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春秋类目录的变化

2016-04-12 15:59徐颖颖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经籍隋书艺文志

徐颖颖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看春秋类目录的变化

徐颖颖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是研究中国目录学演变的经典著作,它们证明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最高要求。春秋类在目录学发展中,经历了从六艺略到经部,及部分入史部的演变,这一演变不仅体现了经学在中国学术思想上的地位,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活跃状况。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春秋;目录学

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刘向的《别录》,到刘歆《七略》,再到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目录学的兴起到后世的发展,无不反映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活跃状况。史志目录从《汉书·艺文志》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到《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目录,再到《四库全书总目》四部分类法的成熟。其中春秋类中部分书目由经部划入史部,这一变化呈现出以经学为基础的史学对经学的革命,并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学术发展概况。

一、春秋类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分类

(一)春秋类在《汉书·艺文志》中的分类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此书是在刘向校书著《别录》,刘歆继承父业又著《七略》的基础上完成的,班固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藉”。该志在总序之后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部分,六略各有大序,各小类又有小序。共收书38种,596家,13 269卷[1]231。对先秦、秦汉学术思想的源流和演变,都做了简明的叙述。其中春秋类,属于该志的六艺略,总共23家,948篇。在春秋类中大多只记载了篇数,只有部分书目记载了作者。

(二)春秋类在《隋书·经籍志》中的分类

唐代初年官修《隋书·经籍志》是现存较早的按四部分类的目录,规模较大,学术价值也比较高。其分类包括,经:易、书、礼、乐、春秋等;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等;子:儒、道、法、名等;集:楚辞、别集、总集。共4部40类。另外还有佛经、道经共15类[2]。春秋类在该志中收入经部,主要是春秋三传和国语的书目,也存在佚失的书目,如在该书的记载中“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经部共97部,983卷,另外还有部分书目收入史部。

(三)春秋类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分类

《四库全书总目》是在清代乾隆年间,由纪昀、戴震等人修书而成。该书在分类上,无论在经史子集四部的总叙上,还是在各类的小序上,都显示出了一种总结前代、开启后来的特征。在分类上,该目共四部44类。春秋类中的春秋三传在《隋书·经籍志》经部的基础上,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仍然被收入到经部,共114部,1 801卷,附录1部,17卷,皆文渊阁著录[3]。《四库全书总目》在体例上还创存目例,即收入《四库全书》应刊、应抄各书之提要,有不能收入《四库全书》而只能存其目之书之提要,这些提要附于各类之末。另春秋存目共118部,1 521卷(内十一部无卷数)。该书对以往的史志目录有继承、有调整。例如合诏令(史)、奏议(集)为诏令奏议,六艺略《春秋》类收《奏事》,而在《隋书·经籍志》中收入史部刑法类,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收入史部“诏令奏议”类。

二、《汉书·艺文志》春秋类中经部到史部的演变

(一)由《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

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春秋类包括了《春秋古经》《左氏传》30卷、《公羊传》11卷、《榖梁传》11篇、《公羊外传》50篇、《榖梁外传》20篇、《公羊章句》38篇、《榖梁章句》33篇、《议奏》39篇、《新国语》54篇、《世本》15篇等。其中的许多书目在《隋志》(《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中被收入到史部,例如:六艺略《春秋》类收《太史公》,在《隋志》入史部正史类;六艺略《春秋》类收《战国策》《楚汉春秋》,在《隋志》入史部杂史类;六艺略《春秋》类收《世本》,在《隋志》入史部谱系类;六艺略《春秋》类收《奏事》,在《隋志》入史部刑法类等[4]173。

《汉书·艺文志》中本无史部,却将《史记》《战国策》《楚汉春秋》《国语》等史书收入六艺略中,这说明在先秦、秦汉时期《春秋》一直被当作史书,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了“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事为春秋”使得《春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事史。诚如《楚汉春秋》《战国策》《太史公百》30篇、《太古以来的年纪二篇》《汉记著》百九十卷都有“记”得成分,而从内容上来看也都是对当时社会或更为久远的社会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皆具“记史”的成分。且在先秦时期,孔子创立了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把褒贬作为记史的主要手段。明王世贞、清章学诚也都曾提到过“六经皆史”。 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所谓“经”,只是先秦各家各派以及官府的重要著述与典籍而已[5]3。它是解释、阐明、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经学成为传统政治的指导思想。经学自西汉产生之日起,经历了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宋学的演变以及清代的发展。在这些发展过程中,经学的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并越来越具有普世性和学术研究价值。在清代又重新出现了以戴震为代表的古文经学的研究考证热潮。由此可见经学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贯穿古今、渊源流长的学术思想,究其发展的原因来看,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经学在清末之前对于维护政治统治的思想保障,这也是经学由经到史的演变体现。

经学其理论和思想主张,直接切入政治,对封建时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尤深。经学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一直充当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其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所以说史部是在经部的基础上产生的,可见史部能在《隋书·经籍志》中独立成专门一类,也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

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表现在: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以及儒学地位的变化,儒学在从魏晋到隋的三百余年里与其他思想文化的渗透越来越明显,并且具有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从这一学术思潮中可以明显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分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改革、继承和发展的愿望以及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状况;另一方面史学是在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的增多,史学规模的扩大才得以独立出来。在正史“二十四史”中就有《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因此,史部能够独立为一部,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学术思想活跃的基础上,史学不断发展壮大,学术内容更加专业化,史部得以独立出来。

(二)《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比较

在《隋书·经籍志》使用四部分类法之前,也存在过四部分的分类法。陈国庆先生的《汉书艺文志丛编》记载“《汉志》不立史部,以史家之言,皆得春秋之一体,故四书从而附入也。姚明煇《汉志注解》班志亦七略分部,无史部,故史记入春秋类也。其后魏秘术监荀朂因郑默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甲部纪六艺小学;乙部有诸子,兵书兵家,数术;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汲冢书。目录之分四部始此。”《隋书·经籍志》也是在此基础上确定经史子集四分法。而《隋书·经籍志》正是对《汉书·艺文志》春秋类书目的再归类。从某种意义上讲,史学对经学的革命是值得的,奠定了此后正统目录史部分类的基础。直到清代,历代目录史部的分类都以《隋书·经籍志》为模式,其变化也只是局部类目的增减离合,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四部分类体系到《四库全书总目》逐步趋于成熟,可看作是“四分法”的代表。

在《隋书·经籍志》中史部包括: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共13类。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史部分类更为细致,主要包括: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抄、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共15类。其中出现明显变化的有:《国语》21篇入《汉书·艺文志》春秋类,《四库全书总目》中名《国语二十一卷》入史部杂史类。《四库全书总目》中记载“《国语》二十一篇,《汉志》虽载《春秋》后,然无《春秋》外传之名也……《史通·六家》,《国语》居一,实古左史之道。今改隶之杂史类焉。”另外,《著汉记》百九十卷入《汉书·艺文志》春秋类,《隋书·经籍志》中名《汉纪三十卷》,入史部古史类,《四库全书总目》中入史部编年类。六艺略《春秋》类收《奏事》,在《隋志》入史部刑法类。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入史部诏令奏议类,小序中提到“《文献通考》始以‘奏议’自为一门,亦居集末。考《汉志》载奏事十八篇,列《战国策》《史记》之间,附《春秋》末。则论事之文,当归《史部》,其证昭然。今亦并改隶,俾易与纪传互考焉。”还有一例消失的类别,即谱系类,在《隋书·经籍志》中入史部谱系类,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消失。《四库全书总目》中史部总序记载“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

这些变化是对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流变的反映,同样儒家的地位不可逾越,晚唐唐文宗开成年间,由九经演变为十二经,增加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国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了《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唐朝的九经,最终构成了今天的“十三经”。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

十三经在统治阶层中的受到如此重视,清朝的考据学家们势必将认真考订《十三经》的内容,对于某些在内容上构不成经文的篇章进行重新归类,如《国语》在考证后归为史部杂史类,也对原属于史部类的书目在类目上进行重新归类或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这些都归于春秋考据学的繁盛。

纵观《隋书·经籍志》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的变化,是史学从产生到发展不断进步的标志,也是史学在体例上的更新,也说明古代学术领域在不断地开拓。随着司马迁著《史记》私家修史的热潮不断在兴起,另外司马迁“成一家之言”也激发了史学家修史的热情,专职史官的设立,魏晋到唐代谱牒学的盛行,以及清代考据学盛行……这些都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三、结语

从《汉书·艺文志》到《隋书·经籍志》再到《四库全书总目》,三部史志目录中目录的变化和六艺略中的经部到史部的演化,以及史部的独立史学兴盛,可以看出目录在其内容、体例、分类、结构上的完善和发展。目录学始于刘向整理校订书目“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余嘉锡先生也说:“盖吾国从来之目录学,其意义旨在‘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所由与藏书之簿籍、自名赏鉴、图书馆之偏目仅便检查异也!”[6]20可见目录学不仅使历代的典籍资料得以记录和保存,而且为后人研究以目录为载体洞察中国学术思想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方便。另外从这三部史志目录上还可以看出经学的地位,不管从六艺略还是到经部一直都是位于各类之首。之所以会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可见经学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影响之大。经学不仅在古代中国传统政治中居于指导地位,而且对传统的文化教育也是起了决定作用。以至于影响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大到我们现在的民族精神、和谐社会、当代的价值观念,小到我们的家庭传统、个人观念,都是在有形无形当中继承和发展着经学的传统。总之,中国古代学术发展浩如烟海,能够从目录学的角度来探析学术的发展概况“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是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 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魏 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纪 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吴雁南.中国经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6]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1963.

[责任编辑 袁培尧]

2016-06-20

徐颖颖(1990- ),女,河南商丘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现代中国史专业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研究。

G257

A

1671-8127(2016)06-0138-03

猜你喜欢
经籍隋书艺文志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对《国史经籍志》的利用与考订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中国瑶族文化经籍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裴矩《西域图记》研究拾零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著录标准商榷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南明史·艺文志》经部标点错误六则
关于梅山地区民间宗教习俗中经籍的个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