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党协商建设 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2016-04-11 04:47姜丽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协商

姜丽华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266071)

加强政党协商建设 完善多党合作制度

姜丽华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266071)

政党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彰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和中国特色,较之其他形式的协商民主更加重要。在当前加强政党协商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厘清两对关系,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政党协商的重要性认识与政党协商的法制化建设等。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执政党、参政党和法制化建设等途径切实提高政党协商的实效,使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政党协商;多党合作制度;法制化;执政党;参政党

政党协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特优势,较之其他形式的协商民主更加重要。在实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协商民主成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利益表达、政治参与、决策咨询、精英吸纳和社会整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中国特色。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及政党协商的文件,加强政党协商建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意义重大,新形势下对加强政党协商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期待和新要求。

一、加强政党协商建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意义重大

(一)政党协商是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和畅通意见表达渠道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政治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基于共同奋斗目标一致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就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的固定制度。各民主党派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参政党,既参与表达公共利益,又表达各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群体的具体利益,各政党通过政党协商搭建了制度化政治参与和表达意见的平台,拓宽和畅通了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了各方面利益关系,体现了尊重多数与照顾少数、广泛民主与集中领导的相互统一[1]。转型时期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渗透进政党运作全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功能是能够吸纳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调动充分的社会资源”[1],因此,政党协商是积极稳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政党协商是增进政治共识和凝心聚力办大事的必要选择

当前,我国八个民主党派成员有100万名左右,还有一大批无党派人士,汇集了社会众多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和领军人物,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具有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特点,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国共产党秉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理念,通过开展平等对话和党际协商,把广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最大限度地增进共识,共同面对发展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政党协商以团结、合作、协商为特点,集中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汇聚智慧谋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表现出比西方民主更优越的真实性、包容性和广泛性。

(三)政党协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面对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 “中国国家管理模式的演进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改变是相关联的,而衡量执政党执政方式是否民主化、科学化,政党协商的制度化程度是个很好的衡量指标。”[2]政党协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以会议协商、书面协商和约谈协商等方式,就理政治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交流座谈、交换意见的工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出台,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及 “十三五”规划等,都多次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建议意见。

二、当前政党协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共识越来越多,一致性基础上的差异性自然存在

表达政治愿望、追求政治理念和实现政治目标是政党开展政治行为的中心内容,也是决定政党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我国政党协商是建立在政治理想、奋斗目标、发展方向及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就共同的政治理念与共同的奋斗目标取得高度统一,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当前我国各政党的最高利益和共同的历史使命,它与时俱进地建构、论证、整合了关于政党制度的内涵,规范了人们对政党协商的价值认知,使协商理念渗透到政党运作的机制之中,增强了相互的内在联系性。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各自性质、纲领、阶级基础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差异,这都是多党合作存在的客观前提。无论是扩大或否定这种差异性都影响政党协商的效果。首先应当承认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纲领和阶级基础上的差异,如果过分强调民主党派的先进性,可能会缩小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失去民主党派存在的必要性。其次是承认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这本身是由执政党与参政党、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决定的。当然,如果动摇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则会破坏政党协商的基础。换言之,若否认和削弱了民主党派的合作和参政地位,无限扩大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边界,民主党派失去了相应的组织独立,则政党协商也会是一纸空谈。

(二)执政党和参政党对我国政党制度高度认同,但各政党对于政党协商的必要性认识尚存一定差异

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社会主义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协调和整合不同群体的意愿与利益,尊重多数,兼顾少数,体现出西方民主难以达到的真实性、包容性与广泛性。对于这个制度,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存在一定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这势必会影响政党协商的有效运行。比如,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少数党内领导干部信仰缺失、唯我独尊,甚至存在党内民主缺失情况,更听不进去民主党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各民主党派的地位是 “说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关键时候不要”。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中共内部人才济济,民主党派只是被领导、被管理的对象,政党协商只是走走过场,不屑于和民主党派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而是用部署工作、情况通报等形式代替协商。这些现象的存在,既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全面提高,更不利于我国政党协商的完善和发展;而对于民主党派而言,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导致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世界范围内不同政治发展道路博弈与竞争的新挑战使得部分民主党派成员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产生迷惑消极情绪,弱化了民主党派对自身职能与作用的认识,认为政党协商无关紧要,也是花瓶或摆设的另外一种形式。因此,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政党协商流于形式,对政党协商的实效产生消极影响。

(三)政党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成为必然要求,但贯彻落实政党协商的相关配套制度和机制相对滞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政党协商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摆上了重要的民主政治议程,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正式确立政党协商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之一,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我国政党协商的实践,从此我国政党制度进入了在建设中发展的阶段,这就是我国政党协商长期发展的常态,但与此同时,政党协商的制度建设尚不完善。首先,中共中央高层对政党协商高度重视,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重视程度和工作落实层层递减的情况。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政党协商制度,并以党章党纪和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形式对政党协商的内容、要求、程序、形式、监督办法等予以规定,才能约束各级党委切实树立政党协商意识,重视政党协商工作,规范政党协商程序,推进政党协商落到实处。各民主党派在积极参与政党协商时,才可能放胆直言,依法依规表达其所代表的政治联盟的意愿、建议和呼声。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健全,随意性较大,各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对政党协商的态度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其次,政党协商制度化水平不够高,缺乏可操作性,不少内容规定过于宽泛。一些地方在制定重大决策之前并没有与民主党派协商,有时即使协商也是临时通知,民主党派没有充足的时间组织相关专家或学者进行调查研究或分析论证,结果只能是走过场,协商质量可想而知。在制度运行的许多方面和环节上缺乏衔接,没有形成配套、具体和细化的规范,实践操作中的任意性比较大,致使政党协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缺失,致使政党协商流于形式。

三、加强政党协商建设,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路径选择

加强政党协商建设关键在于提升各政党的协商能力。协商能力是决定政党协商成效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共产党来讲,要加强对政党协商的领导,增强协商意识,更加善于协商。对民主党派而言,要努力提高政党协商能力,担负起政党协商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的政治责任”[3]。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担负着加强政党协商能力建设的义务和责任,同时配套政党协商相关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才能真正让政党协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实效。

(一)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党协商的能力

1.高度重视政党协商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运行方式和经常性内容是协商与合作,由于民主党派是组织独立的政党,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政党协商的领导不能靠行政命令,更不能靠以势压人或强迫服从,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把党的政治领导寓于平等合作和民主协商之中。中共各级党委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协商能力,主要体现为具有与各民主党派开展协商的意识,善于营造协商氛围并熟悉各种协商方法。中共各级党委要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政党协商切实纳入决策程序,坚持遇事多商量、有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真正做到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同时,要重视对政党协商的新闻宣传工作,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努力成为政党协商的积极组织者、有力促进者、自觉实践者。开展政党协商的过程,既是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成员建议意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也是使民主党派了解和接受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形成共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开展经常性协商可以加强沟通交流、广求善策、广纳群言、凝聚力量和智慧、统一思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能力并提高治国理政水平。中共各级党委要强化政党协商意识,熟悉政党协商方法,总结政党协商经验,加强理论学习,切实落实 《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加强政党协商机制建设,从制度上保障协商成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2.善于营造宽松与和谐的政治环境

要使政党协商的职能在现实中真正发挥实效,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相信各民主党派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真情,必须表现出开怀纳谏的气度和坦诚相待的友善,这样才能让民主党派建言献策,听到来自党外的各种批评和监督,才能形成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亲密团结和共同奋斗的政治局面。一方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全社会营造宽松、和谐的政治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让各民主党派成员深刻领会政党协商是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职能,消除各民主党派对政党协商的片面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为政党协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各民主党派的批评、建议和要求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及时并充分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推动民主党派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介入政党协商,主流媒体尤其是中共各级地方党委的党报应对统战理论和多党合作以及民主党派中具有影响力的成员和事迹进行有计划的宣传,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平台应尽可能地加以报道,让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切实感受到民主党派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使政党协商的政治环境得以优化,从而使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二)提升各民主党派参加政党协商的能力

1.进一步提高参政党履职协商能力

各民主党派要按照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除了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协商职能之外,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各民主党派的政党协商能力建设。提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能力,主要表现在敢于讲真话并善于建诤言,真正做中国共产党的挚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增强建言协商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政党协商面临难得的机遇,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挥其职能和作用搭建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对各民主党派来说,稳步提高民主党派协商建言的水平和质量,加强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势在必行。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以加强务实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以加强组织建设为首要任务。就民主党派中央而言,加大民主党派中央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数量和质量,吸纳民主党派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决策;就地方民主党派而言,各民主党派充分挖掘各自所代表的界别资源,发挥各专门委员会人才优势,加强同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密切联系,加强体现各民主党派自身特色、有效参政议政的智库建设,从而全方位提升协商建言质量。对于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说,通过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途径,在实践中磨练品格、增长才干,提升履职尽责和协商共议的能力。

2.各民主党派要有更强的责任意识

各民主党派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把政党协商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学习和培训的主要内容,提高政党协商的水平和意识。让各民主党派成员意识到,他们不仅仅代表特定阶层、群体和社会界别利益,还应该顾全大局,以国家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各民主党派成员应该进一步提升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对统战工作的认识,增强统战觉悟,形成开门纳谏的良好风尚。各民主党派只有增强大局意识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大地拓宽作用空间和政治眼界。另外,民主党派还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警惕西方话语体系通过 “西化”“分化”企图改变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图谋,明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西方多党制的界限,充分认识到,必须始终坚持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制度格局,提批评和提建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样才能为政党协商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真正提高各民主党派的责任意识。

(三)加强政党协商的法治化建设

1.进一步加强政党协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当前,各地政党协商工作状况还不平衡,有的以部署工作、通报情况代替协商;有的存在表面化、形式化、随意性大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党协商的实效,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法治化建设。当前,政党协商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宪法为基础,以中共中央法规和文件为主体,并辅助相关配套政策的法治化保障体系。这是当前开展政党协商的重要遵循,但我们需要在现有政策和条例的基础上,开拓政党协商的新领域和新途径,不断创新形式,总结经验,让政党协商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主决策、政治监督形式,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可代替的动力。

2.进一步探索政党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也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规范和完善政党协商的程序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全会指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4]。因此,规范和完善政党协商程序,在法治的轨道上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是新形势下推进政党协商法治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党协商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三个环节若干步骤的运作流程,协商前制定计划、明政知情、考察调研,协商过程中说明情况、发表意见、互动交流,协商后整理意见、交付办理、反馈结果等,这三个环节若干步骤内容明确,程序规范、形式固定。中共中央 《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政党协商的保障机制,将政党协商三个环节若干步骤总结为知情明政机制、考察调研机制、工作联系机制及协商反馈机制,只有从这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才能真正提高政党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才能使政党协商充满活力、务实有效地开展。健全和完善政党协商的机制建设还必须加强政府各有关部门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建立定期走访、交流座谈、列席相关工作会议、参加有关专项调研和督导检查工作等制度。加强合作与交流,使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合作共事中了解情况、找准问题,增强协商建言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1]宋俭,柯友平.关于当代中国政党协商的几个基础性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15(03):25-29.

[2]杨爱珍.政党协商: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析说[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2):21-29.

[3]习近平.把政党协商坚持好发展好运用好[EB/OL].(2015-12-14).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512/ t20151214_13499673.htm.

[4]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1).

(责任编辑:刘 颖)

10.3969/J.ISSN.1672-0911.2016.04.027

D665

A

1672-0911(2016)04-0027-05

2016-05-24

姜丽华 (1973-),女,博士,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政党协商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