范大学篮球场、广州大学篮球场、广东外语外贸学院篮球场参加篮球活动的人群(均为外来社会人员,不包括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当场回收,调查对象填写完毕后经审核确定是否合格,剔除不合格量表。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问卷设计的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设计了参加篮球锻炼群体的调查问卷。问卷分5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每月人均生活费用;②身体状况调查表:包括精神状态感觉、体重、轻微常见疾病、病史(14项)、心血管疾病、是否长期服药及药物种类、前列腺、便秘;③运动习惯:包括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除篮球外其他锻炼方式、影响参加锻炼的原因、是否有指导、是否锻炼中控制心率;④饮食习惯:包括饮食状况(6项)、饮水习惯、服用营养品、吸烟习惯(2项)、饮酒习惯(2项)、饮食方式;⑤睡眠习惯:包括睡觉起床的时间、是否睡午觉、每天睡眠时间。

此量表经过传统的专家评定问卷效度方法,获得了较高的问卷效度值0.84。采用Person相关分析,获得问卷的重测信度0.803,P<0.01。最终发出问卷831份,回收有效问卷80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97.35%。

1.3数理统计法

由经过培训的录入人员将合格问卷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提取数据。利用 Chi-square检验,检测不同组别在指标上出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确定相关关系,p<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广州市城市社区参与篮球锻炼群体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特征,在809人中20岁以下年龄组仅占10%(81人),20~29岁占绝大部分(67.3%,544人),30~39岁年龄组人数较少(17.1%,138人)。由此可见,广州市城市社区篮球锻炼群体绝大多数为年轻人。与其他调查结果相同,如武汉市、北京市城市社区篮球锻炼群体的年龄峰值为 16~25 岁,25岁以上大幅度减少[2,3]因此,年轻人群对研究篮球锻炼群体具有代表性。

2.1身体状况分析

2.1.1自我评价情况

身体和精神的自我感觉反映了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人们对健康的感知,它是建立各种促进健康行为方式的基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自我感觉良好的占有62.8%的高比例,而也有1.9%不确定自己身体的状况。远远好于对广州市居民调查的44.3%~57.9%自我感觉健康状况不好的文献报告。[4-6]说明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有助于调节人精神状态,缓解压力。

2.1.2健康状况特征

感冒和感冒时伴有发烧反映人在外界天气变化时身体的抵抗能力。调查显示,在填表前一个月,出现感冒和感冒伴有发烧的分别占21.5%和20.1%的比例。长期服药、前列腺、便秘等问题均占非常小的比例。

对广州城区成年人的生活方式的调查发现,疾病患病率呈现偏高的态势。总患病率达56.12%,其中血脂异常、超重、高血压和糖尿病分列前4位。[7]在本研究的809份问卷中,作了曾患过疾病(列举了14项疾病)标记的只有143人,其中骨关节炎的比例最高,骨关节炎仍然是年轻人最大的疾病隐患,这可能与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有关。另外低血压、心电图异常、高血脂、高血压的患病比例很低,总体健康状态比对广州城区的要好。

2.2锻炼习惯分析

2.2.1锻炼习惯特征

锻炼习惯特征由锻炼频率、持续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组成。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81.0%)人经常参加锻炼身体的活动,每周参加1-2次锻炼的占50.1%,每周参加3-4次的占27.7%,5次以上的则不到10%(9.6%)。每周只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人中,有64.9%的人习惯每次活动多于1小时。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广州市天河区等五个主要城区居民的调查,居民每周锻炼在3次及以上的只占14.2%,[8]而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不足3.0%[9]锻炼积极性不如本研究中的人群。然而,对重庆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每周活动频率达5次以上者占24.6%,每周3次者占35.1%,[1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比例多于本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出现差异,可能由于本研究以正在参加锻炼的年轻人为研究对象,客观地评价了年经人的锻炼特征。而其他研究的被调查者是普通居民,年龄跨度较大,锻炼种类多样。

篮球爱好者除了参加篮球活动以外,经常参加的运动按顺序依次分别是慢跑、羽毛球、游泳、力量练习和骑自行车,其中慢跑参与度最高,占20.8%,最低的骑自行车占了11.3%。

2.2.2锻炼因素分析

参加篮球锻炼的因素包括所在团队规模、比赛因素、参加方式。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人(49.7%)处于不足10人的小团队,有31.2%的人处于10~19人的团队中。说明,篮球群体的绝大部分团队是在20人以下,其中10人以下的小团队更受欢迎。成为固定团队的成员方便结伴参加运动,不至于落单或在一旁等待而影响锻炼质量。

过去半年里,从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的人占41.4%,只参加过1次的占20.4%。也就是说近半数的人只是通过篮球活动来增加锻炼的机会,解决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

2.3饮食习惯分析

经调查发现:在饮食方面,61.1%的人比较注重荤素搭配,83.6%的人食欲良好,79.3%的人保障3餐,其中74.5%的人轻常吃早餐。但也有25.7%的人以肉食为主,也有26.4%的人进餐不规律。吃饭时没有加盐习惯的人占了62.0%,而吃饭习惯加盐的人占了31.8%。饮水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3.2%的人每日喝水500~1000ml,有37.5%的人每日饮水量在1000~2000ml。

无吸烟习惯的占60.5%,吸烟的占39.5%的比例。有接近一半的人(占47.0%)有喝啤酒的习惯,有超过40%的人不饮酒。同时在喝啤酒的同时,或者只喝白酒和喝红酒的分别占了13.4%和13.5%。调查符合一般的研究结果。

对上海、广州、北京、昆明4城市进行的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知晓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于膳食类知识掌握较好,知晓率在70%以上,但是15~34岁年龄组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最低,这可能是慢性疾病年轻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11]广州地区中青年知识分子中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的人数高达91.63%,又以缺乏运动(79.92%)居首位,其次为不良饮食习惯(43.93%)、饮酒(35.56%)、抽烟(32.64%)、熬夜(32.23%)[12]。说明广大居民的健康知晓率高,但很大一部分人的行为方式往往不遵循健康常识。

2.4睡眠习惯分析

有接近一半的人习惯于晚睡晚起,另有晚睡早起的人有近1/3(占了29.5%),被公认为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的人只占了15.7%的比例。有一半的人(占51.4%)有睡午觉的习惯,可见,占73.2%的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睡眠时间在6~8小时,高于对广州、深圳脑力劳动者每天睡眠时间在6~8小时,占63.6%的调查结果,[13]也略高于广州一般社区居民70.89%的结果。[14]

2.5体育锻炼与身体状况、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

根据美国ACSM健康组织推荐的每周至少活动3次的最低锻炼频率为依据,将篮球锻炼群体每周活动在2次及以下的分为一组(简称“2次及以下组”),每周活动在3次及以上的分为一组(简称“3次及以上组”),观察和分析由于每周活动频率不同的人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差别,即研究锻炼次数与身体状况,以及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经统计,每周活动2次及以下者为50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2.8%;每周活动3次及以上者为30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7.2%。这两个人群均属于大样本人群,对这两组人群进行体育锻炼与身体状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2.5.1篮球锻炼与身体状况之间的关系

两组人群在身体和精神状况的自我感觉上“3次及以上组”显著好于“2次及以下组”,见图1。经Chi-square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0.098,P<0.05。说明了每周锻炼次数多的人群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带来的益处。身体健康对体育锻炼的依赖程度高,是积极从事健康生活方式的动机。

图1 两组人群健康状况自我感觉上的差异

在体重超重和肥胖指数上、患有感冒、感冒是否有发烧、长期服药、前列腺、便秘等健康问题上两组人群均无显著差异(均为P>0.05)。可见,虽然篮球锻炼群体的年轻人身体健康状况表现良好,但是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还是显示出较高的健康自我感觉。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在对生活、工作满意自我感觉,以及众多有关身体状况的指标上两组无显著差异,但是从统计频数上看,显示出锻炼次数多的人群绝大部分指标要略好于锻炼次数少的人群,显示出积极的倾向,见表1。

表1 两组人群身体状况上的差异

但是在超重、肥胖率上,长期服药以及前列腺问题上,锻炼次数多的人群略显示出弱势,可能这些问题不是只通过锻炼才能解决的,而且要有赖于良好的生活方式。

2.5.2体育锻炼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调查显示(见表2),服用营养品、每天保持饮水量在1000ml以上、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三个方面,锻炼次数3次及以上人群非常显著的好于(P<0.01)2次及以下人群(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33,0.087,-0.071)。其余指标虽无显著差异,但是从频数分布的统计上看,食欲情况、早餐习惯、进餐时间的规律性、饮水量、睡眠习惯等生活方式的指标上,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组”的人群有好于“2次及以下组”人群的倾向。说明平时注意锻炼的人,也多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经常参加身体锻炼有助于在生活方式上面的改善,对于预防慢性疾病有积极的作用。

表2 两组人群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p<0.01,表示两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2.5.3篮球锻炼过程中的习惯

锻炼对人带来的益处大都早已熟知,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做到科学合理地锻炼将会使锻炼效果更接近理想。经检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与不经常锻炼的人相比,更多关注于科学的锻炼方法(见图2、图3)。

经Chi-square检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较不经常参加者更加关注于锻炼过程的心率控制,也更愿意接受锻炼的科学指导。控制心率、接受健身指导的两组差异检验呈现出显著和非常显著差异(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03,P<0.05;-0.200,P<0.01)。

图2 两组人群对待心率的差异                图3 两组人群接受指导的差异

3结论

1)经常参加篮球锻炼满足了身心两方面的健康需求,健康的自我感知好于对一般居民的调查。锻炼群体除有较好的身体健康的感觉外,低血压、心电图异常、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炎等其他疾病患病比例都很低。

2)锻炼群体比较注重日常的饮食、饮水量,注重营养的搭配和早餐,但也有26.4%的人没有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有31.8%的人在吃饭时加盐。这些习惯与其他文献的结果较接近。符合一般的研究结果的还有吸烟、饮酒的比例,习惯于喝酒、吸烟的分别占有47.0%和39.5%的比例。睡眠6~8小时的习惯占73.2%的比例及睡眠质量都好于一般研究。

3)本研究是对正在参加篮球运动的人的研究。表明有81.0%的人经常参加活动,有1/3的人每周参加3次以上,大部分人每次活动多于1小时。10人以下的小团队更适合篮球群体的发展。近半数的人只是通过篮球活动来增加锻炼的机会,解决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

4)锻炼次数多的年轻人较锻炼次数少的人,显示出较高的健康自我感觉,更少的患病率,更注重于营养、饮水、保持早睡早起的习惯。在运动中也更有意识于接受专业指导和采用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志敏,黄鹂,杨小波,等.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26(6):589-593.

[2] 齐立斌.武汉市民体育活动选择的项目的调查与研究[C].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392.

[3] 孟令刚.北京市城区群众篮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9,5.

[4] 霍云华,王学良,李俊,等.广东省某医学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 2007,27(4):448-449.

[5] 李俊,王学良,霍云华,等.广州市某医院职工亚健康状态临床表现分析[J].广东医学, 2007,28(5):800-802.

[6] 林妙霞,李泽楷,陈燕铭.广州市某企业人群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30(3):36-38.

[7] 周志衡,王家骥,王彩霞.广州城区成年人生活方式疾病及相关卫生服务供需现状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6):13-14.

[8] 余铨业. 广州市居民不同人口学因素与锻炼等生活方式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3): 8-12.

[9] 方永文. 广州市居民锻炼等生活方式与健康自评、睡眠质量关系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34(5): 29-32.

[10] 齐妍. 重庆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主城区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 王焕春,王春晓,殷召雪,等.4城市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4):267-269.

[12] 屠燕,黎健勇,滕中华.对广州市3个行政单位中青年知识分子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的应用研究[J].2009,23(3):837-838.

[13] 李斌.现代城市脑力劳动者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以广州、深圳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45(4):25-29.

[14] 许星莹,江秋波.广州市某社区居民生活方式调查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13,27(2):101-103.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 Status and Lifestyle in Physical Exercise Male Young People in Guangzhou C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Basketball

LIANG Yue-hong1, CUI Ying-bo2. LV Shi-guang1

(1. Sports Depart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 056038,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le young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the health status and way of life in Guangzhou city ,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health and lifestyle. Using the method of site investigation, The 809 questionnaire issued to basketball exercise young people. The Basketball exercise group 1/3 per week activities in more than 3,there are 50.1% people with weekly activities 2 times, and 64.9% people each exercise more than 1 hou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hysical training the male young people health and lifestyle have positive results,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frequency of exercise.

Key words:male young people; health status; life style; basketball exercise group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65(2016)01-0045-05

作者简介:梁月红(197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10-20; 修回日期:2015-12-03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篮球运动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
青少年篮球运动推广与发展路径研究
鞍山市第五中学篮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