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 三招致胜

2016-04-09 07:58广西袁曾生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断句高丽虚词

广西 袁曾生

文言断句 三招致胜

广西 袁曾生

韩愈的《师说》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之句,其中“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如何断句。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是近代才引进的。古代的读书人,在阅读的时候,首先就得断句,即用笔把文章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话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文章原意。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也常常出现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什么方法可循呢?笔者试介绍三种方法,提供参考。

一、大意断句法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弄清大意很重要。对于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例1】(2015·新课标卷Ⅰ)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宣和末年,高丽派使者来朝入贡,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很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

明了大意,断句就不成问题了。“高丽入贡”结构和语意都完整,所以可在“贡”字之后断开。而“调夫治舟”是“使者”所为,就可排除C、D两项。根据下文“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可判断,“其所论同苏轼”后应断开,B项可排除,答案自然选A。

二、虚词断句法

文言虚词常常是断句的重要标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至于、夫、惟、盖、故、则、何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常常有:也、矣、乎、哉、者、与(欤)、焉、耶(邪)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常常有:于、为、之、则、而、以等。这些虚词,也大都在《考纲》所列的虚词范围之内。

【例2】(2015·湖南卷)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给这段文字断句,从虚词的角度去考虑,有“何”“奚为”“则”。放在句首的有“何” “则”,可排除C、D两项;再看“彼之不修”, “彼”是主语,“不修”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因此不能单独成句。后面的“瞬夕代去”语意完整,如加上“我事”,变成“我事瞬夕代去”,则表意不明,“我事”与前面的“何预”相搭配,才是表疑问的完整句子。由此推知B可排除,答案自然为A。

三、句式或固定结构断句法

文言断句,还可以从文言特殊句式或文言句子的固定结构来进行。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每种句式中又有很多种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如……何”“况……乎”“何(以)……为”“为……所”“所+动词”结构等。

【例3】(2015·新课标卷Ⅱ)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给这段文字断句,从文言固定结构“所+动词”进行就比较容易。“所”与“住”构成“所+动词”结构,意为“居住的地方”,所以应在“淮南”之后断开,A、B两项可排除。“见”的宾语是“军旅”,“见”和“慨然”的主语都是“护儿”,而“数见”前省略了主语,故应在“护儿”之前断开,如此C项被排除,答案选D。

当然,文言断句远远不止这三种方法。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高考备考的角度摭取其中的三种常见常用的方法略谈,以期能收到三招致胜之功效。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断句高丽虚词
高丽莉作品赏析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母与子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高丽史》1所见女真诸部朝贡高丽情况研究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妙用标点巧断句
新女娲补天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