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问题研究

2016-04-13 01:57冯颂妹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贸易结构经贸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

冯颂妹

(山西财经大学 国际贸易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角下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问题研究

冯颂妹

(山西财经大学 国际贸易学院, 山西 太原030006)

摘要:文章从贸易和投资层面指出中国与中亚双边经贸合作规模虽然有增长态势,但仍存在合作存量较低,合作水平较初级,合作主体较受限,合作观念较传统,合作领域较狭窄等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深化双边经贸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重要平台。双边应借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提高合作水平,增加合作主体,转变合作观念,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方式;最后分析了在深化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应该通过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推动环中亚经济发展和打通中欧陆路贸易三个阶段逐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经贸合作;中国—中亚双边贸易;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结构

经贸合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内容,中亚地区作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合作伙伴,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拥有广阔的市场,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具有进行经贸合作的天然需求和开发潜力[1]。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深化中国—中亚经贸合作将是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不仅可以消除相关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双边经贸关系更加健康发展,而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贸易投资的繁荣发展也能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有利于丝绸之路向西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实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

一、中国—中亚双边经贸发展现状

中国与中亚五国自1992年陆续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不断加强,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为进一步深化双边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规模

1.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且市场集中度高。据统计,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之初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2013年已达502亿美元,增幅达100倍之多,2014年略有下降,也高达450亿美元[2]。从图1可知,自21世纪以来,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双边贸易额略有波动以外,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尤其自2010年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双边贸易增速明显。另外,中国对中亚五国贸易的国别集中度比较高。其中,中哈双边贸易规模最大,2014年中哈双边贸易占中国与中亚贸易总额的49.9%,其次是中土占比23.3%,中吉占比11.8%,中乌占比9.5%,中塔占比5.6%。尽管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双边贸易比重都较低,但是都保持了较快的增幅,分别从2001年的58.39百万美元和10.76百万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275.8百万美元和2516.7百万美元,增幅分别高达73倍和234倍[3]。

图1 2001—201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  数据来源:2001—2012年来源于亚洲开发银行数据库,2013—2014年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

2.中国对中亚五国贸易差额十年间一起一落,以逆差小幅增加收尾。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差额自2001—2013年可分为三个阶段:2001—2004年为小幅波动的平稳阶段,2004—2008年为快速增长的上浮阶段,2008—2013年为直线下降的跌落阶段(见图2)。在第一阶段,由于双边贸易额比较小,所以双边贸易差额变化幅度不明显,其中,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差额在这一阶段一直为贸易逆差;在第二阶段,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差额都为顺差,且增速较快,其中对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顺差增速最快,主要源于2008年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同比增加了151%,尤其是纺织品及服装服饰的出口占当年总出口额的69%;在第三阶段,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贸易顺差迅速减少,并且自2010年起,由于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了大量的石油及其制品,从土库曼斯坦进口了大量的天然气,中哈和中土的贸易差额由顺差快速转为逆差,且逆差在2011年迅速上升,2012年和2013年中哈的逆差额有回落趋势,但中土逆差仍在创新高,2012年和2013年分别达到6974百万美元和7751百万美元。

图2 2001—2013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的贸易差额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数据库整理计算(图5、图6同)。

3.中亚五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中国对中亚的外贸依存度。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外贸依存度(即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占中国GDP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见图3),但比重较低。该比重从2004年的0.3%上升到2012年的0.55%,2008年比重最高也只是0.68%。反过来,中亚五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却比较高(见图4),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最高,2008年高达181%;其次是塔吉克斯坦,2008年高达29%,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都比较平稳,但哈萨克斯坦也在10%以上。自2010年起,由于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的天然气,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图3 2004—2013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外贸依存度数据来源: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整理(图4同)。

图4 2004—2013年中亚五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

4.中国对中亚出口商品结构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从中国对中亚的出口商品结构来看,近年来中国对中亚的出口商品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包括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和第8类杂项制品(见图5)。2013年中国对中亚出口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41.40亿美元,杂项制品33.43亿美元,机械和运输设备24.95亿美元,三类商品出口占比分别为39%、31%和23%。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的商品依次是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第0类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占比分别为5%和2%。从动态变化来看,自2004—2013年,第8类杂项制品的出口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从2004年的57%下降至2013年的31%,而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分别从2004年的15%和18%上升到2013年的39%和23%。可见中国对中亚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不断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

图5 2004—2013年中国对中亚出口商品结构

5.中国自中亚进口商品结构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矿物燃料等商品进口比重上升明显。从中国自中亚的进口商品结构来看,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第2类非食用原料、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第5类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第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见图6)。其中,第2类商品的进口主要以铁矿砂及其废料、纺织纤维及其废料、肥料和矿物质为主,2013年这三种商品占该类商品的进口比重分别为60.9%、25.5%和9.8%;第5类商品的进口主要以52种无机化学品为主,2013年该种商品占该类商品的进口比重为98.6%;第6类商品的进口主要以68种非铁金属、67种铁、钢和65种纺织品为主,2013年这三种商品占该类商品的进口比重分别为66.1%、25.8%和6.2%。从动态变化来看,自2004年至2013年,第2类和第6类的进口比重在持续下降,分别从2004年的32%和48%下降至2013年的8%和10%,而第3类和第5类的进口比重却在不断上升,第3类进口增速最快,从2004年的15%增加至2013年的73%,第3类商品进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石油和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的规模在不断上升。如果排除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起中国从中亚进口的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占比一直在70%以上,2013年上升到81%,可见中国从中亚进口的商品结构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

图6 2004—2013年中国自中亚进口商品结构

(二)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状况

1.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较低,流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投资集中度较高。2004—2013年,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存量从0.7亿美元增长到88.9亿美元(见图7),增长了127倍,占世界投资存量的比率从0.2%增长到2.0%。同期,流量从0.1亿美元增长到11.0亿美元,尤其在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对中亚的直接投资流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2亿美元。2012年,直接投资流量达到最大值33.8亿美元,同比增长6.4倍。中国对中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2013年,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分别为8.1亿美元和69.6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对中亚地区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73.9%和78.2%。

图7 2004—2013年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

2.中国对中亚五国的投资主体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从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主体看,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由于基础设施、能源建设项目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以及部分国家对民营企业进入有诸多限制,所以目前中国对中亚的投资主体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主要有中石化、中石油、中信集团、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

3.中国对中亚五国投资以资源获取型投资为主,制造业比重偏低。中亚五国国内市场规模普遍较小,制造业配套能力较弱,且法律环境较差,但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因此流入中亚五国的外资多属于“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截至2013年,我国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存量中2/3以上流向采矿业,其他主要流向建筑、金融、房地产、商务等行业,流入制造业的规模很小[4]。中国企业在中亚五国资源获取型投资的具体投资分布是:石油和铀矿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天然气资源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电力资源投资主要集中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二、深化中国-中亚经贸合作的方式

(一)积极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推动区域经贸纵深发展

中亚五国除土库曼斯坦以外其余四国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而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均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上合组织成立14年来,各成员国之间相互信任,秉承宗旨,强调成员国共建睦邻友好合作伙伴,加强在各领域的有效合作,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2015年7月在俄罗斯乌发举行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峰会凸显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主题。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从双边合作扩展至区域合作,通过上合组织这个平台,积极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安排,提高经贸合作效率和灵活性,推进双边经贸往来纵深发展[5]。

(二)拓宽双边商品贸易领域,优化商品贸易结构

中亚国家大多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结构,制造业竞争力较弱。由双边商品贸易结构可知,中亚对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能源类产品、初级产品,而中国对中亚出口产品主要以制成品为主,但多数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因此,双边贸易互补性较强,未来中国应该加强在轻纺、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信息产业领域与中亚的贸易合作,争取在中亚地区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市场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的高端产品,从而拓宽中国—中亚的贸易领域,优化双边贸易结构。

(三)贸易领域从商品贸易拓展到服务贸易等多层次合作领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包括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在内的“五通”建设。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同等重要,不能分割,需要同步推进。在我国与中亚国家合作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加强国内外媒体交流与合作,通过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文化传播等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6]。通过打造旅游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培育机制、学术智库交流机制等为中国与中亚的长远发展提供社会与民用基础。同时深化金融领域合作,通过互设金融机构、搭建金融合作平台,开展人民币货币结算等,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降低交易成本,以适应双边经贸发展的需要。

(四)投资领域从能源、基础设施等投资拓宽到能带动中亚产业升级的项目投资

目前,我国对中亚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领域。这种投资对双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推动力有限且不可持续,投资时应该从长远考虑,既兼顾中亚国家国内价值链的延伸,又提升我国产业国际价值链的嵌入。因此,在对中亚地区进行投资时应该转变投资观念,拓宽投资领域,既要关注基础设施投资,又要增加高附加值下游产业的投资。比如加大对加工制造业、纺织服装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可再生能源等新经济领域的投资。这些产业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经过整合后又能适应中亚地区现代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既能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其工业化进程,又能拓展我国产业的国际发展空间,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植多元化市场主体

目前,中国对中亚的投资合作主体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市场微观主体培育,坚持以政府政策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合作为主体,注重发挥非政府组织引领商会活动与智库学术研究的作用;积极培植多元化市场主体,促进专业化分工水平;鼓励和扶持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为深化双边经贸合作注入活力。

三、深化中国—中亚经贸发展,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思路

(一)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2015年1月1日,欧亚经济联盟正式启动运行。中国是联盟各成员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不仅政治上高度互信,而且经济上也是密切合作。2014年中国与联盟贸易额达1196亿美元,是联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联盟投资总额超过630亿美元*2014年中国与联盟的贸易额和投资额均来自于商务部外贸发展局。。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有助于形成地区统一大通道、大市场,实现区域内国家共同发展与繁荣,符合联盟及各成员国和中国的长远利益。

上海合作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各成员国间互相信任,秉承宗旨,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取得积极进展。14年来成员国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区域内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区域经济合作开始逐步转入区域贸易便利化规则的制度阶段,并逐步接受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目标。上合组织正沿着贸易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和建立自贸区的“三步走”目标坚实迈进。上合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在地域范围、成员组成、合作方向上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过程中,上合组织必将发挥纽带和平台作用,为区域经济合作及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乘数效应。

(二)推动中国与南亚、中东地区等环中亚经济带的发展

该区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地带。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该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当前中国与该地区的贸易比重较小,因此,存在着很大的贸易空间,潜力巨大。同时,该区域也是通向欧洲市场的重要通道。

第一,加强中国与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限制了中国与南亚的经济合作空间,双边之间的合作依旧处于较低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使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成必然,但考虑到与该地区大国(印度)的自贸区安排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中巴经济走廊必将成为未来双边合作的主要平台。未来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涵盖孟加拉国、印度东部地区、缅甸以及中国西南部地区。由于该区域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未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区域层面的软件建设拓宽经济走廊,进而推动贸易便利化,协调区域发展政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连接中国新疆地区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运输通道将是中国进入印度洋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与中巴自贸区协定为这一经济走廊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中国与中东地区的经贸合作。中东位于“五海三洲之地”,是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主要指西亚和北非。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不仅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交通枢纽中心,还是陆上和海上连接欧亚大陆腹地的重要捷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

构建中国—中东丝绸之路经济带具备良好的政治基础。从1990年至今,双方高层互访不断,政策沟通和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埃及(1999年)、中国—沙特阿拉伯(1999年)、中国—阿尔及利亚(2004年)、中国—土耳其(2010年)及中国—阿联酋(2012年)先后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和中阿合作论坛。这些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不仅加强了中国—中东地区政治领域的互信,还对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经济安全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能源合作与经贸合作是中国—中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内容。过去20多年来,中东地区一直是中国能源供给的主要地区,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从1999年的38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1600亿美元。2011年,在中国原油进口总计中,55%来自中东,其中沙特、伊朗、阿曼、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拉克是中国最主要的原油供应国。与此同时,中东也是中国商品和服务的重要出口市场,过去20多年来,中国向中东出口的商品增长迅速。中国出口中东的商品贸易额,从1999年的64.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210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8]。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在继续深化中国—中东的能源和贸易合作的基础上,对拓宽双边合作领域至关重要。

第三,加快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2004年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启动了自由贸易区谈判,期间双方就自贸区协议进行了6轮磋商谈判,内容涉及商品、服务和投资等领域,2009年谈判暂停,2014年双方再次强调重启自贸区谈判的必要性。加快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进程,尽早建成中国—海合会自贸区,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实现互利共赢,这对于中国—中东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考虑到双方的贸易结构相对单一,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中国与该地区国家未来的合作还应超越自贸区本身的范围,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务、维护石油运输通道安全、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

(三)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环中亚经济带发展深入合作的基础上,打通中国与欧洲的陆路贸易通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是要建立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市场纽带,加强亚欧各国之间能源、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欧洲作为亚洲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和重要的投资市场,尽管受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放慢,但其经济走势对亚洲经济的影响在不断增大,所以欧洲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的终点,既适应了亚洲发展的多样性,又体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空间、活力与可持续性。以中亚和环中亚经济带为媒介,打通中国与欧洲的陆路贸易通道,深化中国与欧洲、波斯湾、地中海的经贸合作,使亚欧各地实现互利共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9.

[2]李大伟.我国和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1):56-58.

[3]赵常庆.中亚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探讨[J].俄罗斯学刊,2014(2):67-70.

[4]刘文翠,杨锦平.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现状与问题解析[J].欧亚经济,2014(1):90-100.

[5]刘志中.“新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4(2):113-118.

[6]张强.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7):70-73.

[7]赵常庆.评中国与中亚经济关系[J].欧亚经济,2014(2):81-87.

[8]马莉莉,张亚斌.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4):63-69.

(责任编辑:马红鸽)

Study on China-central Asi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in the View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FENGSong-m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Shanxi University to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de and invest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despite the bilateral scale of trade and investment is growing, but the cooperative stock of is low, the cooperative level is primary, the type of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is limited, the idea of cooperation is more traditional and the field of cooperation is still narrow. The strategy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provides a historic opportunity and important platform to deepen the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development. China and central Asia should improve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increase the variety of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 final, we should gradually promot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rough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Asia and trading with central-Europe on the basis of deepening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Keywords: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the bilateral trade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 the Silk Road of economic belt; trade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F752.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6)03-0026-06

作者简介:冯颂妹(1980-),女,山西运城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

基金项目:山西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QN-2014009)

收稿日期:2015-08-06

猜你喜欢
贸易结构经贸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
浅谈中韩贸易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福建省与中西亚、非洲各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思考
山东省与韩国经贸合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龙江丝路带”视角的黑龙江省深化对俄经贸合作研究
浅析中日两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
浅析中日两国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