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图书馆五大信息空间建设

2016-04-11 19:19金伟丽张建华上海商学院图书馆上海201499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空间

金伟丽 刘 佳 张建华(上海商学院图书馆 上海201499)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图书馆五大信息空间建设

金伟丽刘佳张建华(上海商学院图书馆上海201499)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功能定位和“互联网+”思维理念的相似性对比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的全新设想。即结合“供给侧”改革需求,重新规划和建构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以自主学习空间、研习讨论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创新创业空间、能力提升空间等五大空间为抓手,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理念。

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互联网+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模式,是网络通讯背景下“线上+线下”(O2O)的一种实践应用,充分体现了跨界融合的大合作观[1]。正因为如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演进[2]。通俗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如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消费=电子商务。“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软、硬件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跨界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常态[3],充分体现“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链接一切”的互联网特性。

1 高校图书馆困境

近年来,随着网络阅读、资源数字化、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环境需求、高教改革等因素的变化,高校图书馆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如下:

1.1馆舍众多但功能单一

高校评估指标对图书馆馆舍面积、藏书总量、生均年进书量、阅览座位数等有严格要求,多数图书馆馆舍布局和功能设置都局限于评估指标,导致图书馆虽然面积大、藏书多、座位多,但空间多数用来做书库、阅览室,其功能无外乎阅览、借还、自修等,而咨询、检索、社交、科研和培训等功能相对弱化。

1.2资源众多但利用率偏低

高校图书馆近年来经费增加,图书和电子资源的品种和数量日渐丰富,但用户利用率却逐年下降。造成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偏低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资源整包捆绑出售,交叉重复,系统接口不友好、IP 限制、访问限制等;二是图书馆“藏用分家”、“重藏轻用”现象明显,没有从图书馆整体环境考虑藏用因果关系,没有形成有效的藏用一体化引导与刺激机制;三是用户阅读兴趣不浓,没有足够兴趣和动力主动查找和利用资源等。以上因素使得高校图书馆资源丰富却利用率偏低,数据库资源及价值得不到挖掘和使用,造成严重的资源闲置与浪费。

1.3部门众多但功能老化

许多高校图书馆仍沿用纵向垂直型部门设置,即馆长室、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阅览部、信息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等,并且看重硬件建设,忽视软环境建设。这种设置在网络化、数据化、共享化的今天屡现弊端,出现业务不清、求问无门等现象。新环境下用户更关注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对文献的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如学科动向、科研动态、学术交流、数据分析统计、免费共享等方面内容,因此,图书馆原有部门设置需以用户需求为定位改革重组,重新定位其核心功能。

1.4图文中心但地位淡化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阅读、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用户不到图书馆也可随时随处获取信息资源,图书馆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来源,其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正逐渐被方便快捷简单易得的网络资源取代,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等新兴技术所尝试进行的教育改革,使得一台电脑、一个手机、一个移动终端就是一个“课堂”、一所“图书馆”成为可能。重新定位图书馆的功能,适应科技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就变得十分迫切。

1.5尊重传统但创新缓慢

“图书馆学五定律”第五条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新五定律”第五条为“尊重传统开创未来”。新旧定律都表明图书馆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才能不断发挥其自身功能和作用。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原有理念和服务方式已不合时宜,图书馆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资源建设模式、人才结构、部门分工等都亟需进行创新。

基于以上五点分析,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要以用户需求为己任,必须通过空间建设,从场所、资源、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重新配置、资源融合、功能定位,让用户员工化,员工用户化,以用户思维引领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2 “高校图书馆+”与图书馆空间功能重构

2.1“互联网+与“高校图书馆+”

全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达2.5艾字节,相当于7500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总量[4]。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引领各行业创新,高校图书馆需调整思路以适应新环境,从图书馆工作思维、理念、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和规划,将“供给侧”改革理念融入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中,思考用“互联网+”思维,以用户需求和创新驱动为出发点,在空间建设上进行创新尝试,开创“高校图书馆+”新模式。

(1)“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模式,体现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链接一切的特征[5],倡导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生态精神[6]。

(2)互联网+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

“互联网+”强调从用户思维出发,融合各种资源,进行“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尝试。图书馆作为学校“智库”单位之一,本身拥有场地、资源、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关系、用户大数据等优势条件,若再结合“互联网+”的六大特征,定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场所、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开创“高校图书馆+”的新局面。

2.2高校图书馆空间的重构

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主要是空间功能重构。“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要改变困境,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第一,“生态化”馆舍空间。从环境、人文、功能、服务等方面设计,使图书馆各馆舍成为一个互相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有机体,解决其功能单一问题。

第二,优化和再生资源。整合纸质资源、数字化资源、网络资源等,对其进行筛选梳理,推送给有需求的用户;引入第三方数据资源,向第三方共享API 接口,使其参与图书馆资源再生产,构建一个图书馆资源生态圈。

第三,重构部门和分工。按用户需求重新设置岗位和部门分工,如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学科服务、数据分析整理等岗位,并设立灵活岗,实行“一人主导众人参与”的协作工作模式。

第四,构建“多功能”工作中心。凡用户所需都能在中心找到,如学习、研讨、交往、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等相关资料。

此外,由于学生学习、上课形式和内容等都发生变化,学习资源获得变得容易,许多学校已建立课程网站、在线课堂、讨论组等,共享课程学习资源。图书馆可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为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模式开创新局面。

据此,运用“互联网+”思维,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网络环境、馆藏资源、阅读场所、人员队伍、工作方法、服务方式、用户需求等方面入手,“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就应该从学、习、交、创、练五个方面进行。

3 “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的内涵

3.1学(Learning)——自主学习空间

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应该是一个集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分析、学习结果评测、专家指导系统、个性推荐系统为一体的用户能独立完成自主学习过程的功能空间。自主空间的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是环境建设,通过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丰富的资源环境、便捷的学习环境等吸引用户到图书馆空间学习,即想学;第二是资源建设,系统完善的学习资源和软硬件配套的设施资源,保障用户能够顺利学习,即能学;第三是课程建设,整合课程网站、在线学堂、公开课等于统一的学习平台,提供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即会学;第四是沟通平台,建立专家、学习者、服务者的沟通平台,即时解决学习问题,即问学;最后是学习测评系统,引入实验项目、专业技能评测、行业技能测评等,检验学习效果进行个性化推荐,即评学。中国大学幕课、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知网数字图书馆等已做这方面的尝试。

3.2习(Exercise)——研习讨论空间

通过场所规划、空间布局、内部装修、资源分类、项目引导等,针对学习内容提供和创造专门化、个性化、场景化、多样化、开放体验式研习讨论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钻研和深入探讨,使研习空间成为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交流平台。研习讨论空间的建设可参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广州某大学设立的“学生海外研习基地”的模式,提供自带专业、实践认知、特色课程、文化体验和对接合作等研习项目,通过境内外紧密结合、校内外紧密结合、课内外紧密结合进行组织实施。

3.3交(Communication)——社会交往空间

根据用户不同的交往、交流需要,利用图书馆环境进行功能分区,融入创新、协调、生态、开放、共享、智能理念,打造一个多元多样、人性人文、现代智能、持续稳定、多功能的线上+线下(O2O)社会交往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交际访问空间,用以接待参观访问、社会来访等;第二,展览展示空间,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展示学生作品等;第三,读书阅览空间,通过桌椅随意摆设满足小组读书需求;第四,科研探索空间,设立科研主题指引,聚类志同道合者,激发科研兴趣提升科研能力;第五,文化交流空间,音乐、美术、书法、朗诵、观影等。如阿姆斯特丹公共图书馆中庭空间、深圳图书馆人性化楼梯空间-交往的阶梯、Tama 艺术大学图书馆休闲场所、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图书馆开敞楼梯等。

3.4创(Creation)——创新创业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政府和学校大力发展和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图书馆有空间、场地、资源、技术、信息、人员等优势,应利用线上+线下(O2O)资源,引进先进理念、技术和设备,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生态协作的科研、创业空间。第一,宣传创新创业文化,整合馆藏和网络的创新创业文献信息资源,向大学生宣传创新创业理念知识,形成创新文化氛围;第二,实践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创新创业咨询、科研课题申报、就业毕业指导等,形成创新团队;第三,开发创新创业资源,进行校校、校院、校企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开发创新创业项目,树立创新创业品牌;第四,搭建创新平台,搭建有政府、社会、企业、机构、团队、个人等参与的创业平台,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的孵化器,通过平台聚合资源、再生资源;第五,引入创新创业设备,如3D打印、VR虚拟现实等,为创新意识提供硬件资源保障。

3.5练(Practice)——能力提升空间

根据“学、习、交、创”空间的功能和图书馆管理体系改革,通过让用户参与图书馆自主管理、利用图书馆举办各种活动等尝试,把图书馆建设成用户能力提升的有效空间。第一,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指示性、规划性、系统性学习任务,以科研项目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第二,社会交往能力,利用本地资源和网络资源构建由学习者、服务者、教师、专家组成的交往平台,根据学习和课程需要进行分工协作和问题讨论;第三,组织协调能力,根据相关岗位和工作内容,把用户分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小组,设立组长等职务,通过小分工与合作,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第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设定具体目标,设计实施方案,执行既定计划等具体事项,锻炼用户团队协作能力;第五,信息运用能力,信息即是资源,赢得信息即是赢得胜利,用户可通过代查、代找、为项目准备资料等,锻炼其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第六,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文字撰写、业务处理、软硬件操作、跨专业综合技能、管理实践等过程,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第七,创新创业能力,引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院校合作等项目,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培养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等等。

4 结语

“互联网+”思维是当前最热门话题之一,创造全新的空间体验,将创新、交流、研讨、实践等理念融入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给学生提供自学、能学、会学的便利学习条件,把高校图书馆从“资源集散地”建设成集学、习、交、创、练为一体的综合能力提升空间已成为必然。强调建设能学习、能研讨、能交往、能实践、能创业的空间综合体,体现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精神,塑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真正意义的“高校图书馆+”功能空间任重而道远。

[1]陈超.用“互联网+”和“图书馆+”成就全民阅读[EB/OL].[2015-4-24].http://news. xinhuanet.com/newmedia/2015-04/24/c_13 4179854.htm.

[2]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EB/OL].[2015-03-05].http://scitech.people. com.cn/n/2015/0305/c1007-26644489.html.

[3]“互联网+”到底是什么,一张图看懂[EB/O L].[2015-06-21].http://www.sheitc.gov.cn/g ydt/ 666007.htm.

[4]吴建中.2025年图书馆“长”什么样[EB/OL]. [2016-1-23].http://www.jfdaily.com/pl/bw/20 1601/t20160123_2085118.html.

[5]互联网+[EB/OL].[2016-01-29].http://baike. baidu.com/view/10991568.htm.

[6]文丹枫,杨晶晶,肖森舟,等.决战“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整合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金伟丽馆员,上海商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互联网+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