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转型与构建——基于分散实习的利弊分析

2016-04-12 19:24戴红宇三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三明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育实习师范教育

戴红宇(三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转型与构建——基于分散实习的利弊分析

戴红宇
(三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要: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对现行的分散教育实习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应当是以“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为方向,与开放化和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相结合,紧扣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学科知识的深化和实践。以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采取开放的教育实习模式,甚至开放的办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省思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实践性”。

关键词:师范教育;教育实习;开放实习;分散实习

随着高等师范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改革与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尤其是地方普通师范院校将分散实习作为教育实习的主要模式。分散实习在教育实习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其作为集中实习的补充模式发展至今,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种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材至为关键。[1](P1-6)教育实习作为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普通高校推动人才培养向应用型、复合型转变的当下,教育实习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意义更为突出。

一、分散教育实习的优势

分散实习,又称自主实习,其最初是针对传统的集中实习模式在应对大学扩招、自主择业等社会形势变化不力的情况下提出的。因此,分散实习天然地具有集中实习不具备的一些优势。基于当前高等师范教育的具体特点,分散实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效地缓解了高校组织、管理、实施教育实习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有效地提升了师范生实习的主观能动性,并有效地与师范生就业对接。从这两方面来讲,高校实行分散自主的教育实习模式是高校和学生的双赢模式。

(一)分散教育实习有效缓解高校压力

师范生分散、自主进行教育实习提出、实施之始,正是基于高校扩招带来的地方本科院校师资紧缺和管理压力,投射在教育实习上则是高校难以抽调指导教师跟进实习活动,以及无法有效地组织、安排、管理师范生教育实习。同时,由于基础教育阶段改革、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互动不足[2](P104-109)等原因,集中进行教育实习的难度日益增加,且实习成效也由于指导的不同步和管理的不完善而大打折扣。在此情况下,分散自主实习则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认可与青睐。

采取分散进行教育实习的方式,将地方本科院校从教育实习的具体实施阶段剥离开来,使高校实习管理的难度,尤其是指导教师选派问题上的难度大大降低,从而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将有限的师资力量用于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同时,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不必“临时抱佛脚”似的与实习基地进行联系对接,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压力大大减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地方本科院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三明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该专业虽然建有四个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近三年来,该专业分散实习人数呈明显的递增态势,其中2015届师范生全部为分散自主实习模式。

(二)分散教育实习有效提升自主意识

分散教育实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实习的自主性,换言之,师范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在分散教育实习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分散实习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的地点、方式。以三明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部分学生基于就业的考虑并不在中小学教育实习,而是在培训机构内从事教学,甚至选择与自身专业无关的职位进行实习。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教师招考、就业双向选择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样的模式显然更符合社会的预期,尤其是符合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的需求。这对于师范教育竞争力略显不足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尤为显著,以三明学院美术学专业为例,近三年通过教师招考获得教师岗位而实现就业的比例在20%左右,不少学生是通过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与资源而实现就业;而集中进行实习教育的学生进入教师行业的比例相较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并没有显著提升。相反,在以往进行集中实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因错过了寻找就业岗位的最佳时间段而耽误了择业与就业。因此,学生在分散实习中能够有效地调动主观能动性,能自觉自主地衡量实习的价值与意义。从较为功利的角度来看,分散实习的学生在就业上的成效是优于集中实习的。

二、分散教育实习的弊端

随着师范生进行分散教育实习比例的日益增加,地方本科院校采取分散教育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实习管理、实习指导和实习评价等方面[3](P98-100)与传统的集中实习相比劣势明显。此外,就大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失去了系统进行教育实习的机会,其在校期间接受的师范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完整的。

(一)分散教育实习存在管理漏洞

分散教育实习固然缓解了地方本科院校在实习这一环节上的管理压力,但反过来说,高校在分散教育实习中存在管理失位的现象。因此,在教育实习上存在管理漏洞,甚或管理空白。

在教育实习组织安排上,分散实习在提供给学生以自主的同时,并没有向学生说明实习的意义、目的及要求,甚至是简单地将实习接收函作为实习安排的支撑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缺乏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认知,对实习本身存在不端正的态度,在实习开始之前并没有一定的计划。在分散教育实习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师范教育的实施主体之一,较少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进行指导;此外,还缺乏对实习过程的监控,实习管理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虚假实习的现象并不少见。最后,由于在分散教育实习中,不同实习单位的评价标准是不统一的。因此实习结果的评定和实习成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客观的,无法反应学生真实的实习水平。部分高校甚至以学生最后与用人单位签约与否作为实习成绩高低的评判标准,更是极大地损害了实习的作用和意义,给实习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分散教育实习降低师范教育完整度

师范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4](P26-27),“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培养合格师资的教育重要环节,是各级师范学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5](P632)。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是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的收官,更是在校期间师范教育的延伸及检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分散教育实习的初衷并非要改变教育实习的性质,但从实践上来看,分散教育实习发展至今其性质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师范生较少地从事教学实习,就难以对自己所接受的师范教育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高校有限的实习指导也无法解决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对理论与实践存在差异的困惑。因此,现行的分散实习不仅难以体现其作为师范教育的延续、总结、提高的价值,甚至与学校教育产生脱节,相当一部分的分散教育实习并不是为培养合格师资而进行的。部分有志于教师行业的学生提出,教育实习成效有限,较大地限制了教学技能的提升,使得求职阶段及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都因为教学技能的不足而劣势明显。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实习,无法帮助师范生在“专业知能、专业精神等方面走向成熟,以顺利过渡和跨越到正式岗位”[6](P31)。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改变了教育实习的本质,极大地降低了师范教育的完整度。

三、开放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随着教师招考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渐次推行,现行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实习模式改革更是首要的,“教育实习的改革实际上牵动着师范教育的整体改革”[7](P94-98)。换言之,师范教育应用性转型的整体改革有赖于实习模式的应用性转型。

(一)开放教育实习模式符合教育发展需求

分散教育实习固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忽略的问题,但其恰恰是在集中教育实习模式无法适应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条件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尽管集中教育实习确实具备了实习任务和内容明确、组织管理严格规范、教育实习时间集中、以及教育实习基地和场所较为固定等特点和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因为其基于集中管理的特点而导致的实习科目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习管理机械不能自主选择实习科目和形式等劣势。尤其是教师招考制度推行以来,参与集中教育实习与考录编内教师岗位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根据现有的一些就业情况分析[8](P35-38),集中教育实习相比于分散教育实习并没有在教师招考上体现出显著优势。相反,自主分散教育实习的师范生在非教师岗位的就业上因有一定的实习经验积累,而更有利于择业和就业。事实上,分散教育实习是在当前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师招考机制下,学生本人、家庭、用人单位基于就业的现实需求而选择的。集中教育实习显然不能够作为对分散教育实习进行改革或修正的选择。

时至今日,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都应属于传统的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模式的选择并不是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非此即彼的选择。分散实习是基于集中实习存在的无法适应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而提出的,那么基于二者、尤其是分散实习存在的优势与问题,也将倒逼出一种新的教育实习模式,使之能够适应当前师范教育转型需求和学生、社会的就业需求。抛开传统师范教育的存废问题不谈,随着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应当是以“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9]为方向,与开放化和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相结合,紧扣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学科知识的深化和实践。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就是要构建起开放的教育实习模式,以解决当前教育实习面临的一些困境。

开放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应是围绕着师范教育的应用性转型发展和学生、社会的就业需求,因此也应更具有职前训练的特点,即突出专业性、职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放教育实习模式可以具备分散实习在自主选择上的特点和集中实习在规范管理上的特点,兼顾学生就业选择的个性和师范教育完整度的共性。这样的教育实习模式,应当是涵盖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开放。开放教育实习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强调“师范性”特征,将教育实践融合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科知识教授有机结合;二是将教育实践与中小学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

(二)突出“师范性”的实习模式

应当明确的是,合格师范生的培养应包括学科素养、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而其中教学技能是区别师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教学技能的习得有赖于教育教学实践在整个师范教育活动中的比例与效度。在现行的一般本科师范生培养体系中,教育实习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环节甚至是唯一环节,师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师范性”特征并不明显。在对教育实习模式及其转变的探讨与反思中应该看到,要提高师范生培养的有效性与实践性,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实习,而应该对整个培养体系进行更具实践性的改造。

鉴于教育实习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地方本科院校应采取更为开放的教育实践模式,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教学实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实践活动与学科知识教育同步进行。换言之,专业教育过程同时也是教育实习过程,而不能希望单单通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使学生习得相当的教学实践技能。应当是以提高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为核心,以加强师范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为抓手,将教学实践技能与学科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并进行有效整合。同时,根据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合理调配教学实践与学科知识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在师范教育过程中的比重,从而改变当前师范生培养中学科知识过于深入、教学实践技能亟待提升的局面,在校园内的教育实习、实践活动上实现开放性,既可以强化“师范性”特征,也可以更有效地保证和提升教师教育的完整性。

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正视并重视师范教育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使师范教育能够搭上转型发展的列车。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上,可以引入类似理工学科的“一课双师”制度,将中小学的相关教师引进大学课堂,充分挖掘每门课程在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上的不同价值和意义,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7+1”师范教育模式,构建起学科知识教学和教学技能实践共存共进的“1+1”教育模式。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引入教学实践的相关知识,并且在教育实习实践过程中深化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使师范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地区别开来。要改善当前教育实习学时有限、成效有限的现状,需要冲破在固定时间进行教育实习活动的藩篱。将实践性与应用性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构建专业内涵显著的新型教师专业技术教育,能够使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色彩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师范生也才能够在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两个方面都得到齐头并进的发展。

(三)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习模式

除了贯穿教学活动过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外,要建立起更为高效的教育实习模式,还需要高校在师范教育上采取更开放的办学态度,要使师范教育教学与中小学教育需求相适应、相契合,能够及时地根据中小学教育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甚至于能够引领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在校外的教育教学实践上实现开放性,使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锻炼与成长。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应改变观念,尤其要正视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而不应有过重的层级观念。事实上,高校在处理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时应当如同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从观念上树立师范教育的“产学研”融合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高校师范教育更加符合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需求,尤其是适应中小学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在以实践性、应用性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转变潮流中,应使高等师范教育更加“接地气”,能够贴近中小学教育、适应中小学教育、提升中小学教育、引领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高等师范教育,才是合格的师范教育。

其次,在师范教育上,不仅要将中小学的名师“引进来”,同时也要积极作为,促进高校的教师、学生“走出去”。既要在学校课堂上增强实践教学的内容,也要更多地创造现实情境中的教学实践机会,采取更为开放的办学态度和教育模式。在共建教学实践基地上,更应追求质量,尤其是与能够接纳高校师生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校进行优势互补与互通有无,将过去“广泛撒网”的共建模式改变为“重点培养”的共建模式。从而通过增加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推

参考文献:动其考察、深化学科知识,锻炼、提升教学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形成师范生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使师范教育更具有“师范性”,同时也利于学生更好地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就业。

随着更为开放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和更为严格的教师招考制度的推行,从当前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办不办师范教育取代了怎么办师范教育的探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0],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教师需求会出现新的增长,应当坚持发展的眼光看待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的社会适应程度。因此,高校在师范教育上的主动改革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以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采取开放的教育实习模式,甚至开放的办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省思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实践性”,可以更好地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的师范教育。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亚飞,何慧星.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建设[J].煤炭高等教育,2014(1).

[3]林浩亮,杨少卿.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分散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6]陈宏岗.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理念影响的实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7]王永红,汪朝阳.高师教育实习改革思路探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5).

[8]张宇,刘海曙,王晶莹.北京市物理师范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基于S师范大学2012-2014年就业数据的量化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11).

[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11-01].http://www.moe.e鄄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10]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EB/OL].(2015-10-30)[2015-11-01].http://ex.cssn.cn/fx/fx_ttxw/201510/t20151030_2551457.shtml.

(责任编辑:林泓)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Education Model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 and Cons for the Scattered Practice

DAI Hongyu
(College of Art Design, Sanming University, Sanming 365004, China)

Abstract:The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scattered model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re put forwa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current education practice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rection of "strengthening practi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cultivation and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opening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and academic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ak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practice mode as the starting point, it's better to take the practice model of open education, even open school-running model, which can better reflect "normality" and "practice" in the normal education.

Key words:normal educ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open practice; scattered practice

作者简介:戴红宇,男,福建莆田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德育、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1412)

收稿日期:2015-11-06

doi:10.14098/j.cn35-1288/z.2016.01.002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343(2016)01-0006-05

猜你喜欢
教育实习师范教育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数学师范生认知结构对教育实习所产生的影响
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实习改革的建议
教育实习与教师专业发展
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