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媒介冷暴力现象及理性思考

2016-04-12 03:41王瑞晶
数字传媒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冷暴力暴力媒介

王瑞晶

包头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包头市 014030

网络环境下的媒介冷暴力现象及理性思考

王瑞晶

包头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包头市 014030

网络时代下,信息的传播过于自由,导致网民受到媒介冷暴力的伤害。媒介冷暴力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人性的缺点、新闻价值评判尺度扭曲、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本文对媒介冷暴力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进行探讨,并提出规避对策。

媒介冷暴力 网络媒体 新闻工作者

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渐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终日生活在网络上。网络具有许多优点,如开放性、交互性。但是,也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容易造成“非真实的暴力”。不以血腥骚乱、示威游行等为表现形式,而是在媒介报道中无意识造成的伤害,比如网络游戏和儿童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

媒介冷暴力属于媒介暴力的一种,它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人性的缺点、新闻价值评判尺度扭曲、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一、媒介冷暴力的现象及概述

(一)什么是媒介冷暴力

媒介冷暴力可以定义为:媒介在传播信息时不经意间给当事人或者社会带来的伤害和破坏。

台湾明星范玮琪,一位资深“晒娃族”。她经常“不合时宜”的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双胞胎儿子的照片,引来网友攻击。2015年9月,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礼当日,她在微博中晒出一组儿子的照片,遭到大量网友的指责。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全世界都在为遇难者哀悼时,范玮琪又在微博上晒出孩子的照片,网友恶语相向,事后,范玮琪发表了另一条微博,意在为遇难者祈福,却仍然难以平息网友的愤怒。笔者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媒介冷暴力”,虽然没有暴力血腥的画面,没有对当事人构成直接伤害,但使其心理产生了阴影。

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人性冷漠现象则更需要去严格地审视。2011年10月22日,在深圳市宝安区河东社区发生的一起“联防队员”强奸案,一系列新闻报道让被害人又再次承受了巨大的伤害。记者以强奸者“联防队员”的身份和被害人丈夫怯懦躲避的行为为切入点,逼问受害人被强奸时的心理状态。无奈的丈夫请求记者离开,而记者并没有停止伤害,即使受害者绝望地哭泣、失控地撞墙,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画面很有冲击力。新闻工作者失去基本道德底线,只为吸引受众眼球,体现了媒介冷暴力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

(二)媒介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1.网络传播中存在冷暴力内容

网络媒体传播的内容比传统媒体更多、更杂乱,为了使传播内容更容易吸引受众,网络选择的内容本身带有“暴力性质”,经过网络媒体转述后,事件的过程和结果更加具有暴力性。

网络传播中的冷暴力极为常见,如游戏中的暴力场景,这是一种“幻想中的暴力”,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自控力不够好,容易将游戏中虚拟的暴力行为转化为现实生活里的暴力行为。又如在对暴力事件进行报道时,为吸引受众的眼球,网络媒体会采用多种形式,如暴力的画面、声音,这些方式会使受众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

网络传播中存在“显现暴力”和“潜在暴力”。新闻报道中,有使人害怕、恐惧的文字和图片,就属于“显现暴力”;大众传播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有选择地将事件中血腥、可怕的部分聚集在一起,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这就属于“潜在暴力”。

2.媒介主导,受众参与冷暴力的实施

媒介自身主导,冷暴力由受众实施,如人肉搜索、网络谩骂等。学者陈力丹提出了“媒体逼视”这一概念:“媒体对私人领域过度公开会给处在媒体‘逼视’下的被报道的个体带来莫大的压力。”媒体人滥用自己的职能权利,对受众实施暴力的一种行为就称之为“媒体逼视”。

“人肉搜索”的受害者是网民在网络上搜索到的对象。大部分网民有“主人翁”的角色意识,积极参加到监管过程中去。“人肉搜索”的新闻事件中作为意见领袖的媒体,引导受众将事件推向高潮,最终得以解决。2015年5月3日,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的视频在网络中引发热议,网民一边倒指责男司机的行为。但只过了一天,网络上出现一篇《疑似涉嫌女司机4年前不文明驾驶行为》的文章使网民把矛头指向女司机。文章中曝光了女司机多次的交通违章行为,并把她的离婚经历和开房记录也一起曝出来,侵犯了女司机的隐私权。女司机难以承受舆论的压力,发布致歉信,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诉说了“人肉搜索”对她的影响,恳求大家停止对她的攻击。“人肉搜索”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是媒介冷暴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3.网络接触中强制传播的冷暴力

网络环境下,人们处在媒介传播的信息网中,每时每刻都经受着各种信息的疯狂传递。虚假广告、不良网站等存在于网络媒介中,受众浏览网页时就会自动弹出不良信息,不知不觉就已经受到了冷暴力。如观看娱乐视频的时候,一条血腥暴力的游戏广告会从屏幕右下角突然弹出;学生正在网络上听课学习,会不时弹出一则不良的黄色图片,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媒介冷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一)人性的弱点

2008年汶川地震时,有部分报刊、网站、电视媒体将有遇难者遗体的画面直接展示给受众,不作任何处理。记者堵住刚从废墟里营救出的伤员,不考虑伤者的身体状况,不断进行采访、提问,摄像机也毫不留情的想要拍摄第一时间的画面,由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受到质疑。

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可能成为媒介冷暴力产生

的助推器。在网络环境中,受众不只是看客,也被赋予更多自由的权利,每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在手机、电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而往往受众就会成为媒介冷暴力的推手。

新闻从业人员和受众在人性弱点方面有相似之处,在冷暴力新闻的处理上都有观看的欲望,一个是客观却不吝展现血淋淋的画面,侵犯别人的隐权私;另一个是享有知情的权利,冷漠的注视着别人的伤疤,从而享受冷暴力带给自己的心理满足。

(二)媒体人的新闻价值评判尺度扭曲

在网络环境下,新闻的娱乐化将人性的弱点暴露。在受众对新闻需求更高,媒介受到生存压力的时候,传统新闻价值观的五要素:重要性、接近性、及时性、显著性、愉悦性发生了变化。制作新闻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吸引受众眼球、如何迎合受众口味,有时甚至违背新闻道德规范。如某报曾经报道,在高速公路上一司机驾车行驶,因为被天桥上扔下的石头砸到而当场死亡。这条消息的标题是《天桥上行人扔石块 高速路桑车中头彩 上海小伙命丧“流星”》标题当中的“中头彩”“流星”等词语用得过于轻松、愉悦,用不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场交通事故,从标题中解读到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在灾难报道中新闻从业人员所持的冷漠态度显然违背了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体竞争激烈

网络环境下,受众在关注、媒介求关注,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原本必须严肃对待的报道有了娱乐化倾向,只为吸引受众的眼球。在网络环境下,媒介冷暴力事件表现形式多样,作为“把关人”的媒体,不但没有尽好“把关人”的职责,而且还把隐私、敏感的事件或话题置于受众眼前,这些隐秘的内容在网络上传播开,引起热议的时候,直接或间接伤害了当事人。更有极少数没有职业道德的记者,寻找一些受众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对其添油加醋,制造话题供大众娱乐消遣。

作为在网络环境下生活的个体,一句话、一张图片,都有可能成为媒体的焦点,而且,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话语权的行使变得非常容易。新媒体的发展让任何人都可以用手机拍出所谓的新闻,发布到网络上让网民参与评论。在网络上花钱就能买到“水军”,提高话题的关注度,网络的匿名性使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而网络造成的冷暴力事件的影响是无法预估的。

三、避免媒介冷暴力产生的策略

媒介冷暴力具有隐蔽性,使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的难度加大。除此之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方式会越来越多,更增加了治理难度,但是对于媒介冷暴力,不能消极应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新闻工作者应该强化自身职业道德意识、规范自身职业行为,面对新闻事件要客观、冷静。同时,新闻工作者要有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在工作中避免为吸引受众眼球,而把当事人隐私敏感的话题置于受众眼前,从而对当事人造成各种伤害。除此之外,应该对新闻工作者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二)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督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网上的虚假广告、非法网站、暴力视频等及时进行剔除,并对发布者追究责任。只有加大整治力度,我们的网络环境才能健康向上,媒介冷暴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全社会网民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净化网络坏境。

在网络坏境下,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样也是传播者,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在媒介冷暴力面前,保持应有的理性态度,共同维护好网络环境。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2

A

2096-0751(2016)10-0004-03

王瑞晶 包头广播电视台 助理编辑

猜你喜欢
冷暴力暴力媒介
反性别暴力
家庭冷暴力引发离婚诉讼
“暴力”女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行为冷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以四川省某市A学校为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暴力云与送子鹳
班主任工作应杜绝“教育冷暴力”
你的冷暴力会耗尽我所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