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贵族化意识及其文学书写

2016-04-12 23:14张智欢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楚国贵族屈原

张智欢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文学研究

屈原贵族化意识及其文学书写

张智欢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其贵族身份与宗国立场导致他具有贵族化意识。对高贵出身的认同与精英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贵族修为形成了他的贵族化意识,这使屈原的理想在经历现实打击后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屈原的作品在内容上表现为追求崇高理想、诉说怀才不遇、渴望谒君求女等方面,在艺术上开创香草美人意象、描写虚幻神游场面、体现主体情绪等崭新形式,这些都是其贵族化意识的文学书写特征。

屈原; 贵族; 贵族化意识

“贵族化”即作为贵族的人因其贵族身份及生活环境而得以最大程度地脱离动物性,经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生活精致化、思想高尚化、言行雅致化等的一种社会行为表现。有学者指出,“‘贵族化审美意识’是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超越的精神,一种艺术的追求,一种文学的发展趋势,一种社会的表现时尚。”[1]屈原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其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的贵族化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贵族身份与宗国立场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P.2481)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3](P.1)洪兴祖补注云:“《元和姓纂》云: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荡、屈健、屈平,并其后。又云:景,芈姓。楚有景差。汉徙大族昭、屈、景三姓于关中。”[3](P.1)由此可确定,屈原是楚国芈姓后代,是三大公族之一的“屈”姓贵族。屈原的贵族身份有史可证,其作品及人生经历都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宗国立场。

郭杰先生提出了“屈原的宗国意识”这一观点:“宗国意识,乃是同姓贵族对其宗国所怀有的根深蒂固、异乎寻常的依存感,和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责任心。”[4](P.75)郭先生认为:“屈原所以迥别于当时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宁死而不肯去楚,其主要原因,我认为,乃是出于一种比故国意识有着更直接社会物质生活根基的思想感情,即‘宗国意识’。”[4](P.75)屈原因其贵族身份成为楚国的官员,其政治生命源于贵族血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为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2](P.-2481)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入则与王图谋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3](P.1-2)刘向《新序·节士》:“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5](P.936)可见屈原不是一个布衣出身的官员,他是靠同姓贵族的身份投身于政治的,并且得到楚王的重用。高贵的血统与重要的政治面貌使屈原有着浓厚的宗国意识,使他至死不肯去楚。而在文学创作上,屈原塑造情感忠贞、品质高贵的人物形象与营造充满楚地风情的审美世界来表达对楚国与楚君依依不舍的深情,流露出浓重的贵族化意识。屈原的贵族化意识是其宗国意识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正是因为屈原对其宗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楚王有着忠诚的眷恋,又加上对自己高贵出身的肯定,对自己所接受的贵族教育的认同,屈原在创作上流露出一种贵族化意识。

二、贵族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屈原的贵族化意识源于他对自身高贵文化基因的自我认同。首先,屈原对自己的高贵出身十分在意,“这种高贵的出身使他具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性与高贵感”。[6]屈原在《离骚》开篇就写道: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3](P.3-4)

《离骚》长篇抒情、规模宏大。屈原选择以自叙身世为开篇,就说明他很重视自己高贵的出身,并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品格、理想、才能都源于这种高贵的身份。屈原对贵族身份的高度看重,使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价值取向赋予过高的期许。

其次,屈原作为贵族子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培养出独立不移的人格操守、忠贞不二的价值立场、高贵优雅的仪态修养和通晓古今的文化学识。正是贵族生活经历形成了屈原坚守宗国的立场,即使遭遇政治打击,也不会去国他走。如《离骚》:“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3](P.47)屈原无法去楚的深情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又如《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3](P.136)屈原从小就认定自己是楚国的臣民,这种强烈的归属感经后天教育而更为浓厚。又如《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3](P.153)屈原自比于“后皇嘉树”,这是对高贵出身的自我肯定。“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表明他坚定不移的操守和独立不迁的人格。这种贵族精神是屈原在长期的贵族生活中形成的。战国时期人才去留相对自由,即使像屈原这样的贵族,也可以离开故国,另投明主。当时如苏秦、张仪之辈,放弃道德立场而玩弄权术。①但屈原有着恒定的价值观,贵族气质使他用高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女媭、灵氛、渔父等形象代表着屈原的另一个声音,呼唤他放下原则,顺应世俗,但屈原的贵族化意识使他守住立场。在先天贵族血统与后天贵族化培养的双重影响下,屈原形成了贵族化意识,这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安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2](P.2482)然而刘安只把屈原香草美人的写法和宁死不去宗国的行为归结为品行高尚,而没看到真正的根源是屈原具有贵族化的精神气质。

屈原的贵族化意识导致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屈原作为有政治地位的贵族,崇高的理想被现实摧毁,导致其思想的深刻悲剧性。周宪《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中说:“我们似乎有理由推论,像屈原这样‘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俊杰志士,比一般人更尖锐地面临着仕与隐这类进退两难的矛盾。”[7]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了屈原内心的剧烈冲突,守与弃、去与留、仕与隐、生与死等矛盾不可调和。而这些矛盾、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屈原自视甚高,贵族身份让他对自己有过高的期许。面临人生遭遇时,其贵族化意识让他无法安于现状,不断与悲剧命运抗争。遭遇政治打压的屈原可以离开楚国或选择归隐以调和理想与现实的不平衡,但屈原作为楚国宗臣一则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二则对楚文化有着无限热爱,这让他无法走出楚国。②林云铭在《楚辞灯·凡例》中说:“读《楚辞》,要先晓得屈子位置。以宗国而为世卿,义无可去,缘被放之后,不能行其志,念念都是忧国忧民”。[8](P.4)屈原有着崇高的理想抱负,心怀家国民生,是因为他处在宗国贵族的位置上,有着贵族化情怀。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催生出的贵族化意识,使得其作品有着强烈的悲剧性情感力量。

三、贵族化意识的文学书写

屈原的文学创作流露出强烈的贵族化意识,“这种贵族的自觉意识,既影响着屈原的人格成长和政治走向,也影响着他文学创作的气质和风格。”[9]《文心雕龙·辨骚》中对《离骚》的评价有“同于风雅者”与“异乎经典者”两点[13](P.46-47),指出屈原作品既有合乎儒家思想文化的内质又有楚地独特的艺术灵感,这构成屈原贵族化文学书写的两个层面。

(一)理想与道路的贵族化选择

屈原作为楚国皇室宗臣,不是一个纵情声色、庸碌无为的堕落贵族,而是一位有着崇高政治理想、自觉承担起辅佐君王、振兴国家宏伟大业的爱国贵族。他高呼“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3](P.6-7)在文学中展现了异乎平民的胸襟和气魄。贵族化意识让屈原本能地选择了积极参与政治、完成贵族应当承担起的责任。怀才不遇的愤怨与谒君求女的渴望便是他贵族化创作的两大核心主题。

怀才不遇是屈原贵族化意识的一种文学表达。屈原具有强烈的贵族化意识,他渴望继承前圣的政绩,遵循先贤的遗则,实现美政,完成他的贵族使命。不平则鸣的创作动机是其贵族化意识在现实中找不到合理诉求而引发的,他借女嬃之口说:“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3](P.19)又说道:“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3](P.24)贵族化意识赋予了他崇高的理想,而理想的不得实现使他心理失衡。屈原以史为例,正是为求得心理平衡。但贵族化意识始终主导着他的心理走向,使他无法走出痛苦,无法放弃对未竟事业的追求。

谒君求女是屈原的又一种贵族化书写模式。屈原是楚国的宗臣,谒君所要表明的是他的贵族化意识,即为了内心的法则可以不惜牺牲生命,即使身遭祸害也要捍卫高尚的道德、坚持崇高的理想。求女不成的原因在于屈原不肯放下内心的原则。求宓妃的时候,屈原认为她“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3](P.32)可见屈原仍把道德放在首位,不因美貌而改变他对品德的要求,这是屈原内心强烈的贵族化意识的体现。求有娀之佚女时,屈原又顾及行媒的世间法则而不敢自行前去,说明作为贵族的屈原处处讲求礼义规范,信守伦理道德,这是贵族化意识对其伦理观念的影响。求有虞之二姚时,明知“理弱而媒拙”[3](P.34)却不改变原则,还是因为其贵族化意识:他是楚国的贵族,对楚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灵氛劝屈原“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3](P.35)时,屈原看似动摇,其贵族化的宗国意识却有增无减。

(二)情感与艺术的贵族化特点

贵族化意识在情感与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是审美追求的独特性。“由于古代文人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从而能够在贵族化审美意识的引导下,自觉探索文学创作的规律,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寻求新的艺术形式,运用各种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法,提高艺术创作质量,推动着中国文学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10]贵族化意识推动文学审美摆脱粗鄙,为文学创造出新颖动人的艺术样式。詹安泰先生说:“屈原是贵族出身,是有他的生活方式和与他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美学观点的”,[11]屈原在艺术上的创新风格,与其贵族化意识密切相关。

其一,香草意象。贵族化意识使他以香草美人的兴象来建构美好的文学形态和高洁的文人性格。屈原对自己高贵的出身十分看重,经常写自己佩戴很多芳香高洁的植物来装饰容貌和服装。“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3](P.17)“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3](P.17)佩戴香草能散发屈原高贵的精神气质,更容易引发他贵族气派所带来的优越感。香草意象在屈原身上既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又是高尚人格的说明,是屈原经过贵族化意识筛选出来的艺术形式。

其二,神游描写。浪漫抒情模式与贵族化意识关系密切。楚国兴盛巫风和祭祀,多言神鬼传说,借神游以抒情就是贵族化意识进行的艺术选择。在上天入地的浪漫想象中,屈原的贵族化意识还表现为以神话意象为仆。如“吾令羲和弭节兮……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吾令凤鸟飞腾兮……帅云霓而来御。”[3](P.27-29)屈原在贵族环境中成长,形成气质和精神上的优越感,以尊者的姿态独立。在文学创作上以帝王之威命令众神,即与他的贵族化意识有关。

其三,主体情绪的倾注。贵族化意识使屈原有强烈的自我关注倾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3](P.25)这四句话中用“余”、“朕”等第一人称就有三次之多,可见屈原自我的悲愤之情强烈而急于诉说。屈原怀有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当贵族化意识化为强大的自我意识时,文学创作就成为发愤抒情之作。“第一,屈赋中一再重复着‘我’、‘余’、‘朕’、‘予’等词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屈原自我意识突出。有着强烈的自我关注倾向。第一人称带有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作为一种本色化的语言,尤其能够唤起人的本色体验,正所谓‘言为心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身份自觉时代到来以后屈原强烈的主体意识,又表现了作为楚国贵族知识分子一员的屈原自觉担当文化使命的‘舍我其谁’气概。”[12](P.39)自我关注的意识是贵族化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是贵族知识分子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象征性认同。它认可了贵族知识分子作为文化掌有者和国家建设者的合法地位,也肯定了这个群体有着值得社会尊重的价值。

屈原作品的悲剧美来自反差,即自我认同与残酷现实之间所形成的心理落差。高贵的血统和生活环境使屈原形成了贵族化意识,使其作品在表现理想、抒发情怀时带有贵族化的审美观念、立场心态、价值取向和政治理念等。屈原作品中的贵族化意识对发愤著书、以物比德、深沉咏唱等文学传统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详见郭杰:《古代思想与诗的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②李金善:《屈原与先秦士文化精神》,《文学评论》2000年青年学者专号。

[1]李国春. 贵族化审美意识是文学的超越意识[J]. 武汉大学学报,2007,(2):206—211.

[2]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洪兴祖.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郭杰. 屈原新论[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5]刘向. 新序校释[M]. 石光瑛, 校释. 中华书局,2001.

[6]方新蓉. 屈原的贵族精神[J]. 长春大学学报,2010,(1):58—60.

[7]周宪. 屈原与中国文人的悲剧性[J]. 文学遗产,1996,(5):32—41.

[8]林云铭. 楚辞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陈湘锋. 屈原作品的贵族气质和民间气息[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3):64—66.

[10]李国春. 论贵族化审美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2.

[11]詹安泰. 论屈原的阶级出身、政治地位及其在文学上的作用[J]. 中山大学学报,1955,(2):90—119.

[12]彭红卫. 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刘勰著. 文心雕龙[M]. 范文澜, 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4]曹虹. 中国辞赋源流综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Qu Yuan’s Aristocratic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ry Writing

ZHANG Zhi-hu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China)

Qu Yuan is a surname aristocracy of Chu,which nobility and country’s position result in his aristocratic consciousness.This consciousness was formed by the identity of his noble birth and the noble temperament from the elite education,which generated a huge psychological contrast after his ideal was hit by the reality.The literary writing features of aristocratic consciousness in Qu Yuan ’s masterpieces includ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noble ideals,underappreciated,seeking Monarch and Goddess on the content; and creating beauty herb imagery,depicting scenes of sky,and reflecting the emotional body on the art form, etc.

Qu Yuan; noble; aristocratic consciousness

2015-06-24

张智欢(1989— ),女,广东仁化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7.223

A

2095-7408(2016)01-0025-04

猜你喜欢
楚国贵族屈原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梦见屈原
收藏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端午思屈原
小燕子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贵族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北宋对党项贵族的赗赙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