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粤韵 共觅知音
——观《粤韵知音》广东专场音乐会

2016-04-11 01:34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时空 2016年2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演奏家民乐

中国艺术研究院 赵 倩

缘起粤韵 共觅知音
——观《粤韵知音》广东专场音乐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赵 倩

本文针对《粤韵知音》广东音乐专场音乐会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从音乐会曲目选择来解读广东音乐的魅力及广东音乐丰富的表现形式。同时对本场音乐会的举办背景,广东音乐的传承等问题也有深入分析。

广东音乐 传承 曹悦 余乐夫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能够泡在音乐的海洋里,与音乐对话,自然是让人“得意”之事。无论何种类型、何种风格的音乐,都能够给听者带来审美层次的体验。对于听众体悟艺术美、感知生活美,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民族音乐,以其丰富的音乐形态、优美动人的旋律和特殊的音色,建构着中华文明典雅的“意境”。

乙未夏末时节,我幸运地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听到了来自岭南粤地的声音——由北京和悦鸣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会联合主办的《粤韵知音——广东音乐专场音乐会》。正如节目介绍中提到的演出阵容——京、津、穗、港四地粤乐名家、老中青三代联袂演出,显示出音乐会非凡的高度,也让我深觉不虚此行。

一、

与惯常的音乐会不一样,此次音乐会的曲目类型及安排非常丰富:大合奏、小合奏、某一类乐器的齐奏,也有传统古曲、新创曲目,23首曲目的集中呈现,清楚地彰显出这是一次广东音乐的盛会,也凸显主办方的巧思妙想。音乐会有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两首大合奏,《新步步高》和《昭君怨》,均改编自传统曲目。关于《昭君怨》,青年演奏家余乐夫先生说:

在记谱法上,此版本并没有使用广东音乐一向延用的“乙反”记谱法,而是使用了bB调记谱,这当然会在视谱时带来短暂的不适应。这时候,我对此的对应方法是:“暂抛弃一向固有的概念,且当作一首新曲子视奏。”很快地,我渐渐被一种“大中国”式的历史情怀、沧桑美而感染,这里既有我自己熟悉的大体旋律线条,又有着与广东音乐演绎常态不一样的语汇。这种交错感,是一种不同族群的融合、不同语汇的融合、不同审美的融合。但惊喜的是,自己不但没有排斥感、且深深被音乐之美感动。在这种“大中国”式的主题乐段结束后,迎来了高胡领奏部分,这里的约20小节,又让领奏的高胡声部回归到典型的广东音乐演奏手法(由国家一级演奏员何克宁老师演奏),这里的“个性”流露,是多么地出彩,也足够令众人的“广东音乐瘾”得以释怀了。曲的配置。

在音乐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广东音乐在演奏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既有传统的“五架头”、“三架头”,如第七和第八部分的传统乐曲的演奏:《小桃红》、《杨翠喜》、《饿马摇铃》、《走马》;又有同一曲目的不同乐器组合演奏,如《连环扣》(二胡齐奏)和《连环扣》(小合奏)等。

如果说一个乐种的核心元素,是其传统曲目的存在,那么,它能够发展传承的生命力,则来自乐种曲目的“创新性”。广东音乐毅然如此,音乐会第九部分的两首曲目《春到田间》和《又见珠江》,便是这样具有探索与创新的作品,与传统曲目相比,这种“刷新记忆”的曲目,带给观众的也是耳目一新的感觉。

指挥葛亚南

雷叶影与曾秋坚领衔演奏《汉宫秋月》

第二部分是三首传统曲目《柳浪闻莺》、《平湖秋月》和《雨打芭蕉》。用最为纯正的广东音乐将观众带入“粤韵”之中,以觅求“知音”。第三部分,由三首移植曲目构成:《汉宫秋月》、《胡笳十八拍》和《流水行云》。正如青年演奏家雷叶影说,广东音乐的魅力还表现在它的融合性,即便是最简单的儿童歌谣《小星星》,经由他们的艺术创作之后,也能呈现出“浓浓”的岭南韵味。

在音乐的表意层面,广东音乐不仅能够表现自然的意向,而且也能够将男女间那细腻的爱情淋漓尽致地呈现,于是就有了第四部分的《鸟投林》、《孔雀开屏》、《宝鸭穿莲》和第六部分的《银河会》、《钗头凤》、《双声恨》等乐

纵观《粤韵知音》的曲目安排,均为广东音乐中常常在舞台上演奏的经典曲目,其中,我们看到了广东音乐体现出的传统性、时代性、创新性,听到了广东音乐从传统到现代的“生命历程”、从娱乐到艺术的“自由呐喊”。

演奏家苏保龄

青年演奏家余乐夫

二、

能在远离南粤的首都北京听到如此地道的广东音乐,我们首先要感谢曹乐女士与她已故父亲曹和先生,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倡导和无私付出,才让这一优秀的民族音乐之花,盛开在北京的百花园中。

曹和于20世纪30年代生于北京,14岁起受家人的影响学习京剧,后自学二胡、高胡。曹先生一生命运多舛,身体的病痛不断折磨着他,但是对于音乐教育、对于广东音乐的传承,他不遗余力,从未退缩。即使在他做了甲状腺癌手术后,还将几十年的教学资料整理成册,编写了《广东音乐高胡演奏谱》、《扬琴演奏谱》等。他坚持钻研广东音乐的演奏和教学将近60年,培养的学生有3000余人,其中近20人先后在国家级的专业艺术团体成为骨干。

曹和的演奏风格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创新的思维。被广东音乐界同行尊称为“曹派广东音乐”。一位音乐家如此评价他:“现在能演奏广东音乐的人已经极其少了,能够将传统的韵味保留并有自己独特韵味的就更少了!”他以顽强的毅力、超凡的艺术,为弘扬中国的民族音乐,与病魔做着不息的斗争!可以说,他的一生,生命不息,乐奏不止!

曹和的女儿曹乐,不仅紧紧追随父亲的脚步,积极倡导成立了“北京广东音乐联谊会”,积极参与音乐会的表演(扬琴演奏),更是从经济上全力、无私地支持不同形式的广东音乐活动,倾力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此次“粤韵知音”音乐会,是继2011年第一届“粤韵知音”音乐会之后的第二届,所有演出所需的费用,均由曹乐筹措。

曹氏父女两代人在广东音乐的普及、推广方面体现出的积极、无私的“文化担当”和传承精神,同样也感动了京、津、穗、港的诸多音乐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教授田再励、中央民族乐团的张学琴、北京的张翰书组合、天津音乐学院的朱敏、广东音乐曲艺团的何克宁及其特派的“五架头”、海珠民族乐团的黄志刚、星海音乐学院的余乐夫、香港的广东音乐演奏家曾秋坚、雷叶影夫妇,以及特意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排练和演出的指挥——广播民族乐团的葛亚南等等所有参演艺术家们,都义务地加入到音乐会的演奏队伍中,外地的音乐家们都自费来到北京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为广东音乐在北京乃至全国的传播,贡献了最大的力量。他们也用心感受着广东音乐,并且用自己的演奏向观众传递着广东音乐的情和韵。

朱敏高胡领奏《宝鸭穿莲》

三、

任何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都需要面对继承、传播和发扬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音乐,才能作为文化符号之一,代表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等。针对此类问题,不仅音乐理论家业已进行了或深或浅的学术讨论,许多民乐从业者也从自己的亲身经验和视角提出了诸多理论家未必讨论得清楚的观点。我们不得不说“粤韵知音”音乐会,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它的举办,正是致力于广东音乐传承的民乐人的实践。

在这里,也必须提及一位年轻的民乐人——余乐夫,他对中国民乐和广东音乐的传承,也有着自己的表述。如果不看他的艺术简历,我们肯定不会想到,作为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之子的他,不仅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他组建的“南亭会”粤乐小组被誉为“粤乐新一代继承者”,而且在摇滚音乐方面的影响力也光芒照人:大学期间成立的“吹波糖”乐队,至今已成为中国南方代表性的摇滚乐队之一,有“南中国英雄式摇滚”之誉,这显然是一个成功的摇滚乐队的标志性称号。对于这样融中西音乐表演于一身的青年胡琴演奏家而言,正是因为自己的摇滚乐经历才使他有了多维的艺术视角和多元的艺术观念,才使他真正读懂了父亲从事了一辈子的民乐事业,才真正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他自己也曾说,亲自走过了对摇滚音乐的热爱、组建摇滚乐队的一系列过程后,他很自然地就把目光又转回到了中国音乐上,而且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之美更为珍视。因为,在他的眼里,搖滚乐是狂放的,而“传统”却是修心养性的,才是能够融进中国人血脉的、无法用言语清楚描述的东西。

二胡齐奏《连环扣》

而对于音乐会上的演出, 让他进一步去思考的是,如何在数量庞大的传统广东音乐曲目库中,找到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旋律,进而通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作曲家们基于差异性的审美标准的探索,给当代广东音乐的传承带来更大的利好,而这也是他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

历经千百年传承而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时间上的“古老”和品质上的“典范”的特征,关于其传承问题,不同于有些“好古”之人仅仅是“敬而远之”地把传统音乐当成摆设的态度,余乐夫所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民乐人,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实践性比较中,认识到了中国传统“经典”的当代效用,并真正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从对广东音乐熟视无睹转向摇滚音乐,又从摇滚音乐回归广东音乐,这一过程,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的、开创性的“灵魂锻炼”,而这,对于广东音乐的传承,无疑具有实质性的帮助。

四、

生活在工业时代,有太多的人希望或者急于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强推至“反映当代时代感”的定位上,这从不少民族音乐新作品中也能察觉出,他们总急于跟上时代,但是,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或许是应该更从容地、更讲究地、更具风度地来展示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雍雅气度,展现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国范儿”。

现在的广东音乐,正在诸多追随者的共同努力中,在与社会各方温暖力量的互动中,擘画出自己的艺术空间和未来发展之路,也构建着广东音乐在中国民族音乐未来格局中的新身份和新位置,正在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范。

让我们一同期待吧!

大家与收藏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演奏家民乐
新时期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演奏家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民乐国祥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学校管乐团对传承广东音乐的价值和意义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粤乐唱响上海滩(上)——从文化变迁视角论广东音乐驻沪成因(1867-1949)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