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尔诗歌多奥妙,剥笋掘根只三招
——诗歌鉴赏的高效实用解读法

2016-04-09 07:11湖南周志恩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序抒情诗句

湖南 周志恩

任尔诗歌多奥妙,剥笋掘根只三招
——诗歌鉴赏的高效实用解读法

湖南 周志恩

诗歌阅读鉴赏是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板块,也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更是选拔性高考语文拉开得分档次、加大区分度的重要考题。为提高诗歌阅读鉴赏教学的实效性,增强高考诗歌阅读鉴赏答题的准确性,我们有必要探索、总结诗歌阅读鉴赏的高效实用解读法。笔者认为,无论诗歌体裁、题材、风格如何多变,不管诗歌蕴含怎样的奥妙,只要扎实训练、熟练运用三招,自可收到剥笋掘根透彻理解的解读奇效。

第一招,判断表达方式,明确结构章法,把握内容要点。

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判断各个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看它是叙事句,还是写景句,是议论句,还是抒情句。抒情有通过议论抒情的,也有借助景物描写抒情的,前者是直接抒情,后者是间接抒情。当然,叙事句也可能蕴含着某种情感。诗句的表达方式判断清楚了,再进一步分析各个诗句之间的关系,是先绘景再抒情,即景生情,还是先抒情再绘景,缘情置景;是由叙事引出绘景,还是由绘景再引出叙事。诗歌中的叙事,要分别从时、空的角度看叙述了什么事件,是如何交代人物行踪的;诗歌中的绘景,要从空间方位、参照物入手,看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是从远到近,还是由近到远,是从上到下,还是由下往上,是从室内到室外,还是从外到内,是移步换形,还是定点观察;诗歌中的抒情,要看作者是通过议论直接抒情的,还是借助景物描写或叙事间接抒情的。

有些诗歌会讲究“起—承—转—合”的构思特点,有些诗歌会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有些诗歌采用由“整体—局部—整体”的结构模式,有些诗歌是由实到虚,先描写眼前实景,再写未来将要出现的虚景,有些诗歌则先动景再静景,或先静景再动景。诗中的叙事意在表现怎样的主旨?诗歌主旨是如何体现的?诗中的绘景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感?绘景有怎样的特点?从叙事、描写中,可以明确诗歌到底是以小见大,还是卒章显志的构思法,是以景结情,还是前后照应的构思法,是对比烘托,还是抑扬互用的构思法。总之,无论采用怎样的结构章法,诗歌都离不开表达方式的选用。

抓诗句的表达方式,可以明确诗歌的结构章法,进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以盛唐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判断各个诗句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准确梳理出诗歌的清晰结构;梳理出诗歌的结构章法,有助于全面把握诗歌的内容。从《过故人庄》综合运用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看,从本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看,诗中主要是写诗人应邀赴宴的过程,描绘了途中所见之清幽村景,叙述了宾主窗下对饮的短暂欢聚,表达了诗人明年再访的真诚愿望,表现诗人与农民朋友之间的亲密友好的关系,真挚深厚的情谊。

第二招,找意象组画面悟意境,调语序析手法明诗意。

诗歌中的叙事、绘景离不开对特定意象的交代与描写。意象是诗歌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来说,诗歌中的意象通常有自身比较固定的内涵,需要留心归纳、总结。如“黄叶”有凋零、成熟、美人迟暮之意;“雁”有孤独飘零、忧伤哀怨、思乡念亲、向往、消息等多种内涵;“露”有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之意;“云”有游子漂泊、孤独无依之意;“飞絮”有春景逝去、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轻薄无根、感情不专等多种内涵……阅读鉴赏诗歌要在理清诗歌结构层次,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再找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将众多看似杂乱的意象连缀成一幅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彼此关联的完整画面,进而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真切感受画面的情境氛围。

为了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诗人常常会对诗歌语言作特别的变形处理,或者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或者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或者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或者以违背逻辑规律的反常方式组句。对那些不符合常规组合方式的诗句,必须做出恰当的语序调整,要调整成符合语法规范与思维逻辑的诗句,只有语序合理了,修饰恰当了,能用自己的话读得通畅了,才能将诗意理解准确。在将所有诗句都能读通顺流畅的前提下,再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要它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还是动静结合的方法,是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方法,还是拟人的修辞,借物喻人的象征手法,是运用了典故,借古说今,还是对比烘托的方法,等等,进而明了诗句超常组合所带来的丰厚意蕴与绝妙效果。如: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前一句用的是互文修辞,词语有颠倒,不能机械地理解成“主人才下马,客人已在船上了”,而要调整成“主人客下马在船”的语序。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杜甫《对雪》

此句也存在句式错综颠倒的现象,应读成“薄暮云低乱,雪急舞风回”,只有读出了“薄暮时分淡淡的云雾低垂迷乱,雪花急骤飘舞,寒风回旋着”的诗意,才能将薄暮时分的云、雪、风三个意象组合成一幅符合生活真实的画面,营造出迷蒙、凄寒、惨淡的意境,从而渲染人物贫寒、孤独、愁苦的处境与心理。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雷震《村晚》

前一句正常语序是“水满池塘草满陂”,诗人将词序颠倒组合便有了“水溢满池塘映照草陂,草长满陂倒映池塘”的丰厚意蕴。这样诗句既绘青草满陂与水溢池塘之实景,又描池塘中倒映着草陂,草陂仿佛漫上了池水之虚景,静景动化,化出盎然生机,虚实相生,生出无限情趣。

第三招,看标题明题材,读注释悟背景,依内容析情感。

不同题材的诗歌一般会有不同的写作内容,揭示不同的主旨,抒发不同的情感。例如,咏物诗一般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在对“物”的描写中兴感抒怀。咏史诗一般以历史上的事件、人物、陈迹为叙写对象,或咏叹史实,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委婉讽谏;或咏史怀人,追慕先贤;或泄才不见用之愤,发壮志难酬之慨。山水田园诗一般写田园生活、绘山水景物,表达对山水自然风光的热爱,对隐逸悠闲生活的向往,对污浊世俗官场的厌恶。送别诗一般叙写离别场面,抒发思亲、怀乡、念友之情,表达难舍的深情,诚挚的劝勉,深切的祝福等。边塞征战诗一般叙写边塞生活经历,描写边塞自然风光,表现戍边将士特定的情感心理,表达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对残酷战争的谴责,对百姓流离失所、生离死别悲惨生活的同情等。

同一题材的诗歌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呈现不同的风格面貌,写作的侧重点与抒发的情感自然会各有不同。同一诗人在不同年龄、遭遇、环境、心境之下,对同一题材会写出不同的内容,抒发不同的情感。因此,要善于从诗歌标题中推知诗歌题材,依据诗歌题材推知诗歌内容,依据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情感。如: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南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从词题看,词作是扣住“海棠”“风雨”两个意象来写的,“风雨”象征恶劣的环境、处境,词人意在借“海棠”抒情,这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从内容上看,上片先景后情,海棠叶片有如蝶衣般轻巧精致,海棠花儿点点猩红,娇小可爱。眼见海棠如此百媚千态的娇小纤巧,能说“天公不惜花”吗?下片写海棠花早上还是繁花满枝,晚上已被雨洗风吹得所剩无几了,这般萧琵凋零的景象能说“天公果惜花”吗?词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表达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结合注释,可以明确词人的创作背景,能够看出词人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诗歌阅读鉴赏离不开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手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只要我们在平时熟练掌握、运用以上三招,就能够剥笋掘根般层层推进,收到理想的诗歌解读效果,增强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阅读鉴赏的考试得分。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语序抒情诗句
春 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巧用诗句育新人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