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6-04-12 19:24刘健三明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三明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

刘健(三明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考

刘健
(三明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和服务引领社会产业的功能,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人才培养优先服务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此,地方本科高校要把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方向,作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机遇,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及高校服务社会的主攻方向,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2010年9月,我国颁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立足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1]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多个省份及地级市纷纷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提出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复兴的核心。2011年福建省制定《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发展壮大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着力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努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开发海洋高新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八大任务;三明市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选择生物医药及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和发展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和项目。截至2014年12月,三明市已有8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和省科技计划立项。2013年三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增长30%。[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的要求极高。高校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主要聚集地和人才培养阵地,必然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3](P124)

为了支持和服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在高校设置140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并指出:“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业人才500多万人。”[4]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高校应“适应、融入、引领所在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格局。地方本科高校从其建校之初就是应对地方区域发展需求,以省市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运营的,它具有天然的‘地方性’特征,同时地方产业、社会的转型升级又需要高新技术、人才和文化的支撑与引领,又天然地将地方产业,特别是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校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产教融合,产研合作教育,体现出‘应用型’特征”[5]。因此,地方本科高校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重要阵地,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产出应用性高水平的成果,服务于国家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方向

在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只有用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来指导向应用型转变政策制度的实施,尊重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才能保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不偏离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6](P6)我国于1999年后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布局在省会城市之外的地级市。这种布局,能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具有天然的“地方性、应用型”特征。[7](P79-83)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树立两个基本办学理念:一是向应用型转变的理念。向应用型转变是提高国家实体经济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改革、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是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8](P62-63)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实现从培养学术理论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和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二是产业伙伴的理念。“产业伙伴”的提法,借鉴于台湾科技类高校建设“亲产业的优质大学”和“企业伙伴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在福建省闽台合作高校中得到率先移植和实践,福建省提出要将高校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并注重区域产学连接和产学机制的建立。[9](P48-50)

基于上述两个办学理念,地方本科高校应根植于地方,融入产业,服务地方产业的发展,致力于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成为区域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并为地方引智引业、人才储备及社会建设、文明建设等发挥积极作用。坚持把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要方向,着力构建“产业(行业)—战略联盟—专业群—实践基地、创业中心—科研创新平台、技术中心”的合作框架,即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牵头组建产业发展战略联盟;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建设实践基地、创业中心,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技术中心,促进学校办学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先进技术应用与创新。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机遇

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具有师范教育的背景,受传统的学科型教育的影响,其捕捉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性略显不足。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如果能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给学校的学科专业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可促使学校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出发,通过整合、优化和设置相关专业及其模块,拓宽专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适应性,构建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专业结构体系。

为此,三明学院制定《院系设置及学科专业调整方案》,着手对院系设置进行调整,突出“应用”特点,使专业布局“适应经济结构中产业关系的不断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10](P32),体现应用型本科办学的鲜明特征。根据福建省和三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2013—2015年学科专业调整计划》,形成“以工为重,以师为精,工、管、艺、文、教、理、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经过调整改造,现有工科专业比例达到35.7%;根据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制定《2014—2018年专业计划》,调整专业设置,新增设置了物联网工程、车辆工程、物流管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通讯工程等专业,将物理专业改造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大幅提高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同时,组建装备制造业专业群、资源与化工专业群、现代服务业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和基础教育专业群等,使专业群、人才培养链、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与地方产业群、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三、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地方本科高校要做好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实质是要解决好“谁来服务”“如何服务”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核心是要学校能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走政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三明学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联合企业力量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课堂、进教材”[11](P4),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不断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13]的目标。一是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扎实推进“34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模式包括:“顶层设计3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学习过程与产业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4抓手”:以实务为抓手促进教学内容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抓手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各类地图为抓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多样评价为抓手促进考核方式改革;“第二课堂3转变”:活动内容向项目化转变,活动要求向课程化转变,成果认定向学分化转变。[13](P7)二是在专业层面上促进校企合作,力促每个专业与对应产业(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单位)建立伙伴关系,实行产学研合作育人。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思科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车辆工程专业与中国重汽海西分公司合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三钢闽光集团合作,动画专业与福建神画时代数码动画有限公司合作等。通过举办专班和项目合作等方式,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实施、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师资队伍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双师共育,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是在教学改革中注重产教融合。学校坚持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为引领,“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14](P57)首先,注重以能力为核心来改革课程体系。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提升能力这个核心,设计、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实践性课程模块为特征的课程群,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其次,强调以实务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设置专业导论课、实务专题课程、实务教材编写和课题实践等形式,将课程、教材、教学活动实务化。

四、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技能、创造力[15](P12),为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地方产业需求特别是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明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结合。一是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按“项目导师+项目+项目团队”的组合方式,按照“政府支持、企业介入、学生参与、项目管理、成果推介”五个原则,抓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师资平台、政策平台”四个平台的建设。二是采取“1个结合、2个面向、3个平台”的“123”创新创业教育形式。“1个结合”: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和创业需要的技术,又熟悉创新创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个面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面向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专题培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技能。“3个平台”:即创业项目研究平台、基地实践平台、入驻创业园平台,学生在专业教师或创业导师指导下形成的创业项目研究经评审可进入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初级孵化实践训练,使学生在项目研发、经营管理、团队运营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三是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项目指导服务。每年推选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实验项目,到校外与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扶持有市场前景、成本低、可操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入驻创业园,通过聘请企业导师,“一对一”地开展学生创业项目跟踪指导,力图实现学生毕业即创业就业。如学生动画作品《望海的灯》在第七届厦门国际动漫节获海西创新奖金奖,学生毕业后,将30万元奖金作为创业基金。

五、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主攻方向

服务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地方本科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职能。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本科高校,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16](P31-35)。把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主攻方向,可以通过地方本科高校承接高水平大学技术转移和发挥地方高校天时地利人和与人才智力优势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近年来,三明学院秉持“为了地方,服务地方,反哺教学”的理念,致力于“地方产业伙伴”和“地方智库”的建设。一是开展校地合作。学校大力推进校县合作,要求每个学院(部)侧重挂钩一个县(市、区),形成“一院一县(市、区)”合作格局。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打造了18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4个校级科研创新机构。这些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致力于应用科学研究,推进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学校根据三明市发展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依托省级重点学科“植物学”和与复旦大学共建的天然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与三元区政府合作建成万亩“中药材草珊瑚种植示范基地”,把三元区打造成了“中国草珊瑚之乡”。二是承接政府委托区域性服务项目。学校受市政府委托营运的三明市电子商务大厦,已打造成电子商务服务、培训示范、研发和创新创业为一体的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目前,该大厦已为三明市培养电子商务基础人才3 754人,其中在校大学生1 460人,社会创业人员2 294人。在寒暑假和学生专业实习期间,还组织学生专业实践团队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宣传和普及电子商务知识,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服务传统企业转型,开展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等工作。三是突出科研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纽带作用。学校以科研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纽带,依托重点学科,面向行业一线,加强与企业、行业开展协同创新,加强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增强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产学研科研课题的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服务国家和地方、造福社会是大学存在的合法基础和根本目的。地方本科高校应坚持“应用型、产业伙伴”办学理念,着力构建“产业(行业)—战略联盟—专业群—实践基地、创业中心—科研创新平台、技术中心”的合作教育构架,以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及其模块,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强调课程与教材以实务为导向,将服务与引领地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职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切实服务地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2015-03-10)[2015-11-02].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2]阮忠.我市17个项目列入盘子[N].三明日报,2014-12-15(A1).

[3]章晓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2015-11-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1.

[5]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1-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6]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7]顾永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3).

[8]顾永安,刘海峰,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任务与举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

[9]黄红武.亲产业重应用:地方本科高校特色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

[10]宋孝金.应用型本科定型发展的四项任务[J].中国高校科技,2014(7).

[11]刘健.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三明学院学报,2014(5).

[1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08)[2015-11-2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13]张君诚,许明春.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三落实”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3).

[14]宋孝金,陈艳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探讨:以三明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4(9).

[15]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16]刘献君.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J].教育研究,2007(7).

(责任编辑:林泓)

A Consideration abou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LIU Jia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

Abstract:The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h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ransformed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but also the internal need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During the cours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it is needed necessary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lligence superiority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to serve for the leading the function which service guide of the society industries. And in the meanwhile time, talent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hould be combined organically with serving society. Furthermore, talent training should be preferential to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of national regional soci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celerating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corporation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ha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gard the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s the important school-running direction, the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for optimizing discipline and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the important breakthrough for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education of creation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the main direction of universities' social service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innovation-type nation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alent training

作者简介:刘健,男,福建福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可持续经营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FJCGZZ11-021)

收稿日期:2015-12-06

doi:10.14098/j.cn35-1288/z.2016.01.001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343(2016)01-0001-05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