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核心内容 创新发展模式——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布拖模式”的思考

2016-04-11 03:25王明贵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

王明贵



★经济研究★

传承核心内容 创新发展模式
——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布拖模式”的思考

王明贵

【摘要】彝族火把节有传统的核心内容,包括祭祀、祈年、驱害和娱乐,这是必需在传承中坚守的。各地过火把节也会有一些区域性差异,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县,阿都高腔、布拖彝族服饰中的银饰和火把节悠久的传承历史,构成了别的地方没有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创办“阿都高腔彝族民歌会”、“彝族银器博览会”和“凉山彝家火把节生态博物馆”,可以很好地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火把节创新发展的“布拖模式”。

【关键词 】彝族火把节;传统内核;创新发展;布拖模式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orch Traditional Festival:A Case Study of Butuo County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Wang Minggui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to inherit and develop Yi's Torch Festival because it has many traditional contents including the worship, prayer, driving disaster and entertainment, and so on. Actually,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orch festival performed in the different counties. In Butuo County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he Torch Festival is featured by the high intonation of Adu, the silver ornaments in costumes, and the long inheriting history.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Adu High Intonation of Yi Folk Song", "Exposition of Yi Silverware", "Ecological Museum of the Yi Torch Festival", a new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s just like the model in Butuo County will be formed.

【Key words】Torch Festival of the Yi people; inherit content; innovative development; Butuo model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共同节日,绝大多数彝语支民族也过火把节。这是一个群众基础广泛、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地域差异较小的传统节日。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在经历了清朝、民国时期部分地方的中断之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西南彝族地区普遍重新开始过火把节,成为彝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并且影响到海外,引起国际社会的重大兴趣,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旅游者喜欢的节日游乐形式。

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给各族人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创造千载难逢的机遇,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包括传统文化的资源,不断探索着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火把节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引擎和载体,得到了西南彝族地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开发利用火把节节日文化,吸引广大旅游者参与其中,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拉动旅游业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各地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凉山、楚雄、红河等自治州和一些彝族自治县、民族乡,对火把节的重视,多半从传统的节日庆典中,转变到包括了招商引资等经济活动的发展形式上来。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似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共识。但是这其中也有苦有乐,成功的事例和失败的案例都不鲜见。如何把节日与经济挂上钩并且得到社会特别是商业界的认可,积极投入其中,各地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思考,拿出可行的决策、方案来。布拖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彝族火把节传承最为悠久和完整的地区之一,与同属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同样打造火把节文化品牌的西昌市、普格县进行对接、并且区别出自身的优势,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笔者认为,火把节的广泛性与布拖县的特殊性之间相结合,要注重两个问题,即:一是要传承彝族火把节的传统内容,保持持续发展的内核;二是要提炼布拖县彝族文化中特别是地域文化中区别于其他地区如西昌、普格甚至其他彝族自治州、自治县和彝族地区的要素,培养核心竞争优势。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传统彝族火把节的传统内核

彝族火把节传承了上千年,在彝族地区形成了固定的节日内涵与表现形式,这就火把节的传统内核。虽然各个彝族地区过火把节的内容和形式会有一些区别,例如过去每一个村寨都由于情况不同,由本村毕摩经过占算选择过火把节的具体日期,这是不同于其他村寨的自己本村的独特性。但是,应该说,虽然具体日期有别,这却不是火把节最本质的区别,它只是火把节整个节庆之间日子的不同而已,对整个民族来说,它还是火把节的日子。因此,这些区别并不需要特别的关注,通过今后长期整合,可以逐步走向统一。在提炼彝族火把节的传统核心内涵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主要的。

(一)祭祀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一古代的两大重要事件,在汉族古代先民那里非常重视,彝族古代先民也非常重视。直到当代彝族传统社会中,对祭祀仍然是相当重视的。火把节和彝族年是彝族传统的两大节日,一在夏季,一在冬季,而且都有必需的祭祀仪式。现在多数火把节仪式开始之前,都会有一个前置的祭火仪式。在古代的火把节仪式中,祭祀的内容却不一定是祭火,而往往是祭天、祭地、祭祀祖先,祭火是比较晚近的内容。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之中,祭火作为一种切近火把节的内容,已经被彝族人民特别是其他民族人民普遍地接受。[1]所以,作为火把节传统节日内涵的核心成份之一,祭祀的内容必不可少。火把节的祭祀,有的多为口头念诵祝颂之辞,有的地方古代还专门有祭祀经籍,例如云南省武定县罗婺部古代在火把节的祭祀仪式上,要使用《火把节祭经》。[2]

火把节的祭祀,传统的有家祭和公祭(有社祭的遗风)两个部分。从当代的情况看,家祭的形式已经逐渐减少,在许多彝族村寨甚至已经消逝。公祭的情况则较普遍,但是公祭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彝族群众自发组织的请毕摩或民众自然领袖人物主持的仪式,另外一种是官方组织的邀请毕摩或者官员、有代表性的彝族代表人士主持的仪式,前一种保存的传统火把节的内涵较多,后者则主要是仪式性活动,象征的色彩较为突出。从总体的变迁方向上看,公祭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逐步代替了家祭的地位。[3]

(二)祈年

祈年是古代农业社会一种普遍的祈愿活动,在活动中要举行相关仪式祈求上苍、神灵保佑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人丁发达、平安无事。彝族古代曾经有过一段畜牧业与农业并重的发展时期,对于牲畜和庄稼等作为人类生存的肉食和粮食都特别看重,祈求人寿年丰,也是彝族传统社会的一个重大愿景。火把节和彝族十月年两大彝族传统节日,都有祈年活动。贵州黔西北地区的彝族,在传统的春节中也保留了这种祈年的仪式,如在“恒逗”即打扫房屋的仪式中,专门有祈请扫除牛死马瘟、猪病羊疫,祝愿粮食丰收、人畜平安的内容。火把节正是一年农事活动中,庄稼旺盛生长,喂养的牲畜正在迅速成长的季节,同时也是庄稼最容易遭受病害、牲畜最容易染病的时节,火把节的祈年请愿,具有及时性、直接性的特点,比彝族十月年期间的祈年活动更为迫近,也被认为效果更好。然而,这个在当下各地火把节活动中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容易被遗漏掉。

(三)驱害

趋利避害,驱邪除害,是人类的本能。在现代传承的传统仪式中,火把节保存了驱除害虫保护庄稼的重要内容。这个仪式的传承,在火把节来历的传说中保留比较完整。当代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并不只有借助火把消灭害虫一种,然而经过时间的淘汰,这个驱害的内涵被广泛接受和传播,成为彝族人民和彝族以外的其他人都接受的传说。[4]所以,彝人利用火把消灭危害庄稼的害虫而形成火把节的来历,到每年过火把节时举行相应的仪式象征为农作物除害,节日仪式中除害的内涵被固定下来,传承下去,保留了火把节的原初形态。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变迁,火把节的驱害,其中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仪式中传承的驱除害虫的单一所指,而是向着驱除一切祸患的外延扩展。在各地的火把节祭祀辞中,已经不仅仅是消灭害虫的简单所指,去除一切灾难与祸害,包括自然灾害、牲畜瘟疫、人类病患、神灵污染、突发祸患等,都纳入了祭祀辞中,这又使火把节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地拓展开来。后来人赋予了简单的纪念性节日以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四)娱乐

俗话说,彝族年是最庄重的节日,火把节是最欢乐的节日。这体现了两大节日的表现形式及其对民众情绪的导引。火把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爬杆,赛装、赛歌、赛口技(克智),恋爱、会亲、交友,选美、交易、休闲,彝族民间应该有娱乐活动,基本上是应有尽有。这正是节日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的体现,它把男女老少都集合到一个传统文化的场阈中来,各展其才、各献其财、各逞其能、各亮其美。特别是彝族传统社会不注重商品经济,平时包括一般的赶场等,对交易等行为都比较羞于去做,而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有一些比较有经济头脑的人去做一些小生意,从为参与节日者的服务中赚点小钱。因此,笔者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的《彝族》卷中,提出了“节日即市场”的观念。应该说,这也与当今各地政府努力打造节日文化平台,为经济贸易提供载体的思想有相同之处,也是当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原初的形式之一,它为当代通过节日发展经济提供了理论发生的考源。[5]

以上四点,是彝族火把节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即传统内核,也是整个彝族人民所共同保留和传承下来的火把节的核心内容,具有结构性的不可随意变更的特性。无论火把节在云南、四川、贵州或者广西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变异,这些内涵都一如既往地保存到当今,今后也还要继续保留和传承下去。失去了这些内容,就失去了彝族火把节的本质特征,彝族火把节也不成其为彝族火把节了。因此,无论是火把节的四川的“布拖模式”、“普格模式”、“西昌模式”,是云南的“楚雄模式”、“红河模式”、“石林模式”,还是贵州的“威宁模式”、“大方模式”、“水城模式”,只要是彝族地区过火把节,这些核心的内容都要保存和传承。这是彝族火把节的“同”,是全民共有的一般性“同”, 在这个“同”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和追求地域性的、小范围的“异”,突显出地方化和个性化的特殊性的“异”,从而彰显本地火把节的新的魅力。

二、布拖彝族火把节不同于其他地方彝族火把节的核心内容

在提炼出彝族火把节传统内涵的核心部分的“同”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其地域性特征为彝族传统火把节注入了那些不同于共性特征的内容。火把节发展变化的历史,无法避免各地彝族人民创造性地加入当地过节的新内涵,这也是节日变迁中的正常发展逻辑。

从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县彝族火把节,有几个方面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

(一)彝族民歌中的阿都高腔

火把节上的赛歌,是一种古老的活动形式。早期的赛歌一般在青年男女之间展开,也许是一种恋爱方式,其实用性远远超出娱乐性。而后来发展起来歌舞,例如广泛流行于凉山彝族中的“朵洛荷”歌舞,歌的成分逐渐减少了,舞的成分也逐渐减少了,成为具有象征意味的一种仪式歌舞。在火把节发展的过程中,“阿都高腔”作为一种地域特征具有唯一性的民歌,它的“高腔”的特征的确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的民歌腔调,也不同于中国西南地区彝族的其他民歌腔调,这个高腔进入火把节中之后,成为布拖火把节或者其他活动的有特色的内容。这一点,是其他过火把节的彝族地区都没有的,其地方代表性很突出。

高腔,彝语叫“央”或“央合”,又叫“冬格”或“冬伙”,曲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极为自由。其特点是高音尖腔假声悠唱,一段一乐句,同一曲调稍加变化反复演唱,多以五至八度起腔,突然跳升至高音,然后以假声歌唱,临末以本嗓音拖腔,然后以四至五度甚或七至八度兀作下跌,戛然而止,结束全句。其音韵和谐,节奏自由,或热烈奔放,响遏行云,或低沉缠绵,幽怨哀伤,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代表腔调有《阿约朵洛荷》、《阿嫫哩惹》等。阿都高腔有彝人京剧之美誉,具有字清、腔纯、音高,大小腔互衬、刚柔相映等明显特征。阿都高腔一般由一人演唱,也偶有男女青年情歌对唱,交流感情。[6]

阿都土司是近代凉山彝族地区最大的土司,其土司衙门遗址现在还在布拖县境内。阿都家的历史也是凉山近代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历史,阿都地方也成为了凉山有名的地方。而在布拖县产生的这种彝族民歌高腔,以“阿都高腔”命名,历史与地区特征结合在一起,为别的地方不可复制。因此,“阿都高腔”作为有代表性的布拖彝族火把节中的内容,也是其他一般的节日文化内容中所不可替代的,它是布拖彝族火把节的核心内涵之一。

(二)彝族服饰中的布拖银饰

彝族服饰分为六大款型,凉山型是其中的一种类型。在凉山型彝族服饰中,还可以细分,彝族群众形象地把它们称为“大裤脚”“中裤脚”“小裤脚”。[7]在凉山地区,布拖彝族服饰中,最为著名的并不是它属于哪一个“裤脚”,而是它的银饰——亮丽而又繁华的银饰。这不但为凉山彝族地区的彝族群众所认可,也为外界了解布拖甚或凉山彝族服饰的人们所称道。

从服装上的银饰生发开来,布拖县的彝族银制器物,也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名声,成为重要的商品。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生活用品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档,银器消费已经是当今消费的一个热点,这为已经获得名声的布拖银器,开拓了广阔的消费前景。

彝族服饰中的布拖银饰,是布拖彝族服饰中包括首饰、服装佩饰、装配服装的其它银饰。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叠床架屋式的头饰,铺玉叠瀑式的胸饰,以其质地精良,錾刻精细,连缀精密,花纹繁茂,洁白耀眼,内容多样且以表现彝族图腾物和彝族地区常见花卉、动物、植物等为主要对象,穿着在身上总体上显现出雍容华贵、端庄大方、凝重舒缓、声音清脆的特点。这是其他彝族服饰和其他民族服饰所没有的。

(三)彝族火把节历史传承最久之地

彝族火把节起源的传说,历来就有多种。所以要确定哪一个地方是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地,是无法确证的一件事情。然而作为火把节传承最久的地方之一,布拖县似乎是没有问题的,这从其节日文化传承的古老内容保存较多这一点,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根据凉山州及布拖县的一些文史资料,和当地彝族群众的口头传说,以及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火把节活动场地的遗存中,可以得到个案似的旁证,虽然不能作为定论。作为凉山的腹心地区,布拖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火把节作为彝族最为盛大的两个大节之一,在布拖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传承,这是一种全民性的连续性传承,而不是像贵州省一些彝族地区的恢复性的间断性的传承。

三、火把节“布拖模式”创新发展的载体

火把节是彝族共同的节日,也是不同地区彝族各自的节日。在共同过节的同时,各地要创新发展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火把节”当地模式,只能根据自己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资源,结合自己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火把节内容,进行创新发展,形成共同传承、突出优势、互补发展的格局,才能开创可持续发展的节日文化经济道路。

火把节“布拖模式”的创新发展,可以通过以下载体形式,开拓个性化发展的途径。

(一)阿都高腔彝族民歌会——同中求古

前面讨论了阿都高腔的独特性与唯一性,也体现出它的古老性质,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因此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代表的是布拖地区彝族民歌,也是彝族民歌中具有唯一性的一种腔调。要通过火把节文化“同中求古”的思维方式,把阿都高腔古老的文化形式展现给当代。作为当今布拖彝族火把节中的重要内容,可以把它单列出来,作为彝族民歌的一种代表形式,加以开掘、整理、发扬光大。通过深入的发掘和整理,优化出其中的代表性唱腔,加以推广应用。

创办“阿都高腔彝族民歌会”。发展是最好传承。通过举办每年一次即在火把节期间举办,或每年举办两次即火把节和彝族十月年分别举办一次,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把传统火把节中赛歌的要素加以整合、扩展、放大,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彝族民歌、学习阿都高腔、传承阿都高腔的人都来参加,把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机结合起来,让想娱乐的人得高兴,想争先的人得实惠、爱猎奇的人前来消费。

(二)彝族银器博览会——同中求新

布拖彝族服饰中的银饰,以其精致、精美、精良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是发展彝族银器的扎实基础,也是发展面向大众的银器消费的坚实基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创办“彝族银器博览会”。突破强调彝族服饰的思维框框,把银器作为商品特别是重要的消费品推向市。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布拖彝族服饰中银器饰品的基础上,通过“同中求新”的思路创新,寻求新发展路径。在银器的功用上,大力从服服饰、首饰等的传统功能,扩展到所有可供人们消费的器物上。在银器的内涵上,通过深入挖掘和突显其中的彝族传统文化内容,增加新的吉祥、幸福、平安、顺利等吉祥文化元素,在保持一定的彝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之上,大力扩充其他为人类所普遍接受的文化元素。布拖“彝族银器博览会”的会展日期,要与火把节的日期和彝族十月年的日期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脱节,单独办会,减少博览会的影响力。

(三)凉山彝家火把节生态博物馆——同中求活

“凉山夷家”,是林耀华先生民国时期考察凉山彝族时所用的称谓和他的人类学同名著作的书名。正如庄孔韶先生指出,这是一个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具有经济品牌价值的招牌,因为林耀华先生的另外一部人类学名著《金翼》已经在福建开发成为一个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品牌。但是,对于“凉山夷家”即后来更名为“凉山彝家”的品牌,还具有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通用的性质,把它和火把节结合起来,可以作一个全面的凉山彝族文化品牌,也可以作进一步的深化、细化、具体化,放置在具体的载体之中。

创办“凉山彝家火把节生态博物馆”。火把节的传统文化与当今的生态形式,都是文化人类学家和政府关注的问题,要在彝族火把节文化的“同中求活”,结合布拖县主打火把节品牌的实际,笔者认为,创办和建设一个凉山型火把节文化的原生态博物馆,通过保留原有的火把节原始形态,并且允许它在社会变迁中自然发展,以展示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样本及其自然的变迁,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做法。

创办“凉山彝家火把节生态博物馆”,可以借鉴挪威政府和中国政府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梭嘎建设原生态苗族文化博物馆的做法,选择布拖县拖觉镇的一个自然村寨,这个村寨最好是没有经历过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或者其他人为改变过的地方,拒绝政府、企业或者其他外在力量的强力改变,以自然的形态展示彝族传统文化,例如要有传统的瓦板屋、火把节竞赛场地和娱乐场所,最好有彝族毕摩和彝文经籍,对彝族民间歌舞的传承比较原始,能够从事银饰工艺,等。这一彝族火把节原生态博物馆,其主旨就是以活态的形式传承彝族火把节文化,一方面不断吸引专家学者持续关注和研究,另一方面通过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不断地肯定和固化布拖彝族火把节的真实性和开发利用的价值,求得社会的不断的广泛的认可,吸引外部的猎奇需求,彰显出长久不衰的潜在商机。

四、彝族火把节“布拖模式”创新发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传承彝族火把节,创新发展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的“布拖模式”,发展地方经济,还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还节于民,还俗于众,引导群众共同传承火把节节日文化。节日起源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8]当前,一些通过政府引导、主办节日的做法,也是当年在“改土归流”、“文化大革命”等政治、军事的强力的压制下节日被人为取消的一种反正。因此,长久之计,必需还节于民,政府起引导、规范、服务的作用即可,不要人为岔开、改变过节日期,从外部加入非节日的大量东西,改变节日的本来面目,淡化节日的特色和魅力。

第二,严格区分,去除仪式活动包括文化展演中的非传统内容。火把节中有许多传统祭祀、祈年、驱害、娱乐等仪式和活动,不能因为政府的需要或者不需要,人为地改变、特别是加入不属于传统火把节文化的内容。例如毕摩与苏尼是两种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不可以将毕摩从事的祭祀转给苏尼来做,也不可以将苏尼的巫术转由毕摩来施行,混淆了两者的区别,会给外界许多错误的认识,贻害无穷。

第三,扩展视野,注意区别各民族、本民族服饰中的相同形式。服饰的民族特征是容易区别的,例如彝族服饰与苗族服饰,稍有民族常识的人都能识别。但是,对于服饰上的佩饰特别是银饰一类装饰品,则往往不容易区别。例如黔东南的苗族银饰,与凉山的彝族银饰,外界人一般是很难分别出来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银饰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注意从文化和工艺上突出自己的特征而不至于互相混淆。

第四,抓住要领,创造和放大布拖县彝族火把节文化内容的核心竞争要素。创造,就是要在阿都高腔和布拖彝族银饰中做文章,从人民群众的智慧中发现灵感,从艺术家的指点中吸取营养,使阿都高腔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成为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形式,也使布拖银器成为一种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以之强力支撑火把节布拖模式的持续发展。

第五,协同创新,树立和合共赢的共同发展思想。火把节是整个彝民族的节日,要在共同繁荣节日文化的前提之下,整个彝族地区协同创新,和谐共进,牢固树立和合共赢、共同发展思想,不因突出区域性的特殊因素而抛弃传统文化的内核,搞没有传统支撑和没有文化底蕴的“制作”“创新”,最终弄成不伦不类的伪民俗、伪节日和伪文化。

结语

五彩凉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也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地方,她的神秘和魅力都来自于保存完整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彝族传统文化。火把节作为彝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事象,是吸引世界各地目光关注凉山的一个主要因素。共同传承和发展彝族火把节,在保存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通过突显各地的有区域特色的部分内涵,开发出不同于别地的文化产品,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布拖模式”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9]

参考文献

[1]巴莫阿依嫫、巴莫曲布嫫、巴莫乌萨嫫编著.彝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2]黄建明、巴莫阿依.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毕摩经卷[O].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朱文旭.彝族原始宗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

[5]王明贵.彝族[M].(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3年

[6]彝族人网[EB/OL]2006-08-02

[7]钟仕民、周文林主编.中国彝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8][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赟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9][美]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著,吴睿人译.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责任编辑:陈光军]

作者简介:王明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贵州毕节,邮编:551700)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6)01-0050-06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