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暗示”在人物对话语言中的特殊表达功能
——以《甄嬛传》人物对话为例

2016-04-13 03:43李子娟杜文霞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暗示甄嬛传

李子娟,杜文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论“暗示”在人物对话语言中的特殊表达功能
——以《甄嬛传》人物对话为例

李子娟,杜文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后宫·甄嬛传》是最近两年热播的宫斗剧,“甄嬛体”做为剧中小主们独特的说话方式,吸引了很多观众去关注和模仿。“甄嬛体”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从而形成话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修辞学上称之为“暗示”。本文结合修辞学、语用学、心理学理论,从激发“暗示”使用的诱因和“暗示”的表达效果两个方面来探讨“暗示”在《甄嬛传》人物对话中的特殊表达功能。

关键词:《甄嬛传》人物对话;暗示;表达功能

杜文霞(196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语用学、语法学。

修辞学中所谓“暗示”是一种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段。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说“暗示,同象征有共同之处:目的是要说甲,但却不直接讲甲,只讲乙,因为乙和甲有关系,读者借助于联想可以从乙想到甲。”[1]本文认为《甄嬛传》中人物对话,广泛使用了“暗示”的手法,使语言的表达曲折婉。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还被人们称之为“甄嬛体”。本文以《甄嬛传》中人物对话为例,着重分析激发“暗示”使用的诱因和“暗示”的表达效果。如:

沈眉庄:“小时候听人说,但凡有风暴来临前,海面总是格外平静。”

甄嬛专宠后宫,华妃一党心生妒恨,差使余氏在甄嬛药里投毒,甄嬛为找出害她的幕后主使,差人假扮被人当抢使的余氏的鬼魂,来扰乱真凶的心智,使之露出马脚。此事一行,果然宫中闹鬼风波四起,后宫嫔妃平时皆不敢大声言语,而沈眉庄和甄嬛却知道此事内情,这句话便是这时眉庄对甄嬛说的。眉庄用“风暴”来暗示宫中即将出现大事件——那个行凶的幕后主使会出现。而用平静的海面,来暗示宫中大事发生之前的平静祥和的表象。

1 《甄嬛传》中对话引发语言“暗示”的原因

陈望道先生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王希杰先生认为,我们一开口就是在使用修辞,“暗示”语言可以讲也是一种修辞现象,甄嬛传中小主们之所以选择这种“暗示”语言的表达方式,无非就是考虑到“题旨”和“情境”两个要素。细说来,“题旨”就是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言语义,“情境”就是要表达的情感和话语环境。这里所谓言语义和话语环境,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而说写者要表达的情感,可以说是心理学的范畴。那么我们就从语用和心理两方面来分析一下“暗示”语言使用的语言。

1.1语用原因

语用学中,与本文“暗示”概念相似的一个常见术语是“言外之意”[2],而本文的“暗示”与“言外之意”的不同之处是,“暗示”的研究,是从说写者的言语本意和语言表义的差别入手,来研究说写者“以乙示甲”的言语现象的。而听读者接收到说写者的语言信号后怎样来理解说写者的言语意图和言语意义,不属于“暗示”概念范畴,语言上的“暗示”,做动词讲,应该是一个语言编码的过程,更偏向于修辞学的范围。而无论是修辞学还是语用学,这两个学科是不能完全分清界限,为了让语言中的“暗示”使用更能为读者所理解,笔者下面的对其语用原因稍作分析。

1.1.1合作原则关联准则的违反

一般人们在交际对话中,会有意无意地遵守“合作原则”。所谓“合作原则”是在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提出的语用学思想。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的内容有四条准则——①质真准则②适量准则③关联准则④方式准则。[3]这里所讲的关联准则是指人们说话要有关联。所谓说话关联准则就是交际双方应保持“话题”的关联性(这里的“关联”应该是稳定的、潜在的联系,而“暗示”中所讲的甲和乙之间的联系是在特殊语境中临时的,不稳定的联系)。合作原则中关联准则的违反,直接生成了语言的“言外之意”。如:

(2)曹琴默:“我哪里比得妹妹受皇恩眷顾,父亲又刚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甚得皇上信任,看来妹妹封妃是指日可待了。温宜来日就全靠莞妹妹垂怜了。”

甄嬛:“襄者,助也。皇上为姐姐选此字做封号,颇有深意。”

曹琴默:“当姐姐的在文字上不通,倒要请妹妹解释给我听。”

甄嬛:“姐姐封嫔是什么缘故?是因为前朝平息了年羹尧之事,而后宫中华妃又需要有人出面将其扳倒,姐姐正得其时啊!所以皇上封姐姐为襄嫔就是这个意思。只可惜现在年世兰还是答应,皇上碍于情面,大概也不能太为难她了!”

曹琴默:“端妃姐姐在妹妹宫中更衣,想必妹妹也要赶快回去,我也要陪公主回宫了。”

这里曹琴默本想以奉承言语讨好甄嬛,并出言相求,希望甄嬛庇护自己和温宜母女。甄嬛却没有遵守合作原则,去回答曹琴默自己愿不愿意“庇护”她,而是说起了曹琴默被封襄嫔的缘故,甄嬛违反合作原则的行为必然引起曹琴默对甄嬛转变话题用意的思考,经过思考后曹琴默会发现两个不同的话题却牵扯到同一件事情———华妃倒台,于是曹琴默领会了甄嬛给自己的暗示——除掉华妃。暗示我

1.1.2言语义和言语意图的有意隐藏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么说。”这是对说话艺术的老生常谈。“说什么”指的便是“语言义”,即语言本身的理性意义,是字面义;而“怎么说”是“情境义”,是指靠说写者和听说者共知的语境中事情之间的联系,来组织言语的技巧。而我们所要对方领会的思想内容叫“言语义”,寄希望于自己语言对对方的影响力,叫言语意图。[4]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什么”(语言义)都会表现出我们要传达的思想内容(言语义)和言语意图,而至于怎么说(情境义),却是考虑不多的。而在某种特殊的场合,比如说辩论会、外交场合或是生意场等情境下,我们却有必要考虑一下我们该“怎么说”了。如果我们不顾对方的心理特点、文化背景以及语境的特殊性,总是对对方口无遮拦,恐怕会收到很不好的交际效果。所以我们有时会“言不由衷”(说的话偏离思想内容)地说一些话,使我们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说话用意隐藏在我们“说什么”之后(言语意图的隐藏在语言义之后),让听读者依靠语境中人事之间的深层联系,去参悟说写者的言语意图,让言语义和言语意图多了一层隐蔽性。如例(3):

(3)皇后:“这样热的天气,这香炉里的死灰重又复燃了,可怎么好啊?”甄嬛(拿茶把复燃死灰浇灭):“臣妾身处后宫,仰仗的都是皇后的恩泽,能为皇后分忧解劳,那是臣妾等分内之事。俗话说‘智者劳心’,臣妾卑微,只能以劳力以报皇后!”

皇后想要试探甄嬛对华妃复宠和自己的态度,并想要拉拢她帮助自己除掉华妃。由于皇后身份的限制以及对甄嬛态度的不了解,皇后并没有问直接通过语言义表达言语义或言语意图“菀嫔你可愿衣服本宫除掉华妃吧?”,在这里皇后通过“情境义”中“死灰复燃”和“华妃复宠”的联系,向甄嬛暗示自己的言语意图和言语义,“让甄嬛除掉华妃”的言语义和“试探甄嬛”的言语意图就在“死灰复燃”的语言义中得到了隐藏。又如(4)

(4)甄嬛:“把本宫那盆矮子松拿过来。本宫听闻贵人喜欢矮子松,今日就特别叫人给备下了,连里面的鹅卵石都是精心挑过的,贵人看看可还喜欢?”

欣贵人:“是呢,你看看这石头上的牛毛藓,颜色极正,到底是娘娘宫里的东西,就是比别人宫里的好,佩儿,快收着。”

甄嬛:“贵人喜欢就好。

甄嬛想弄清欣贵人到底是不是用鹅卵石害自己摔轿早产的凶手,而碍于情面和对欣贵人为人的不了解,甄嬛不便亲自质问欣贵人的罪行。于是便通过情境义中使自己摔轿的“鹅卵石”和“欣贵人”喜爱的鹅卵石之间的联系,使甄嬛想要对欣贵人发出的质问隐藏在“精心挑选的鹅卵石”之后,向欣贵人暗示自己的言语意图———“这鹅卵石是不是你用来害我的罪魁祸首?”

1.1.3言语意图对第三者的保密

一般来说,在说写者想要听读者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说写者只需要将他想要对方做的事情编入语码,将语码转换为声音信号,然后传达给对方就可以了[5],然而声音信号在空气中的传播是没有保密性的,如果说写者只想将自己的言语意图和言语思想传达给听说者,并不想让第三者知晓言语意义和言语意图,那么便只有将语码转换为让第三者误解或不理解的声音信号。如:

(5)曹琴默:“嫔妾有话要说。”(轻声对甄嬛说)

甄嬛:“春光甚好,本宫正要去迎春圃逛逛,先行一步了。”

曹琴默:“恭送莞嫔娘娘。”

曹琴默想要向甄嬛示好结盟,而碍于当时第三者——宫女的在场,又不好明说。于是甄嬛说“去迎春圃逛逛”,曹琴默会意,遵守合作原则道:“恭送莞嫔娘娘!”甄嬛的话,一是暗示曹琴默到迎春圃去交流,二是让在场的宫女都误以为甄嬛和曹琴默分路而行,没有私会的可能性。

1.2心理原因

在以上语言“暗示”的语用原因中我们提到过,说话人对听话人表达一句话,必然有一定的言语意图,关于言语意图的内容,就涉及到心理学的领域。《甄嬛传》中,各位小主在交际中常常使用语言“暗示”,必然与其丰富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人的心理活动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而“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心理因素显然是制约着决定着交际活动的方式和效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心理因素是一切的修辞技巧产生的一个基础,也是一切的修辞技巧能够顺利地被运用的一个基础。”[6]

后宫的小主们希望对方能按照自己指出的方向思考或行动,以此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中就称为“暗示”,[7]我们现在所讲的语言“暗示”,就是说写者通过讲说语言义,并借助在特殊语境中语言义和言语义之间的联系,使听读者领会自己的言语义,期望以此引起对方心理上的波动和变化。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位小主之所以用语言“暗示”他人的心理因素。

1.2.1强势心理

在交际过程中,性格强势的人比较容易主动地、自觉地引导话题的方向,并且希望对方能够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行动,并以此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8]这种言语行为在心理学中就是“言语暗示”,和我们所讲的语言“暗示”不谋而合。《甄嬛传》中的小主们为了生存,都希望能够利用她人而非为人利用,于是用语言来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6)华妃:“这牡丹花开得倒好,只是粉红一色终究是次色,登不得大雅之堂,还不如芍药,虽非花王确实嫣红夺目,才是大方的正色呢。”

如例(6),众妃听戏,华妃以粉红牡丹来讥讽皇后的庶出身份,而用“正红的芍药”和“粉红的牡丹”来暗示自己嫡出的高贵和皇后庶出的卑微,以此种对比,在皇后和众妃面前示威,这种好为人上的心理,使她敢为用话外之音来讥讽皇后,立威于后宫。

1.2.2反暗示心理

反暗示,即暗示者发出的言语信息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心理反应就是反暗示。[9]

如例(3),皇后用暗示性的语言来试探甄嬛,甄嬛是个性极为独立和高傲的女子,自是不喜欢为人利用和试探,于是便同样以“暗示”的动作和语言向皇后反暗示了自己的态度“为皇后分忧解劳是分内之事,臣妾是愚者,只能劳力,为娘娘跑跑腿,不会出谋划策!”这样的话语,向皇后暗示——“臣妾对皇后忠心耿耿,却不会为皇后所利用!”

1.2.3推责心理[10]

说写者碍于语境中的某些限制和束缚,不能或不敢直抒胸臆地表达心中所想,便将将言语意图和言语义隐藏起来,以暗示性的语言表达思想。

《甄嬛传》中的嫔妃们,最忌惮的不过是,一朝不慎,错说一字一句,触怒龙颜,葬送了自己身家性命,于是,她们谨言慎行,不让自己的不慎落为他人把柄。如例(6),华妃纵然骄傲跋扈,想要皇后难堪,却也不会直接说“皇后的庶出身份可不如我这个嫡出身份高贵!”,华妃借“粉红牡丹”和“正红芍药”的对比,向皇后暗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一是因为这种修辞方式更能有力得讽刺皇后,二来却也是惧怕皇后和皇帝的责罚和怪罪。又如例(2)中,甄嬛即使步步为营地想要除掉华妃,但也怕万一自己指使曹琴默除掉华妃的事会落人把柄,所以便用以“暗示”的方式来向曹琴默传达自己希望她去做的事情。又如:

(7)甄嬛:“皇后娘娘,咱们再点一出《南柯记》好不好?”

淳贵人:“姐姐,您这戏闹了半天只为做个梦,多没趣啊!”

甄嬛:“看戏不为有趣,只为警醒世人: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高楼塌,越是显赫就越容易登高跌重,人去楼空,谁还管嫡庶贵贱,谁还分钱财权势,不过是南柯一梦而已。

众妃一齐看戏,华妃讽刺皇后生出事端,甄嬛想为皇后出口气,可碍于位分低于华妃,不能以下犯上地去训斥华妃,于是甄嬛向皇后提议看一出《南柯记》,并利用华妃如今形势与《南柯记》中情节的相似性,当着众妃的面向华妃发出暗示:贫富在天,世事无常,得势时不要太得意,大势去时不过南柯一梦。

1.2.4试探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对方的思想状况和表达特点,然而在了解一个不熟悉之人的态度和立场时,我们对对方是一无所知的,为了能够和一个比较陌生的人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暗示”性的语言是尤为重要的。

《甄嬛传》中拉帮结派为数不少,盟友们往往靠充满暗示性的语言,来试探对方是不是真得赞同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如例(3),皇后却不明白甄嬛对自己和华妃的立场,故用“死灰复燃”的苦恼来试探甄嬛对此事的看法,如果甄嬛表现出同仇敌忾的神态,并表示出愿意和皇后一起除掉华妃,那么皇后必然会向甄嬛表示结为盟友的愿望。又如例(8):

(8)皇上:“拿的什么?“

曹琴默:“臣妾新剥的莲子,皇上成日批折子,难免上火,莲子最能清心了

皇上:“倒难为你了,剥这个东西,最伤指甲。”

曹琴默:“皇上平日喝的都是莲子汤,这新鲜的莲子,臣妾已经剔除莲心,别有一番滋味。”

皇上:“果然如此,只是这莲子没了莲心,倒也少了一番风味。”

曹琴默:“莲子之心最苦,旁人不能体会,所以便剔除了。”

华妃强取温宜公主在身边,曹琴默爱子心切,想让皇帝理解自己的慈母之心,帮助自己从华妃出接回温宜公主。而曹琴默对皇帝的心理状态并不十分了解,若直言要回温宜,皇帝未必理解她的苦处,于是她利用“莲子”双关的修辞功能来向皇帝暗示自己的“怜子”之心,以此来知会皇帝自己的心意和想法。

2 《甄嬛传》中“暗示”语言表达的效果

人们在语言交流中都抱有言语意图,如果我们通过语言交流实现了言语意图,那么就说,我们收到了好的语言表达效果。下面我们从《甄嬛传》作者“暗示”语言的使用和《甄嬛传》中人物“暗示”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来分析“暗示”语言表达的效果。

2.1人物“暗示”语言表达的效果———人际关系的调节

人们平时的互相交流,有维持关系的重要功能[12]。“暗示”语言的适当使用对避免争吵和矛盾,建立平衡的人际关系有比较好的作用。

2.1.1试探心理——避免矛盾、争吵

引发语言“暗示”的“试探心理”,说明在说写者和听读者关系不是十分亲密的前提下,使用暗示语言,有助于人们以慎重的心态与人相处,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争吵。如例(3),皇后想要甄嬛帮助自己除掉华妃,用试探性的语言向甄嬛暗示其意,而没有直接要求甄嬛帮自己除掉华妃,皇后没有要求甄嬛去做为难的事,甄嬛便没有理由和皇后为敌,于是向皇后表达了自己的衷心,但拒绝为人所用的态度。

2.1.2反暗示心理——平衡人际关系

引发“暗示”语言生成的反暗示心理,同样也使得说写者和听读者争取构建交际双方平等人际关系。还是举同一个例子:例(3)皇后对甄嬛的试探性暗示,引发了甄嬛的反暗示心理:甄嬛却不愿和皇后走得太亲近,却又不想为皇后所憎恨,便向皇后反暗示自己对此事的态度,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却不愿为人所用的态度。甄嬛这里由“反暗示”心理引发的语言暗示,实际上是在和皇后争取平等的话语权,表达自己不卑不亢的态度,试图构建自己和皇后之间较为平衡的人际关系。

2.2作者“暗示”语言的表达效果

2.2.1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从她们使用“暗示”语言的频率,以及她们对待同一问题所说的不同话语中,我们也可看出其不一而同的性格特征。

其一,深思熟虑的性格特征

“暗示”,是以乙示甲的言语行为,开口之前要借助语境的解释功能和语言义与言语义的相关性去组织语言,寻求较好的交际效果,要比有话直说耗费心力,可见惯用“暗示”语言的人,拥有深思熟虑的性格特征。即使《甄嬛传》中小主们因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而大都使用过“暗示”,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各位小主们使用“暗示”的频率,以及她们对待同一问题的言谈,对她们的性格特征可以略知一二。

如例(3),皇后想要拉拢甄嬛,又怕戴上拉帮结派的罪名,为了不落人话柄,而又要甄嬛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便选择了用暗示意味极强的“死灰复燃”来试探甄嬛对华妃复宠的态度和立场。这显现了皇后为拉拢甄嬛、保护自己而做了深思熟虑的考虑。又如:

(9)皇后:“其实这后宫里头啊,从来就只有一棵树,只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罢了,只要你看得清,哪棵是树哪朵是花就好了。”

皇后想要甄嬛和安陵容依附自己,为自己所用,但是若直接告诉她们:“本宫是后宫权力最大的人,你们要想保护自己只有依附本宫!”这话未免太显直白和骄傲,恐怕会引起甄嬛二人的反感,又怕自己的骄傲跋扈的态度为人把柄,于是皇后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了不着一字的“暗示”来向甄嬛二人传达自己的态度。

其二,隐忍冷静的性格特征

之前刚讲到使用“暗示“性语言的小主们大都是深思熟虑的,那么人们遇到事情要做到深思熟虑,必然要有充分冷静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若遇到事情就动辄大悲大喜,那么,被强烈的感情冲昏的头脑恐怕不允许人们选择曲折婉转的“暗示”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感。

如同样是为保住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向皇上推荐自己的亲信友人,甄嬛和华妃在面对婢女所说的话语却是大不相同。例(10):

(10)甄嬛:“宫里的刺绣自然上好的,一针一线,千丝万缕,多少心血织就这美丽,缺一针少一线都不可,流朱,你说针尖这么利,刺破绸缎的时候,绸缎会不会痛?“

流朱:“小主好好地,怎么想这些啊!若是刺绣,那缎子本来就是用针扎的,那是命数,那缎子又不是人,哪知痛不痛啊!小主,你看那荷花开的这样盛,多好看啊,你看啊!”

甄嬛:“是啊,荷花开的那么好,早不是海棠盛开的季节了!”

甄嬛只是对不明就里的流朱说了一些对方不会明白的“暗示”语言,表达了自己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而华妃却说:“.本宫多么希望颂芝现在回来,说皇上不喜欢她,可如果这样,还有谁能替哥哥说话…”,华妃直白的语言同甄嬛含蓄的语言相对比,表现了甄嬛性格的隐忍和冷静,同时突出了华妃的烈性和冲动。又如例:

(11)皇后:“昨天都睡得好吗?”

甄嬛:“还好。”

皇后:“本宫昨夜听到雪化的声音,滴答答响了一夜!”

甄嬛:“娘娘没睡好吧!”

皇后:“本宫只怕后宫的人昨夜都没睡好吧!”

皇后通过“雪化的声音”“响了一夜”来表现自己因为华妃复宠的事而彻夜未眠,皇后克制了自己心中的悲苦,毕竟身为皇后的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只是用“雪化的声音响了一夜”,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无奈。

其三,聪慧端庄的性格特征

“暗示”表达,要求说写者考虑到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状况,又要求说写者能在开口说话之前根据语言义和言语义的相关性在语境内组织合适的语言,这就要求使用语言“暗示”的说写者们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比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而要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义和言语义传达给对方,那么这句话就要说得既要自信满满又要不紧不慢,这就又要要求说写者们的自信端庄的素质。

如例(9),甄嬛用《南柯记》的“暗示”作用来警示华妃,甄嬛在皇后被华妃讽刺的尴尬气氛之下,用“暗示”性的语言来缓解气氛,并且顺着淳贵人的话头,点出南柯一梦和华妃得宠的相关之处,以此来不着一字地警醒华妃不要太得意,说不定这一生不过一梦南柯。在复杂的语境下,甄嬛思维灵敏,快速在“听戏”这个语境中,抓住“华妃得意”和“《南柯记》”的相似之处,大胆用语言“暗示”警告华妃,足可见甄嬛的聪慧。又如例(1),沈眉庄用“暴风雨前的海面”来暗示风波将起的后宫,虽说说得是“暴风雨”,而语气却极为平和,这表现了沈眉庄端庄的性格。

2.2.2.营造含蓄婉约的美感

“文章一篇有一篇之格”[11]也就是说,文章中的遣词造句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甄嬛传》中的“暗示”比比皆是,“暗示”本身的话不直说的特点,铸就了“暗示”语言含蓄的特点,后宫小主们惯用“暗示”的语言风格,也造就了整部作品“含蓄委婉”的美感。“含蓄婉约”的语言风格作品中红颜薄命,香消玉殒的情节设置,给观众以“美”的审美感受。如例(1),眉庄端庄的性格,使其所说的充满暗示性的话语相得益彰,表现了眉庄的端庄含蓄美和其语言的含蓄幽深美。

3 结语

“暗示”在《甄嬛传》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方式,“暗示”语言的使用有语用原因和心理原因两种,合作原则的违反、言语义和言语意图的有意隐藏以及言语义对第三者的保密性,是其语用原因;强势心理、反暗示心理、推责心理、试探心理是引发语言“暗示”的心理原因。“暗示”语言适当的使用,可以调节小主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对于观众接受的角度来说,从“暗示”话语中可以了解“暗示者”们的性格和心理,也由此从作品中获得了含蓄婉约的美感。语言“暗示”现象的研究,涉及到修辞学、语用学、文学以及心理学的层面,对“暗示”现象还可以进一步、多层面地进行研究,以此种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作用于人们言语交际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4.

[2][5]李军.语用修辞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相锋.会话含义与语言结构[J].外语学刊,2002,(2).

[4]刘焕辉.言与义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何玮塘.王希杰修辞学论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8][9][12]孙汝建.修辞的社会心理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李静.医患沟通语境中暗示修辞手法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

[11]宗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周哲良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094(2016)01- 0069- 06

收稿日期:2015-09-15

作者简介:李子娟(1992-),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修辞学。

猜你喜欢
暗示甄嬛传
体育课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探讨
巧妙暗示催生高效课堂
“每周一言”显奇效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论心理暗示在幼儿学习生活中的体现与运用
暗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高职院校后进生的促进作用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