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解决路径

2016-04-13 16:06佀黎明张宗建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转型期师范类师德

佀黎明,张宗建

(1.曲阜师范大学 工会,山东 曲阜 273165;2.重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331)

社会转型期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解决路径

佀黎明1,张宗建2

(1.曲阜师范大学 工会,山东 曲阜 273165;2.重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331)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作为教育体制下的精英教育系统,在转型期下不断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而大学教育中的师范类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同时,更为重视师德教育。随着高校教师队伍的逐步年轻化,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成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才兼备人才的关键一环。

社会转型期;师范类高校;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高校教师群体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主要群体之一,主要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责。由于所面对的高校学生群体正处于即将进入社会的过渡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职业素养提升与师德教育建设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1]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应当更明确自身职责。《礼记·学记篇》曾提及教师职业素养:“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这句话道出了教师师德建设及教师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诸多学术界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以及社会转型期视野下的师德建设问题等进行了积极探讨,但对师范类高校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相关问题研究明显不足。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特定部分,在更长时期内承担着培育下一代教师队伍的特殊责任,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师范类高校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师范类高校及青年教师教育特征

(一)师范类高校不同于其他类高校的办学特色

众所周知,师范类高校在英文中的翻译为:“Normal university”,其中“Normal”一词的单独释义为:“正常的;正规的;标准的。”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师范的”。其实回归“师范”一词的本义,“师”即师者、师从、教师。“范”则为规范、规则,由此看来,“Normal”一词即可引申为“规则、规范”,这一词也在一定意义上彰显了师范类高校办学的重心。

与非师范类高校不同,师范类高校一直以来将“规则、规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也成为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约束力,使其在高校改革及社会转型的大潮中依然保有大学建立之初的规则、规范,也成为在当代社会相较于非师范类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师范类高校不仅担负着培育新时代师资力量的使命,同时对于未来师资力量的师德建设更起到直接的教育作用。另外,师范类高校的基础学科教育、教师学生的规范养成、课程特色等相比其他综合类院校依然具有教育的严格与特殊性。

(二)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征

我国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比重正逐年增长,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的总人数上已占近一半比例。高校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教育工作、社会服务上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在当下社会环境中既有高校青年教师的普遍性,又具有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独有的“专业性”特征。

1.年龄特征

高校青年教师的年龄层次多集中于30-35岁,这一年龄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已形成较为成熟稳重的性格

与品性。再者,高校青年教师在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知识的能力相较其他行业的同龄群体更加成熟稳固,能够通过理论思考对事物及现象的内在本质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认识。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青年教师由于其心理年龄的成熟度不足及“知识分子”惯有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其在思考问题及认识事物时仍然有一定偏差或不足。

2.专业科研特征

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高校招聘政策的改进,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学历层次逐年提升。青年教师在其所属专业方向大都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获取及吸收能力更为突出,另外英语口语、新媒体运用、论文写作规范等更有优势。同时,伴随学历学位的提升,学科范围逐渐缩小,专业过专,其知识框架的整体性、系统性程度有待提升。另外,由于多数青年教师并非毕业于专门的师范类院校,其在学生心理把握、教师师德规范等方面缺乏系统专门的理论学习与训练,导致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结合高校教育实际进行教学。

3.社会思想特征

在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方面,从群体的整体情况来讲,高校青年教师在新时期思想政治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这一建设事业中不断奉献自己的青春。广大青年教师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及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同时,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观念的冲击,极少部分青年教师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细微变化,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选择上更重视自身利益的获取,这也是高校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回避的重要现象。

二、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均得到了地覆天翻般的巨大改革发展,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社会转型的时间跨度, 起码要延续到21世纪的前10 年至15 年。”[2]经济转型出现的时间跨度同时可以影响到文化的转型,而作为文化转型重要阵地的高校在这一时期亦受到重要影响。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方面也出现了师德建设对象不明确、高校招聘对师德重视不够、青年教师对师范类院校发展认识不足等问题。

(一)师范类高校教师招聘对师德建设有一定忽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亟需高学历高素质的各行业精英人才,各大高校积极扩招。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青年教师开始大量被引进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青年教师的引进以各高校的招聘政策为体现,结合近十年来各高校人才引进政策看,多数高校均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重业务,轻道德”。“在青年教师的使用和评价中,高校片面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历层次。客观上造成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课业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3]

这一问题在师范类高校的青年教师引进机制中同样存在。学校引进青年教师时,虽然说要重视应聘者的师德问题,但由于学校整体学术科研的压力,实际上必然更倾向于专业能力强的人才,而师德水平的高低并不一定与专业能力成正比例。这种潜在的问题可能导致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缺乏必要的职业精神,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缺失,甚至在课堂上发出抨击社会、危害社会的言论,影响到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健康形成。

(二)“重科研轻教学”与师德建设问题的矛盾

“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出现根源于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环境。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在薪资奖金方面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其生活需求,必须要进行项目申请、科学研究以获取更多的支持。其次,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后,均面临着晋升职称的压力,晋升职称最重要条件目前并不是教学能力,而是学术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等,师德也是形式化的要求。因此重视科研能力、重视项目申请成为青年教师群体的一大特征。最后,学校在课程教学安排上,课程量庞大的专业基础课程多以青年教师教授为主,即会导致部分青年教师群体逐渐降低教学质量要求,教学热情亦逐步下降,责任心弱化。

(三)对于师范类学生发展方向把握不足

师范类高校面向国家基础教育,以培养未来的中小学基础课教师为主要任务,其毕业生多数选择在毕业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师范类高校必须从学生入校时即灌输师德端正的思想。然而,随着我国师范类高校不断开设非师范类专业,并逐渐向综合性大学靠拢,加上国家基础教育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师范类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出路多元化,导致师范类教育在学校教育事业中分量逐渐变轻,这使得部分青年教师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甚至不能自身做出很好的表率。尤其身处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学生,往往面临外界的诸多诱惑,不能从根本上正确对待某些事物,未来进入教师行业后难免不会会存在诸多严重问题。

三、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从政策角度进一步加强师范类高校师德建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对高等院校教师及师范类院校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和要求。而在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问题上依然缺乏明确的条文规定,因此,要从国家层面首先对这一群体的师德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其次,从师范类高校自身来讲,必须高度重视本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师德评价机制,完善师德考核体系,并将年度师德考核与相关奖励或职称结合,成为其奖评的重要方面。再次,在青年教师职称晋升机制上,应当根据师范类学校的教育实际,将侧重点从项目论文适当转移至青年学生教育培养方面,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与对学生的师德影响进行定期评价,并将此评价作为晋评职称的重要依据。以使此评价能够在晋升职称过程中占据更大比例,青年教师能够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获取更多实质性价值。

(二)加强校园师德文化建设,促进全校师生师德学习

校园是学生与教师长期相处、学习与科研的主场所,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中产生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氛围。师范类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青年教师及学生的行为规范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校园文化中加强师德建设部分,对于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校园师德文化建设,能够在社会转型期帮助青年教师抵制外界诱惑,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强化自身职业素养。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师德培养学习,并在学习之后,由青年教师继续教授青年学生相关培训知识,以使青年教师对青年学生言传身教,使师德建设深入校内的每一个个体之间,将师德建设深入校园文化之中以形成高校传统。

(三)积极营造健康社会环境,协调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师范类高校青年教师在目前面临的师德局部下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转型具有密切的关联,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与部分青年教师功利主义、私利主义思想交织在一起,使得师德建设问题复杂化。因此,营造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如何在大环境中营造健康的民众思想状态,对高校文化建设会有重要的影响。其次,在积极营造健康社会环境的前提下,对青年教师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协调。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基础上找准原因,将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时作为其提升职业自信,把握学生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再次,将师德教育与高校青年教师的整体职业素养相结合,使师德建设贯穿青年教师的职业始终。另外,学校应切实了解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及生活诸方面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式,使青年教师能够安心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形成健康阳光的工作心态,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

[2]包心鉴,论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科学的特殊功能及发展趋势[J].东岳论丛,2001,(01).

[3]文晓巍,张蓓,孙志岩.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维度重构——基于需求理论的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2011,(03).

(责任编辑:韩清恩)

G645.1

A

2095—7416(2016)05—0031—03

2016-09-13

佀黎明(1978-),女,山东郓城人,运动训练学硕士,曲阜师范大学工会干部,讲师。张宗建(1993-),男,山东郓城人,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转型期师范类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