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巧引导 潜心会文出华章

2016-04-14 02:13李淑萍
教育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语段句式文本

文/李淑萍

见微知著巧引导 潜心会文出华章

文/李淑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为指导学生读写训练提供了良好素材。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智慧地实现“读”与“写”的有机有效结合呢?

读句学写,兴趣同生

写作兴趣源自生活,也源自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同语反复,相同句式反复大量出现在低年级教材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阅读”中挖掘“写作”兴趣点,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间快乐游走。

品读同语反复,增强语言感受所谓“同语反复”,就是在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里,同一语句反复出现,这样的语句反复出现往往能增强语势,强化情感。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就以“下雪啦,下雪啦”入文,看似简单的反复却包含着孩子们看到飘雪时的新奇,为下文奠定喜悦的情感基调和轻松的节奏,增强了低年级儿童对语言的感受力。教学这一句式,首先,出示画面,设置情境:以“雪”设置情境交流语境,引出学生记忆中雪的表象,调动学生情感;其次,品读句子,顺势过渡:引导学生高兴地有节奏地抑扬顿挫地喊出“下雪啦,下雪啦!”,强化学生对“下雪啦”这一同语反复句子的感知与内化;最后,设置语境,感知用法:如果下了十几天的雨,早上太阳出来了,我们会高兴地叫出哪句话呀?请写下。

这一语境拓展,既挖掘了学生已有的表象与积累,又迁移了文中的言语范式,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是巧妙发现和利用“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引领学生在 “读”“写”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运用,主动构建一个“读”与“写”有机结合的“共同体”。

品读相似句式,提高构段能力

中年级的文本存在着句式相近、结构相似的句子。这种相似句式指的是同一结构的句子多次重复出现。这样的句子对训练学生构段的能力有着启发引导作用。如《桂林山水》一文:“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话,把三个“真清”“真静”“真绿”这样意义相关,结构相似,语气相同的短语并排在一起形成一串句子。同时,作者还将自己的见闻与联想巧妙结合,把形象的比喻跟严密流畅的排比融为一体进行描绘。用这样严谨划一的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语势强烈,力量奔放,形成强烈的情感震撼。但学生往往在口语交际和写作中忽视排比句式的运用,教学中如加强训练,学生就会善于铺排,形成语言定式,为今后的语言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文本特有的语言形式为载体,重视明晰整齐,有规律性的句群练习,积累言语范例,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言流畅性,语言表达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这正是训练学生学习构段方式的最佳蓝本。

读段悟写,写中迁移

设计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就要巧妙地从文本精彩的段落阅读中挖掘内容、情感和表达的融合点,让“写作”素材源于“阅读”体验,又让“写作”生成情感回到“阅读”中,提升“阅读”感受,使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通过聚焦文本典型语段,让学生品读、揣摩、赏析,把握语段的内容和情感,了解语段的语言特色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使学生言意兼得。这种“范例引路,分层阅读,读写并进”的方式,对学生语段学习的能力,产生巨大的作用。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段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写物、写人的外貌描写范例。教学时,引导学生去发现描写秘妙:作者四句话都用上“……的……”这样偏正式的表达方式介绍燕子的特点;前两句用上表示数量的词语;第三句用上比喻句;第四句“凑成”用得非常精妙。教师继续追问:“如果只读前三个小分句,你知道写的是燕子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揭秘:“这是因为作者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写。”在揭示写作秘妙“面纱”后,教师示范人物的描写,接着出示句式:“一( )的( ),一( )的(),加上( )似的( ),凑成了()的( )。”学生搜索目标后快乐练笔,写作兴趣悄然点燃。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表达方式,给予学生切实的写作方法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写作获得的情感体验与阅读体验形成呼应,升华阅读质量。

读篇习法,能力共长

语文博大精深,文本是提供阅读教学情感和思维动情点的纽带,为此,教学要切实把文本当成例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为什么这样写”与“怎样写”的问题中寻找“写”的着眼点,进行迁移练笔来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品读篇章精妙处,习得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多为记叙文,表达方法大多采用叙述和描写,其中描写的表达方法占很大比重。在许多写人的文章中,作者常常对一事物进行反复描写,以达到深刻表达情感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流连于这样反复描写的内容中,挖掘饱含作者情感的语言文字,也能为学生的构文积累一定的经验。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面》,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作者五次写了鲁迅的“瘦”,这五次寥寥数笔又浓墨重彩地反复写“瘦”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伴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将主人公阿累不断升华的情感由远及近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学时,不仅要通过这些反复描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更应该让学生习得借助反复描摹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特殊写法。通过对人物外貌特点反复描写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品读篇章疑惑处,获得经验 课堂中学生充分质疑,可以使教师更加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思维。“疑是思之路,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质疑中让学生获得更具体的写作方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中需要促进学生质疑、鉴赏、评价等语用能力的提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顶碗少年》中,“白发老者是如何给予少年安慰和鼓励的?少年是怎样从失败中找原因,成功表演第三次?”这本不是教学重点,因学生质疑,我相机将其作为语言表达的训练点,使之成为一个语言的生成点。在学习了“顶碗少年两次失败”的三、四两个重点段后,学生聚焦两个段落的语言表达形式,从中发现表达的共同点:先动作描写顶碗少年的表演经过,再神态刻画顶碗少年如何面对失误。接着,出示句式:“于是,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微笑着把碗交给少年,抚摩着少年的肩胛,低声说:‘( )。’少年心想( ),于是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只见少年( )。”依托句式,学生想象白发老者给少年鼓励地说什么,少年怎样战胜难堪和失败。这样“补白”,学生不仅从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还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人物的品质。这一读写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理解、情感体验、语言运用等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都熔于一炉,真正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但此处的“写作创编”不是终极目标,我转而发问:“为什么作者不像你们这样写呢?是他没想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把自己写的段落放到原文比较阅读发现:“因为这是舞台,白发老者的语言描写和顶碗少年的心理描写不宜细致描述。”“因为前两次已经详细描述了少年和观众的动作、神态,再写就显得重复累赘。”“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他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一、二次顶碗的失败用了很长的篇幅写,如果再用长篇幅写第三次顶碗成功,文章就详略失当了。正是‘成功’的一次略写,让我们回味无穷。”此时,“详略得当”的篇章结构已在学生心中生根。这种不着痕迹的写作方法指导,是对学生进行篇章赏析鉴别的有效训练。经过这样的迁移训练和写法的揣摩点拨,学生就能积累形式与内容和谐的“结构技巧”的写作经验,进而提升写作能力。

依托文本,选择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找到“语言生长点”,引领学生经历“读”“写”两个阶段,在语用实践中得意、得言、得法,得能“四得”共融,从而使学生潜心会文著华章。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

猜你喜欢
语段句式文本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特殊句式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