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维度下的散步之美
——宗白华美学时空观探析

2016-04-12 14:51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时空观宗白华康德

张 硕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241)

●文学研究

时空维度下的散步之美
——宗白华美学时空观探析

张 硕

(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241)

宗白华长期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在学习西方哲学和吸收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散步”美学。他将中国传统艺术放在中西方学术视野的比较中研究,在康德哲学时空理论和《易经》哲学时空意识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观。宗白华的时空观是联系的、开放的、多变的,是一个具有生命意识的时空统一概念。对宗白华美学时空观渊源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发现其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启发我们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宗白华; 时空观; 康德美学; 《易经》

宗白华先生(1897—1986)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思想家之一,以其执着求真的艺术精神、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和意味深远的人格魅力,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自199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宗白华全集》以来,研究其美学思想的文章和论著也越渐丰富。李泽厚曾经在宗白华自选集《美学散步》序中评价宗白华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是“某种带着情感感受的直观把握”,但是却“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李泽厚对这位美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客观评价,可以让我们从中发现其美学思想的思维特征,也为研究当代美学发展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纵观宗白华一生200多万字的著述,笔者认为宗先生在其美学研究的近代性、西方性和科学性方面都蕴含丰富的时空思想。

宗白华曾经论述:“美学的研究,虽然应当以整个的美的世界为对象,包含着宇宙美、人生美与艺术美;但向来的美学总倾向以艺术美为出发点,甚至以为是唯一研究的对象。因为艺术的创造是人类有意识地实现他的美的理想,我们也就从艺术中认识各时代、各民族心目中之所谓美。”[1]卷二43宗白华能够别具慧眼地指出美学的研究对象,并将之放眼于各时代的艺术发展之中,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无不体现出近代性、全球性与科学性的特征。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逐渐形成了独领风骚的“散步美学”。西方有谚语:“散步出智慧。”庄子认为散步是一种独特的“逍遥”之道,亚里士多德认为散步是一种良好的艺术风气,歌德则认为散步是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宗白华在散步中体味美学,在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修养的支撑下,建立起著名的中国美学的散步学派。“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宗白华把对美学的研究看做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一种直观感受和体验活动,而又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入,“从直观感相的渲染,生命活跃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1]卷二331,散步领域涉及文学、哲学、音乐、建筑、绘画、书法、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对于“散步美学”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就宗白华美学整体而言,主要呈现重直观感受、亲身体验,不拘泥于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点;二、以《美学散步》一书的发表为标志,宗白华美学研究由注重体验到美学散步的转变。[2]184从其一生的美学研究来看,宗白华主张在比较中见出中国美学的特质,他对于中西美学的认识是深刻的,对美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独树一帜的。跨文化、跨学科、跨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主要研究方法,但笔者在研究宗白华大量著述后发现,时空意识在其美学思想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宗白华多次将美学研究放置于时空维度中,形成独到的观察视角和审美感受。对该方法的深入探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也便于厘清其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宗白华于1913年进入德国人创办的高等学校青岛大学中学部修习德文,开始接触德国文化,对康德、叔本华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分别发表文章《萧彭浩哲学大意》、《康德哲学大意》和《康德空间唯心说》,其中康德的哲学思想对宗白华的时空意识形成有深厚的影响。康德作为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对近代西方哲学发展有着关键性的转折作用。宗白华认为康德哲学同时包含了实证主义唯物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理念,也就是说康德站在唯心主义的高度,企图调和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并用批判的逻辑方法完成对知、情、意的认识。继而宗白华又分析康德哲学中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心相,认为康德哲学总体上是唯心的,“言宇宙万象,外之空间之物质,内之时间之精神,皆唯心现象,皆非真境”[1]卷一13,宇宙是形而上心之现象,即物质世界,形而下心为真境,即直觉精神,这样就将康德哲学中的时空观与唯心思想联系起来了,由此展开考察,宗白华对时空观的认识收到了康德哲学的启发,他说:“况物质沦于空间,变迁于时间,去空间则物质无以存其体,去时间则物质无以施其用。而空间时间者,无有体相可得,亦是唯心假相。物质依空而立,依时而变,空时唯心,则物质亦非心外实法。”[1]卷一12这是宗白华最早关于对时空观的论述,也是对康德哲学的早期思考,这对于后来形成以直觉感受为主的“散步美学”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康德在《纯粹理性判断》中阐述了空间和时间作为两种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在先验感性论中的重要性,认为空间是使我们的外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而时间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这就使得先验感性论在时空维度中成为合理的存在。[3]25-50宗白华对康德的观点颇为认同,他曾经这样认为:“万象森罗,依空而住。百变纷纭,依时而显。空间时间者,世间一切事物之所莫能外也。……是故空间者,万象所同具,时间者,万变所同循;宇宙之间,未有一事一象,能离此而存焉。”[1]卷一15空间的物质性与时间的可变性在宗白华的哲学思考中达到了统一,他对于唯心派的时空观认识更是颇有见地:

空间时间,实无自体,唯心所见,时空观念,乃吾人心识分别功用,用于取兹外象。外相生心,必借于空间时间之形式,乃能现见。而空时唯心,非心外实相,则一切诸象,既就我主观空时以呈现,则非其本体自相可知。物之自相,必不在空间时间之中。吾人所见,空间时间中之世界,皆是唯心现象。[1]卷一16

显然,在宗白华早期的哲学思辨中,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甚多,也可以说康德的哲学思想是宗白华后来形成时空观进行美学研究的主要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康德哲学思想中的时空观促成了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萌芽。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思潮迭起,西学东渐,宗白华作为有志青年能够接受西方思想的熏陶并有机会留学海外,本身就是对时空意识的有利实践。值得一提的是,历史形态学开创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营造的时空观也引起了宗白华的思考,他曾经这样认为:“德人Spengeler著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一书,系一文化哲学书,大意谓欧洲空间的情绪,大与希腊不同,欧洲人的空间,系无尽的,宏达的,渺茫的,而希腊则安逸的,美满的,静默的,其态度大不相同。文艺复兴时之建筑,多立体而安适,欧洲近世建筑,多耸立而孤峙,亦可窥其一斑也。”[1]卷一523此时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时空意识还是朦胧的,但是已经在思考欧洲艺术的区别中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距离贯通中西哲学的比较还有一段路要走,而这种在比较中对时空维度的思考已经成为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内容。刘小枫曾经在《湖畔漫步者的身影——忆念宗白华教授》一文中这样回忆道:“毫不奇怪,本来就重视生命问题的青年宗白华,在接触德国哲学时,很快就与当时流行的生命哲学一拍即合。看得出来,青年宗白华熟悉西美尔的著作,在他留欧回国后的主要论文中,有很明显的斯宾格勒哲学思想的影响痕迹(例如他十分强调空间意识这一概念)。”另外,歌德、叔本华和柏格森也是宗白华早期接触的几位西方学人,歌德对宗白华的影响主要在诗歌创作方面,叔本华被宗白华视为欧洲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柏格森的创化论(时间绵延)指出“人类智慧具有机器观之天性”,宗白华认为这与康德的时空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在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初期,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对其产生的影响仍然是主要的。

宗白华于1925年从德国留学归来,先后历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至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拥有留学背景的宗白华对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情有独钟,古希腊先哲、康德、柏格森、斯宾格勒乃至海德格尔等人的时空观为宗白华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借鉴,宗白华也在努力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时空为中心的哲学根基。[4]24《形而上》、《孔子形上学》和《格物论》都是宗白华对中国传统哲学深入思考的成果。在宗白华看来,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纯逻辑”、“纯数理”、“纯科学化”的道路,而是观天象、察地时,终结于“神化的宇宙”的“四时自成岁”的历律哲学。这种“神化的宇宙”是中国哲学家对先贤圣哲德育教化的继承,对礼乐文明的传承,对宗教艺术不取分裂的态度,体现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中国哲学主‘参’天地赞‘化育’(大陆、平原、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而非仅为一小城邦立法!‘致中和’是‘为天地立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生民立命’之‘序秩理数’境,为‘万世开太平’则以器载道矣!‘天地位,万物育’是以‘序秩理数’创造‘生命之结构’。生命有条理结构,则器(文化)成立。(文章之器及机械之器)”[1]卷一523这是由物质时空向生命时空的一种过渡,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对中西方时空观的一种对接,最终形成以中国时空观为核心的美学研究方法。中国古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崇高的道德追求转化为心灵的艺术化目标,寄托于音乐、舞蹈、绘画等有形的艺术之中,使之在接受熏陶的同时各感官能够得其“正”,宗白华认为中国人所言的“正”是人生性的、音乐性的,不是西方哲学中空间的条理、时间的排列,这里的“正”笔者理解为“神化的宇宙”。[5]231“神化的”是富有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一种物态人情化的状态,“宇宙”也可说是天地,古人日出而作,日落日息,他们首先在宇屋中得到空间概念,又在劳作中得到时间概念,因此空间与时间是不能分割的,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神化的宇宙”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时空概念。“画家在画面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而需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宙’。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1]卷二431在中国传统诗画艺术中,这种时空意识无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生命意蕴的审美特质。而在“四时自成岁”的中国历律哲学中,最能集中体现时空意识的要属《易经》:

我看到中国画家在画面上主要的是以流动的节奏,阴阳明暗来表达空间感,而不是依靠科学的透视法则来构造一个接近几何学的三进向空间,这也就是把“时间”的“动”的因素引进了空间表现,在这个“时——空统一体”里,“时”和“动”反而居于领导地位。这“时——空统一体”是中国绘画境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易经》里宇宙观的特点,这些古代哲学思想形成了艺术思想和表现的基础,尽管艺术家不一定明确地意识到它。[1]卷二475

宗白华认为中国的“数”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它蕴含丰富的象征性和艺术价值内涵,是一个在不断变化中生成的意象,也就是《易经》当中有生命变化妙理的“象”。“象”在《易经》中具有丰富的形而上内涵,是中国哲学在宗教、道德、审美、实用等方面的延伸和提炼。鼎卦是中国空间之象,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空间观,革卦在古代有“时”之意,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时间观念。《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这是作为中国空间最具体最正确的定位意象,也是人之行为鹄的法则。希腊几何学求知空间之正位而已,在宗白华看来,中国哲学对于“正位凝命”的追求就是将生命放在时空维度去思考它的意义和特征,即生命、时间、空间三者相互贯通,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识的时空观。[6]253《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旨在表明中国哲学既不是纯粹的时间哲学,也不是典型的空间哲学,而是一种时空交叠的“四时自成岁”之历律哲学。在西方哲学中,柏格森的时间绵延概念弥补了纯粹空间概念和数理境界对时间的忽视。近代物理学时空为时间之空间化,皆属西方哲学“理化的宇宙”。[7]79“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具体化最能体现时空全景中国哲学从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易传之道出发,达到与心性命道相统一的时空意境,与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革故生新,不断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态。

由此可知,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中的时空意识主要是在吸收西方康德哲学与中国《易经》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贯通中西方哲学的学术背景下,宗白华的时空观又完成了古代与现代的对接,并致力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系统性阐释。在宗白华美学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时空思想的丰富性,这往往是被学术界忽视的一点。

总而言之,宗白华作为当代中国美学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价值,丰富和发展了古典美学思想,并力图对中国美学思想进行系统性研究和现代性转变。年轻时的留学经历扩展了宗白华的学术视野,对西方哲学和艺术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了宗白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吸收了康德哲学的时空观之后,宗白华能够立足中国文化本体,汲取《易经》哲学的时空意识,逐渐形成具有生命意识的时空统一思想。宗白华的时空观是联系的、开放的、情态化的,把不同艺术种类统一于中国美学的思想范畴,在中西审美比较中发现其艺术特征,用人情化的解读来审视中国传统美学,最终致力于构建蕴含生命意识的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对宗白华时空观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美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使我们站在不同角度重新发掘其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感悟中国传统美学精深奥义的同时,又启发了我们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1]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云慧霞. 宗白华文艺美学思想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M]. 邓晓芒, 译. 杨祖陶, 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林同华. 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王德胜. 宗白华评传[M]. 北京:商务应书馆,2001.

[6]王进进. 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7]王怀平. 美学散步: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与风格新探[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The Beauty of Walking in Space-time Dimension——On the Origin of Zong Baihua’s Aesthetics

ZHANG Shuo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Zong Baihua discovered the aesthetic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 a long time.He studie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and eventually formed a walking-aesthetics.He compares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with Western academic.He influenced by Kant’s space-time philosophy and the space-time philosophy ofbookofchanges, and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view of time and space. Zong Baihua ’s view of time and space is a link, open and changeable, and it is a unified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with the consciousness of life.Th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Zong Baihua’s aesthetics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is helpful for us to re discover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also inspire us to think about the methodology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research.

Zong Baihua; space-time dimension; Kant’s aesthetics;bookofchanges

2015-09-09

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中国现代美学方法论”的阶段成果(11ZS48)。

张硕(1991— ),男,江苏连云港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I01

A

2095-7408(2016)02-0060-04

猜你喜欢
时空观宗白华康德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艺术百家
我们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现代美学艺术学所照临之莎翁——宗白华论莎士比亚戏剧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