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战略下的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研究

2016-04-11 12:41陈志光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天津300191
社科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天津市职业技能工人

陈志光(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制造强国战略下的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研究

陈志光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天津300191)

【内容摘要】制造强国战略对制造工人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当前制造行业一线工人面临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职业资格、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不精、创新能力不足、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本研究从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工人自身五个层面探讨提升制造业工人职业技能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制造业工人职业技能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及管理研究”(项目号:71133003);天津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重点研究(委托)课题“天津市先进制造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研究”(项目号:15YWT- 08)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 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被誉为“中国版工业4.0规划”。制造强国战略对制造工人的生产技术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但是,制造业工人职业技能的普遍偏低、创新转化能力不强,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与不足严重制约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强大。“好钳工比博士还难找”,“月薪8000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0万招不到模具技工”等已成为制造行业的整体困扰问题。“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可以引进先进技术,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我们不能引入大批的技术工人,技术工人队伍还要靠我们自己培养”[1]。本文基于天津市制造业工人职业发展的问题和特征,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研究如何尽快提高制造业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探讨多元制制造技能提升模式,力求形成有序的、多层次的、立体架构的职业技能提升体系,促进我们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制造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

一、天津市制造业工人职业技能现状与问题

天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制造业发达、门类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之一。但天津市制造行业现在和全国其他制造基地一样面临一线工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职业资格、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术不精、创新能力不足,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

(一)教育程度较低,职业资格缺乏

尽管部分先进制造企业,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工人的教育程度较高,但天津市制造企业工人平均的受教育程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进入制造企业,工人平均受教育水平有进一步下降趋势。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来看,天津市制造工人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有82%,而上海和广州仅为70%多,北京更只有66%;与之相对应的是,天津市制造人口高中比例仅为13%,大学专科及以上仅为5.3%,而北京市制造工人高中比例高达26.3%,大学专科以上也在7%左右。因此,天津市制造工人的受教育水平要明显低于北上广三城市。

天津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天津市制造工人不仅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资格申请和获取情况也不容乐观,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327297人下降到2014年的216846人。同时,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天津市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的比例也比较低,相比北京市,高级技工低近10个百分点,高级技师低近2个百分点。

(二)操作能力较弱,专业技术不精

制造行业对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先进制造产业居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设备仪器现代化、技术信息密集复杂、制造环节关联紧密、生产速度不断提高等特征,对技术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更严。而天津市制造工人在高新技术掌握、精密仪器使用、“高、精、尖”设备操作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和不足。以手表和精密机械为例来看,手表及精密机械领域是天津确定的未来天津轻纺工业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天津海鸥手表公司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新中国首块手表的诞生地,雄厚的技术基础,现已成为集手表机芯的研发、生产、组装、销售于一体的手表生产基地。但天津海鸥表业集团现有职工人数达到1741人,能够熟练装配国际高端手表中的双陀飞轮表、三问表和万年历表的只有14个人[2]。

(三)创新能力不强,转化能力不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而发明专利是最能体现科技创新水平的指标[3],也是最能体现工人创新能力的测量。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3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虽然有所增长,但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排第9位。从天津统计年鉴分行业数据来看,2014年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发明专利数较多,而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的发明专利数就较少甚至数量很少。

新产品数量也是反映制造工人研发转化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智能制造化以及互联网+时代,在产品更新换代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制造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取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转化的数量和速度[4]。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天津市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1—2013年仅3年间就减少了近3000项。新产品收入在31个省市自治区之中排在第7位,位列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湖南之后。

(四)团体合作意识差,心理素养有待提高

制造业的生产技术越来越高端,涉及到的制造过程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大飞机、大火箭、大造船、大乙烯等产品和项目,往往需要几百人、上千人,甚至是上万人的共同完成,因此团体合作、集体攻关已经成为制造行业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制造工人必须具有集体合作意识和团体合作精神。这一点在职业资格认定上也具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中级技能)除了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还特别强调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也要求能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工作,能培训一般操作人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天津市一些制造企业的工人还未认识到现代生产过程中集团合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还停留在依靠个人工作、工人努力的旧有观念中,工人之间缺乏分工意识、配合意识和合作意识。

制造工人心理素养和精神状态也是他们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天津市制造工人主要有三种心理问题阻碍了他们职业素养的建设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一是“怕吃苦”心理。制造工人中80后、90后是其“主力部队”,他们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吃苦耐劳的经历;而生产制造却是一个苦活累活,没有肯吃苦、爱劳作的精神很难取得技术进步和技能提高。二是“随大流”心理。在生产车间工作时间长了以后,很多工人就变成了随遇而安,既不拔尖,也不突出,失去了敢于争先、刻苦钻研的精神。三是“畏挫折”心理。先进制造有很多复杂、尖端的技术和工艺,需要制造人员不断的探索、实验、改进,中间充满了困难、挫折和失败。很多年轻工人害怕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也就失去了提高技术、钻研技能的信心和干劲。

二、提高制造业工人职业技能的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从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以及工人自身五个层面探讨先进制造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的对策与措施。

(一)政府顶层设计和财政支持

职业技能提升涉及面广、管理难度大,已经不是仅靠企业或劳动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5],特别是在技术含量和资金投入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应该重点依靠政府来顶层设计、宏观指导、政策扶持、财政支持。例如,2014年天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意见》,建议按照普惠实用、就业导向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原则,利用社会资源在全市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普惠性培训福利制度。通过实施政府培训补贴和津贴,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重点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以政府投入为主,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利用资源整合、金融、税收等方式支持产业工人职业能力建设,对产业工人职业能力建设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给予财政倾斜。通过组织专家进行调查,摸清投入少、见效快的行业和企业,投入专项资金,扶持职业工人技能提升。对知识文化程度较高、职业发展潜力较大、专业技术精湛的工人给予专项补贴。对在技术改进、工艺进步、仪器操作、发明专利等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工人给予资金奖励。

(二)社会形成尊重工人、尊重技术的良好氛围

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发达的国家,制造业工人是比较受人尊重,社会地位也属于相对较高的阶层。例如,欧美许多在设计生产第一线的硕博士也称为werker,而日本大学生有30%在制造业生产第一线当工人。因此,我们也应采取多种方式的措施,改变原有的社会观念,做一名制造工人并不是“没出息”“没有前途”,而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制造工人一样为国家富强、经济进步、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样能够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的氛围和尊重制造工人的社会环境,为先进制造工人的职业技能提升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保障。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制造工人,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通过书籍报纸、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宣传工具和宣传方式,播放先进制造工人先进事迹、技术突破、取得成就等;通过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技术竞赛分享会、班组讨论会、流动红旗等多种具体行动,促进优秀工人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工人进行重奖、推荐当劳动模范、先进典型,命名先进操作法等方式,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三)企业是提高工人职业技能的核心主体

搭建产业工人成才平台。首先,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办法,增强工人日常工作的规范性和条理性;学习劳动纪律、转变劳动作风、提高劳动效率;重视对设备、设施、工具、护具、仪器、仪表等的维护和维修;强化品质观念和工作责任心,确保加工产品无错。其次,突出培训再教育工作。把工人的职业技术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经费支出中,有效保障职工的培训权利;并采取多种方式,如日常培训、周末培训、夜校培训,高级技师带徒、讲座研讨会、集中学习班、职业技能竞赛等,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最后,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一方面鼓励员工多参加国内外学校、协会、企业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班、技术讨论会、产品展示会等,开拓眼界、扩展思维;另一方面,把职业技术好、生产经验丰富、有威望有权威的人才引进我们的企业中,进行传、帮、带,力争培养一个人,带动一大片,加速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

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提高技术工人的基本工资,使工资增长速度能够跟得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增加技术工人的奖金额度,确保奖励政策向生产一线岗位、重点突出岗位、艰苦危险岗位倾斜,使技术工人在薪酬福利方面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6];给在管理组织、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发明专利等方面做出突出的技术工人给予大幅的薪酬奖励和物质激励;使用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激励技术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提高工人在企业中的社会地位,给予高级技工、高级技师等技术人才相当于中层领导的待遇;给予“首席工人”“高级技术人才”企业高层领导的待遇和地位。加大工人的宣传奖励力度,在先进党员、劳动奖章、技术先进、突出贡献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

(四)学校是提升工人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确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课程体系,更加突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模式的与时俱进性,减少文化课的数量和考核,减轻专业理论知识的难度,提高专业技术的时代性和现代化,使课程学习紧跟国内外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在实验室、实习基地、制造车间等实习、操作场所的时间和课程,使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在实践中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推进先进制造工人职业技能的不断进步。

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和长处,产生“1 加1大于2”甚至是“1+1=11”的效果,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和高速的效率。一是招工与招生一体化。招生和招工的紧密结合更有利于技术人才的选拔和录取,也更有利于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二是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学校专业设置、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与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进程、产品设计相结合,有利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增加工人的理论知识。三是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学校教师、博士硕士导师与企业首席工人、技术先进能手等师资力量的合并与合作,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教学力量,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五)工人自身的学习与提升

一是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正如前文分析所述,很多职业工人往往安于现状、随大流、不思进取等等,这也是制约他们职业技能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些现状,职工自身应不断加强主动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二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知识、技术、工艺、装备、设施等一切与先进制造相关的内容都加快了更新速度和更新周期,“眨眼功夫就落后了一个时代”,产业工人需要更加努力、更加勤奋、更加有效的接受新思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三是培养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情绪稳定、意志坚定、努力工作、积极进取,理性辨别诱因,积极地看待挫折,辩证地对待得失。

参考文献:

[1]单嵩麟.“中国制造”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4(18).

[2]杨延.应用现代学徒制培养高端制造业急需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4- 10- 17.

[3]黄速建,王欣.“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研发状况与问题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4).

[4]陈志光,李华香,李善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5]杨克.中国制造业多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张震.提升广东先进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012.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032- 04

*作者简介:陈志光(1983—),男,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

猜你喜欢
天津市职业技能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有趣的云
如果画笔会说话?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