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守护与弥纶

2016-04-12 11:03崔宜明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西方人意向国学

崔宜明(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

黄玉顺(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副院长)

国学:守护与弥纶

崔宜明(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院长)

中西方不同的意向结构

讲国学,必然是相对于西学讲的。所以,讲中国人的“意向结构”和国学宗旨,就只能是在与西方人的“意向结构”和西学宗旨的对照中来讲。

所谓意向结构,指人在意识到世界之先、并且决定了所意识到的世界是怎样结构的先验意向。也就是说,一,人有意识,并且能够把世界意识为自己的对象,是因为意识自身已经有了意向,并且这种意向有其特定的结构,人才能把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在意识中建构起来;二,意向结构是先验的,这一意向使得人对世界的经验得以可能,意向结构决定了所意识到的世界的结构范式,所以,意向结构不能被人的经验所证实或者证伪;三,意向结构的先验性不是来自“自然”或者如康德所理解的那样是“理性”的固有本质,它来自不同民族历史生活的特殊性,是文化的固有本质,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生活决定了不同的意向结构,由此,它们所意识到的世界就是不同的,首先是世界的结构范式是不同的。

自先秦时代以来,中国人的意向结构是生成式的,即从意向出发,把所经验到的外部现象都理解为“自己”;于是,“世界”的结构是“一本”的:敬天保民、存心养性事天、天人合一等等,这是一幅包容和成长的存在图景。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人的意向结构是聚焦式的,即以意向为中心,把所经验到的外部现象理解为“对象”;于是,“世界”的结构是“两分”的: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等等,这是一幅分裂和对抗的存在图景。

不同的意向结构决定了所意识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决定了生活世界和思想学术宗旨的不同,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源于“一本”的世界,宗旨是:安身立命、家国情怀和天下大同;源于“两分”的世界,宗旨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霸权主义。

生成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中国人把经验到的外部现象都理解为是“自己”,那么,“自己”就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随着所经验到的外部现象不断拓展和深化,“自己”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这就产生了一个无可逃避的根本问题:何以安身立命?如果不能为“自己”找到基点,那么,这个未完成为世界只能是一团混沌,“自己”所经验到的一切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无数碎片。

聚焦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西方人把经验到的外部现象都理解为是“对象”,那么,“自己”也通过“对象”被定义了,这也产生一个无可逃避的根本问题:怎样通过对“对象”的攫取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自己”的存在不过是虚无,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从“对象”身上攫取到东西,就在同等程度上成就了自己。

不同意向结构决定的不同的追求

对中国人来说。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点就能够去充实、发展和实现“自己”,而最切己的途径就是“家”,“家”的存在不仅是“自己”的血缘所来之根和血脉延续之本,也是“自己”的当下生活,离开了“家”,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虽然“国”的存在要疏远些,但是生成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中国人只能是按照“家”的方式来理解“国”,所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何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次与异民族的生死较量让中国人痛切地感受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国”破“家”何存?总之,无非就是“大家”,每一个与我们共存的人之集体就是“大家”。

对西方人来说,虽然,“家”的存在也是血缘所来之根和血脉延续之本。但是这些不过是属于“对象”世界的事情。对于古希腊时代的雅典人来说,“家”是卑微不足道的“私城”,城邦才是自己的当下生活,离开了城邦,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所以亚里士多德说离开了城邦,一个人要么是神,要么是兽。但是聚焦式的意向结构决定了西方人理解到的“国”只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一个人都是通过“国”,从“对象”那儿攫取利益,所以古罗马的老加图在元老院说了几十年“必须毁灭迦太基”,而迦太基也终于被罗马所毁灭,“国”不过是利己主义者们结合起来共同攫取利益的绞肉机;当然,也正是通过“国”,利己主义者们成长为个人主义者,他宣称:个人是至高无上的,是这个宇宙的终极存在!也就是说,所谓个人主义,不是通过单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通过单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被理解到和被定义的,在单个人之间的关系中来理解“个人主义”,是中国人延续至今的误读。

现代民族国家的霸权游戏

现在的情况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作为一个“自己”与外部世界相对立,它必须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攫取来充实和发展自己,它必须与整个外部世界为敌。当然,在还没有强大到与整个外部世界单打独斗之前,结盟就是必然的选择了。结盟就是组成一个虚拟的“自己”共同去攫取外部世界;可惜的是,这个“自己”是虚拟的。在现代民族国家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基本的、稳定的共同利益,所以,在近代以来世界政治舞台上,永远在上演着重新排列组合的结盟游戏,还是近代以来最老的玩家英国人说得最坦率,没有永恒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不过,就算是英国人也没有说过霸权主义的游戏是怎么玩的,也许这属于祖传秘方不可示人,但实际上也没什么特别的奥秘,说穿了也不过如此尔尔。

如果我只有强大的经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最有利于我的就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市场,也就是经济全球化,我置身于全球经济产业链的高端以获得超额利润,反之,我不能容忍的是,有人借势经济全球化而发展他的经济生产力和科技实力,以至于也慢慢厕身于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这里意味着我的霸权即将丧失。但是,我在经济上能够做的十分有限,除了在具体细节上尽可能地给那个人增加麻烦和困难以外,我不能放弃宣讲全球化的努力,否则我也是一个输家、最大的输家。

国学的历史使命

国学的历史使命,具体地说,这一使命包含两方面的工作:守护和弥纶。

一,守护。这一意义上的守护要求有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对国人进行中华文明的启蒙。1919年的“五四”开启了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启蒙运动,但是还远没有完成,如果说“五四”运动是西方文明的“科学”和“民主”的启蒙,那么,现在要完成的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和“民本”的启蒙。当然,新的启蒙是上一次启蒙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和对抗。

二,弥纶。《易大传·系辞上》中说,“易与天地谁,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弥者,遍也,纶者,络也,《周易》之道,天地之道也,无所不至而无所不败,故能包容一切、汲取西方文明之精华,把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到新的高度,如当年佛教之东来,是国学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黄玉顺(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副院长)

猜你喜欢
西方人意向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亭台楼阁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