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思
——基于C校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的数据分析

2016-04-13 11:52吴同祥
三明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士学位学位新建

吴同祥

(常熟理工学院  教务处,江苏 苏州 215500)

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探思
——基于C校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的数据分析

吴同祥

(常熟理工学院教务处,江苏 苏州 215500)

应届本科生的毕业与学士学位授予情况作为衡量本科生学习效果的两个主要指标,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具有现实意义。以C校为例,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不断上升,但未能按期毕业或获得学位的仍有一定比例,这有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学业过程管理,着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毕业率;学士学位授予率

截至2015年4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已达408所[1],超过同期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在各高校发展战略选择上,新建本科院校都不约而同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即从升本初期规模扩张追求外表“形似”的跨越式发展,逐步还原到提升质量注重内涵“神似”的常态化发展;逐步由“注重升本”回归至“以生为本”,在回归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以适应当下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常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通过毕业生的情况得以反映,在各类评估及教学质量报告或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都作为重要指标,由此可以看出这“两率”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C校是近年来同类高校中较具影响力的新建本科院校,本文尝试从学生出口的角度,通过对C校升本以来的本科毕业率与学士学位授予率进行实地调查,并与其他高校进行对比,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毕业生比例与学位授予质量的意义

(一)毕业生质量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具有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本科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两种模式。毕业证书属于学历教育,是本科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获得必要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合格证明,理论上反映不出学生学习上的水平差异;学士学位证书属于学位教育,是本科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前提下,学生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反映,是学历教育的扩展和延伸。学士学位是三级学位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学位,是反映本科教育所达到的学术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一种专业荣誉。学士学位制度使学历教育与学位教育互为补充,反映了学生本科教育阶段所能达到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一种标志。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位教育,特别是实施单证制(只颁发学位证书)的国家更是如此。[2](P1-6)

学位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P231)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士学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二是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必须先取得学士学位。同时,学位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调动高校办学的自主性:一方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制度,以进一步指导新建本科院校高效地办学;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自身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办学声誉和效益,赢得社会认可与尊重。近年来,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高校间的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周期短,从“转型”期的规模扩张到“定型”期的内涵提质,再到“塑型”期的品牌塑造,成功吸引优质考生,更需要自身的扎实工作,比其他高校更加注重冠以其名的毕业证书与学士学位证书,进而更好地打好这“两张牌”。

(二)毕业生质量是社会评价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因素

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是高校所培养人才是否获得社会认可和接纳的最直接体现,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考生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新建本科院校随着转型发展的深化,不论其过去“出身”如何,在新一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都将回归至以提升教学质量的本质上来。质量是高校的生命,一所高校的社会声望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培养毕业生的质量决定的,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成功转型,就必须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内涵建设的根本任务,在提高毕业生数量的基础上提升毕业生质量。

然而,毕业生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不能使用绝对的数值,高校片面地提高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无疑是“自欺+欺人”,不但不能被社会所认可,还要吞下“渗水”的苦果;另一方面,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标准(也可谓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尽相同,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非但不同于“985”“211”等研究型高校,也有别于其他老牌的本科高校,其质量标准自然不能同一。国家也有作出高校的分类指导与分类管理决策,新建本科院校要在众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口碑”,需要高校有适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不但要与研究型高校“错位”培养人才,即使是同类高校,也应实行“差异化”培养路径,同时必须借鉴工程教育认证中的“实质等效”理念,即“讲到某高校会想到其特质是什么”,或者“讲到某特质自然就会想到某高校”。这就需要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通过毕业生质量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基于C校的数据统计与原因分析

C校虽属新建本科院校,但专科办学历史悠久且基础夯实,自1996年开始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已有近20年的本科办学历史,2004年正式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迄今已独立培养八届本科毕业生共19 853人,其中授予学士学位17 626人。升本以来,C校的本科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本科专业从升本初期的18个发展到54个,涉及9大学科门类,目前已形成以理工科为主,文教管艺经法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并逐步探索出基于“行业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C校本科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情况

升本以来C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从最初第一届的1 795人增加到最近一届的3 611人,毕业生年增长幅度约15%,学生毕业率总体较为稳定,并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近四届毕业率维持在94%以上。毕业生中学士学位授予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最初第一届的72.30%到最近第八届的95.47%,近四届的学位授予率保持91%在基础上每年再提升1个百分点。分析C校近年来毕业生质量稳步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学校加强教学硬件投入、全面落实教学中心地位。通过连续多年的“教学质量年”“教学内涵建设年”“人才培养行动计划”等举措狠抓本科教学建设,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大力推进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通过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办学成果,顺利实现了学校的成功转型与新兴发展。另一方面制订出台相关措施,加强教学管理与教风学风等软环境建设,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制订了一整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从根本上规范了教学与教学管理。全面取消毕业清考(也称结欠考试),推行选课制度、重修制度、学业警示制度与毕业预审核制度,同时适时完善学分制下学士学位授予细则,允许部分学生在某一方面不足,但在其他方面确有专长或表现突出的学生破格申请学位,在不失制度“刚性”的同时又适度融入管理“柔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落实“以生为本、以质为重”。

(二)C校未毕业或未被授予学位情况

本科专业学生正常毕业的条件是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且获得一定的学分即可,而学士学位授予条例除其他个性的规定外,一般在品行修养端正的基础上,要求学位课程(也称核心课程)GPA与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实践环节达到一定的要求。近年来C校毕业生的数量与质量虽在不断上升,但每届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能按期毕业或未获得学士学位。除了选择通过延长修业年限完成学业(含重新修读课程以申请学位)外,每届都有一定比例(超过1%)的学生选择结业,历届毕业生中总结业率达1.23%,毕业生中又有更大比例的学生没有拿到学位 (前几届毕业生中共有1 957人未能获得相应的学士学位,占毕业生总数的11.22%)。

不能正常毕业主要原因是所修课程不合格,未能获得学位者超过一半的人是因为学位课程GPA不达标,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发现: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普遍呈现学科门类差异,非理工类与理工类专业的差距明显,毕业率在98%以上的专业中理工类专业数量很少,而排在后面的都是清一色的理工科专业,其中部分专业毕业率在90%以下;不能如期毕业的学生主要问题是所学课程不合格,通过对其中16个学期的成绩不合格的统计发现,课程不及格主要分布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在各个学期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第2学期达到峰值,然后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男女生的比例也表现出较大差异,经统计,未获得学位的毕业生中男生占81.01%,而女生只占18.99%。

毋庸置疑,学生未能正常毕业或获得相应学位,这其中大部分是学生本人的原因所致,但学校和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

一是学生学习方面。通过对C校历年不及格课程的“大数据”调查与分析发现,造成低年级课程不及格概率高的客观因素是各专业低年级课程较多,且都是必修课程,一般都是考试课程,加上部分“上进生”大量选修课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学习任务重。学生主观上也有一定问题,大学生活相对自由和独立,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性,学分制管理本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权力”有些学生表现得很不适应,特别是C校这样生源复杂的新建本科院校;另外,部分学生思想上有所松懈和放任,家长和老师难于过问,由于学习态度欠端正、不得法,沉迷于网络游戏,特别是学位课程都是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而这些课程的特点一般都是必修课程且前后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往往是“一损俱损”,而男生更是成为其中的“重灾区”。

二是教师教学方面。当下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可替代,特别是生源质量相对较低的新建本科院校。纵观C校理工类本科专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正常毕业与获得学位的“软肋”,一方面是学科性质决定,理工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逻辑架构与相应课程体系更为紧密,讲究课程之间衔接,部分通识课程与基础课程要求相对较高,但有部分教师为了维护其课程的“权威”性,不愿变更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课程讲授注重学术性而缺少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特别是青年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直接上讲台,还有部分教师迫于生活与职称科研压力,无意潜心研究教学,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囧面”。

三是学校管理方面。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对C校历年不及格课程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发现,从课程角度看,不及格课程基本是主要通识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均属于必修课,考核方式都是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据很大比重的合理性不但存疑,而且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必修优于选修,考试难过考查”的假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的课程体系要求每门课程对毕业生能力都有一定的支撑,从而构成课程与教学活动对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只应“分工不同”,不能“厚此薄彼”。对于平时出现学业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关爱,此外,根据学分制管理,除必修课程外,选修课程只需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因此,应建立相应的学业管理系统,让学生心里有本“明白账”。

(三)C校与国内其他高校的对比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C校毕业生毕业与学位授予情况,选择国内一些高校作为参照进行对比。首先随机选择国内几所知名研究型高校进行了调研,从近年公开报道及有关高校信息公开的情况来看,这些高校的数据前后虽有变化,但基本在合理区间内波动。如南开大学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率为96.7%,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9.02%①;厦门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率94.48%,学士学位授予率99.96%②;复旦大学2013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率为97.31%;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9.78%③。

另外,我们选择8所与C校具有相同背景的同类高校作为参考,经统计发现,从数值上看,C校与其他8所高校近四届毕业生毕业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学士学位授予率明显较低。如果说国内知名高校的学生生源质量高、师资队伍强、教学资源丰富,高毕业率与高学位率不足为奇,那么同类高校的办学经历、教学资源相似,生源质量与师资力量相近,要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就要从其他层面寻求突破,如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内部管理与评价等角度进行改革。

三、新建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未来一段时间本科教育仍将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毕业生质量,而衡量毕业生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学位的“含金量”。学士学位标准应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生源质量等实际情况来制定,这个尺度要有明确的导向性[4](P152-153),即:对学生学习既要有约束性,让学生“有所不为”,又要有激励性,让学生“有所为”,使学生在激励中有约束,在约束中不失激励,使二者科学合理地达到一个最佳平衡,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学习,使学士学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成果导向与过程保障机制,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在坚持学士学位标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下,着实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一)加强学业过程管理,着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本科教育的基本学制为四年,根据学分制管理特点,高校大多实行的是弹性学制,为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及时完成学业,应切实加强学生学业过程管理。具体实施办法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 (过渡期、适应期、发展期)的特点、需求、特长等情况,制订相应的学业规划(学业计划),同时推进学业警示制度的实施,对部分有学业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学业过程管理要充分汲取“柔性管理”的营养,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因此,在施以学业警示时要“注重共性、兼顾个性”,同时对学困生分类分层,区别对待。[5](P37-39)

学业警示的目的是实现将学业管理的 “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处理型”的教学管理为“事先干预型”的教学服务。通过实施学业警示,学校从被动到主动,家长从“不过问”到支持,学生也从不自觉到自觉,即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从“后台”转移到“前台”,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样,学校指导学习、家长关心学习,学生重视学习,有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实施学业警示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生分层分类管理外,还应建立“多维度、立体式”警示网络,实现“校、家、生”三位一体与“教务、学工”条线联动的工作机制。目前C校推行的导师制、“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工作“二元制”协同管理模式还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自主管理。

(二)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课堂教学仍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工作重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活动应是多元参与的过程,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实践活动。[6](P7)因此,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以三个“深化”为核心推进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基础,近年来C校探索的以校企合作教育为基础的“行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形成一定影响,并得到审核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与行业现实需求,重构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模块化,与行业共同开发课程,鼓励教师将课堂教学与行业一线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就感。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应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能力形成有效支撑,因此其教学内容应突出能力培养,除必要的专业能力外,还包括创新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通用能力。

二是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大背景,要彻底改革“教师课上满堂会,学生课下无所谓,考前学生突击背,考完之后都不会”的教学方式。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途径有:一是“目标引导式”,积极鼓励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传统书本知识传授转化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向,向有所指;二是“任务引领式”,一方面鼓励教师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引导教师将科研过程与科研成果运用到日常教学,让学生学有所用,“用以致学”;三是“过程驱动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案例分析、项目研讨、情景模拟等活动,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合伙人”,这样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三是深化考核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根据课程对专业毕业能力矩阵要求,转变学习评价方式,建立重能力、重过程的动态化考核机制。考核方法改革应明确各课程的阶段培养目标和能力需求,特别对于“名补”课程,应加大过程考核比重,考核方式必须多样化,不同学科的比重可以不一,方式可以不同,体现对学生学习环节的能力考量,对于英语与计算机等工具性课程,要注重其运用能力的训练。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管理改革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变化将成为一种常态,教学管理应主动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其实只有两类人——教师和学生,其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产出是学生,要使师生价值“增值”[7](P2),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应坚持以人为中心,多渠道、多途径为他们提供高效、便捷和优质的服务,具体可概括为“服务人性化”与“服务信息化”。

一是提倡教学管理服务人性化。行政服务化、管理人性化是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首先,要构建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就学位授予工作而言,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也需要不断修订完善,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并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能适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需要和发展。其次,根据规章制度施以人性化管理,同样针对学位授予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强化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将目标意识和质量标准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法制观念与诚信意识教育,必要的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被学业警示的学生要实施分类管理,了解其优势与特长,明晰自身存在不足,再施以个性化学业辅导,共同商讨其学业规划,努力从“交流”变成“交友”,进而“交心”。

二是注重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服务信息化是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手段,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依法治校。基于时下流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效果与服务质量,应立足于网络技术平台,推进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在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数字背后的潜在规律,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利用微信等移动平台加强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如根据学习形成性评价理论和学分制管理的需要,构建一套适合校情的学生学业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更是新建本科院校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方向。毕业生工作作为本科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评价指标就是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其质量好坏在于平时的积累,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在加强内部管理上要有新举措,高校管理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管理,不但要从需求侧(学生)和供给侧(教师)考虑,还要对“两侧”结合部进行管理,实现全面管理、全员管理与全程管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要在高等教育同质化竞争中突破重围,除了办学定位在“应用型趋同”的前提下呈现“多元性探索”特征外,还要继续加强本科教学与内涵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持续推进毕业设计 (论文)多元化改革,提高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率;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形成“三课”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校本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的高素质应用型“三创”人才。

注释:

① 引自南开大学2O11年本科教育质量报告。

②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2O14/O3-O7/5924O59.shtml.

③ 引自复旦大学2O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能“一刀切”[N].中国教育报,2O15-O6-18(1).

[2]刘自团.我国学士学位制度发展三十年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12(2).

[3]张波,李英杰.关于高校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O1O(32).

[4]王诚怡.高校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OO5(9).

[5]尉民.对高校学习困难学生实施“过程管理”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OO9(2O).

[6]杨雄珍,吴郭泉,黄文炎.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探思[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O15(6).

[7]曾祥辉.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增值”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O15(3).

(责任编辑:刘建朝)

The Thinking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Newly-built Universities:Based on C College's Data Analysis of Graduation and Bachelor's Degree Awarding Rates

WU Tongxia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zhou 215500,China)

The graduation rates and the authorization rates of bachelor's degree, as the two main indicator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s,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Take C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ion and the authorization rate of bachelor's degree are on the rise, but there are still a number of students failing to graduate on schedule or to get a degree, because of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teachers' efficiency and college management etc.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cess management, strive to promote the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mode,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ation a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insist student-oriented concep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graduation rate; authorization rates of bachelor's degree

G642.O

A

1673-4343(2O16)O3-OOO1-O6

10.14098/j.cn35-1288/z.2016.03.001

2O16-O2-18

常熟理工学院教改项目(CSLGJG2O13O6)

吴同祥,男,江苏姜堰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士学位学位新建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商务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词块使用特征研究
国务院:取消第二学士学位授予 设立辅修学位或双学位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2016陕西普通高校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专业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