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的“十重境界”

2016-04-09 07:58山东高德坤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设题本题意象

山东 高德坤

诗歌“比较鉴赏”的“十重境界”

山东 高德坤

高考试题不是“明日黄花”,更不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它是一座富矿,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对指导我们的教学和复习备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和备考指导实践,初步形成了以高考试题为范例,以“比较鉴赏”为最佳切入点的诗歌教学与复习的“十重境界”,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重境界,鉴赏诗歌的“意象”。

【例1】(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解析】本题从意象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词的上片“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后来“折柳”便成为古诗词中送别、怀远的代称;“柔”字突显了柳树的特征,表明此时季节为初春;“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下片中的“落花”“飞絮”并列,表明此时季节为暮春;“飞絮”指柳絮,轻柔多情,漂泊不定,成为游子、骚人迁客等寄托感情和哀思的载体,常用以表达伤春、离别或时光流逝的情思。

【答案】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表达了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温馨提示:词内上下片之间比较。“意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载体,熟知诗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是理解诗歌感情、走进诗人心灵的“钥匙”。概括意象的内涵须联系该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含义,而后再结合原文诗句作具体分析概括,切忌以偏概全。

第二重境界,鉴赏诗歌的“意境”。

【例2】(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从意境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园花”句的意思是园中的花木经过雨水的洗刷,越发清新、艳丽;“百般红”强调艳丽的程度。“乔木峥嵘”,指树木高大;“明月”表明此时为夜间;诗人独自一人,推门出去,沐浴着明月的清辉,行走在斑驳的树影间,找寻那逝去的诗思。

【答案】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温馨提示: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意境,是情与景的组合体;“意”即主观思想感情,“境”即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一般包括时空、意象、程度等要素。就本题而言,前句时间为白天,意象为“花”,颜色为“红”,程度为“百般”;“百般”是副词,表程度,意思是“十分”“万分”;“百般红”强调了花红的艳丽。后句时间为夜间,意象有乔木、月,程度为“峥嵘”“明”;“峥嵘”是形容词,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指树木高大;“明”也是形容词,表明园中高大的树木沐浴着月光的清辉;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越发深邃、幽远。

第三重境界,鉴赏诗歌的“语言”。

【例3】(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从炼句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的结句都是景物描写,以景结情。韦诗的结句描写的是友人的居住环境,也是对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表达了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借“境”衬“人”。李诗的结句描写的是诗人自己访隐者不遇归来时的情景,借“景”衬“情”,突显了对友人的感情。

【答案】韦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居住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李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温馨提示: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较。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炼字”“炼句”和诗歌的语言风格。“炼句”,一般要求辨明句子所用手法,理解句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理解句意,一要抓住关键词语;二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与使用的表现手法;二者不可偏废。

第四重境界,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例4】(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解析】本题从正侧面描写角度设题考查比较鉴赏。上片从演奏者、乐曲变化等角度叙写;下片第二句“洗耳为渠听”,表明从听众角度描写乐曲。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温馨提示:词内上下片之间比较。古典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从立足点变化的特点来看,记叙分为“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描写分为正侧面描写、烘托、动静结合、白描和细节描写等。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用典抒情等。其中描写和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第五重境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例5】(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从虚实结合角度设题考查比较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别朋友,写的是眼前实景;本诗则是“将赴”而“留别”,诗人尚未到达北庭,借助于想象叙写边塞风光,属于虚写。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温馨提示:同一作者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的课内外比较。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衬托、借古讽今、时空交织和衬托等;衬托又分为正衬(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其中“虚实结合”“衬托”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第六重境界,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例6】(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做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本题从辨析修辞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晕”,指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这里代指“月”;“侵”,赋予月人的动作,属于拟人手法。

【答案】韦诗,“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冷晕侵残烛”运用借代和拟人,“冷”字修饰“晕”,突出了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的变化,自然引出下句;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表现了环境的凄冷。

温馨提示:原诗与唱和诗之间的比较。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用典等,其中比喻、拟人、用典是考查的高频考点。赏析修辞手法应结合诗歌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七重境界,鉴赏诗歌的“结构方法”。

【例7】(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海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从行文结构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刘诗,第二句写“登城”;第三句写诗人纵目野望所见景象。“浅深山色高低树”,“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第四句写虚拟的意象。苏诗,开头写风雨入楼,气势很猛,好像很热闹的一番景象;第三句却写雨阑云散,海阔天青;第四句则写景象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表现出一种壮美之景。前者行文脉络为“登”“望”“想”,前后承接,由实及虚;后者行文脉络则为“壮观”“平静”“壮观”,前后转换,突显变化。

【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温馨提示:登高望远类题材的诗歌比较。古诗词结构讲究起承转合。“起”,指“开头”;“承”,指承接“开头”;“转”,指“转折”“转换”;“合”,指“结尾”。常见的“合”的形式有:“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收束上文;“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结尾,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也叫“篇末点题”。鉴赏诗歌应把握诗句的位置,理解诗句的含义。

第八重境界,理解诗歌的“内容”。

【例8】(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 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从分析原因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扫山云惊散林鸦”意思是,云朵掠过山林,惊散了树林中的乌鸦,以动衬静,反衬出树林的寂静;“月出惊山鸟”则指月亮刚出,惊动了山林里的小鸟,以动衬静。

【答案】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温馨提示:探究释疑类问题比较。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三个方面:一要分类梳理,知晓同类诗歌的内容和写法特点;二要由点及面,理解诗歌意蕴。“点”指诗题、注释、关键词句等,“面”则是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观点态度和诗句语境。就本题而言,要正确解释因果关系。

第九重境界,评价诗歌的“感情”。

【例9】(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 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从情景交融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暮春》通过视觉、听觉叙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则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来叙写诗人缓步春山,看到流莺、燕子轻盈飞翔,桃花凋谢并闻到涧水的香气,描绘了一幅幽美静谧的暮春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和闲适之情。

【答案】《暮春》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温馨提示: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相同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鉴赏诗歌的感情,一要辨明情感载体,“一草一木总关情”,抓住诗歌叙写的人、景、事、物,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作者的感情;二要用好七把“钥匙”,标题、意象(意境)、注释小序、关键词句(诗眼)、典故、流派、表现手法,这些信息是理解把握诗歌感情的有效依托。就本题而言,应留意不同意象承载的不同感情,像“柳绵”暗含时光飞逝之义,“子规啼叫”则暗示思乡之情。

第十重境界,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

【例10】(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①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解析】本题从评价诗人的观点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城郭为虚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二句,叙写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凋敝颓败的景象,表现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城郭”“西园”变成废墟,表明魏武的时代已成为历史,明月依旧,却照不见曹操在西园“夜接词人赋华屋”,越发衬托出今日邺都的凄凉冷落。“邺旁高冢多贵臣,蛾眉共灰尘”两句,是从邺都人事变迁的角度来表现其变化的巨大。“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绝望,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诗的基调“哀而不伤”。

【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温馨提示:蕴含理趣的诗歌比较。“诗人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对人物、事件、社会、历史、人生的看法。品味“意象”,分析“动作”,锤炼“副词”,抓住“诗眼”,辨明“修辞”,依托“典故”,是理解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的有效途径。就本题而言,理解“城郭”“废墟”“明月”“江月”等意象和“人代改”“无穷已”“但”“代代”“年年”等词语的含义,是分析理解诗人观点态度的有效抓手。

(作者单位: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设题本题意象
抚远意象等
意象、形神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揭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哪儿设题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玉人”意象蠡测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