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焕发新的生机

2016-04-14 02:13文/袁
教育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社团校本历史

文/袁 森

让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焕发新的生机

文/袁 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高中历史新课标都提出教师要突破教材这个单一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开发新的学科课程,拓展学习领域,强调课程建设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课程学习相联系,都把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如何满足对历史学科有兴趣的学生的课程需求,如何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发现一个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指导学生建立历史学科类社团,给那些对历史有兴趣、爱思考和研究的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用组建历史社团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参与校本课程体系开发,是一个可行且有价值的实践。

进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学生社团活动不仅应该具有愉悦身心和发展兴趣的功能,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互动,培养设计、组织和实施活动方案的能力。因此将有历史学科特征的社团活动纳入到学校历史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实现校本课程社团化,体现了课程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社团运作课程化,有效克服了社团活动的形式化和娱乐化倾向,克服学生社团在运行中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做到了良好的计划性,使社团活动更符合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更为重要的是,在指导社团参与课程开发的时候,教师的教育自主和教育实践也得到了创造发展。而且,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环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校评价体制的变革和校园课程体系的重建,可以说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建设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

进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依托那些有历史学科兴趣的学生群体,学校组建了历史学科类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培训学生根据社团属性进行课程开发,从而达成依托学生社团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目标。

调研学生兴趣的特点和内容,确定课程开发的主题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但是,以学生兴趣特长为基础的学生社团,比一般学生群体更具有兴趣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和评价提供了保障。社团内对历史兴趣的学生数量较多,但是兴趣的集中点又比较分散。从空间看,有对本国历史或本地区历史感兴趣的,也有对外国感兴趣的;从时间看,有的喜欢古代,有的喜欢现代;从内容看,喜欢历史人物、有的喜欢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的都存在。因此整合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是一个必须预先做好的准备工作,它便于集合力量,组建不同的社团,既能够实现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又能符合学生兴趣点差异的现实。

为此,学校采取了指导社团关注学生共性的办法,找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确定为主题,作为运作社团开发课程的第一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集中在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尤其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比如根据学生疑问设计了独生子女遇到的“亲戚称谓及其内涵”和“婆婆爷爷的故事——口述历史”主题,设计了“三国人物”、风土人文的“三峡移民”和“古今名人颂巴渝”等一系列学生感兴趣也有能力完成的课程主题,并根据社团对学生关注点确定课程主题,最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开展学生历史课程开发设计和社团运作的培训 学生社团活动本身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一旦确定课程主题,就明确了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但是,社团活动的具体开展,还需要有一个培训和示范的过程。

立足于学生社团活动能力的需要,学校开发了《学生社团项目策划与管理》《信息素养》和《团队精神与创新思维》三门社团活动的基础校本选修课程。

在具体实施中,以具体的历史课程案例为引领,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主题式培训。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组建多个“主题小组”,开展阶段性小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亦学亦练的方式,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现自身感兴趣的课程资源,形成阶段性课题成果。

发现多渠道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领域概括起来主要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每一个领域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因素。

第一,人与人。本领域可以提供时代、地域、族群、阶级与阶层等多方面素材,反映人际关系的变化,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等变化,为历史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开发一门人际称谓的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搞清复杂的亲戚关系,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构建一幅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图谱,还可以与历史必修的宗法关系方面的学科知识建立起内在联系,成为一门有血有肉课程。同样,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上下级之间、熟人之间、陌生人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不同性别之间、不同职业之间等许多领域,人际称谓都因时代因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反映了时代精神、时代政治和社会生活。通过人际称谓变化这门课程开发,实现从教材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学习目标。

第二,人与自然领域,最常见的资源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刻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当然还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地域、地理条件跟一个地区、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地缘政治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三,人与社会领域。站在历史课程建设的角度,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生成的问题中寻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同样会发现许多历史课程资源:有许多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社会现象和历史传统,有的在消亡,有的在传承,也有一些新事物在产生,研究这些历史事物背后有哪些隐藏着的深刻道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着重要的价值。

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开发的成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在多数时候由于指导教师欠缺和社团本身运作的不成熟,致使许多课程成果缺乏整理和深入分析,最后成为半成品不了了之。学校历史教师深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参与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发现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协助学生梳理成果。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既提升自己的历史教学能力,又能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视野,重新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梳理学生成果,指导把他们研究取得的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综合概括,形成物化的东西,变成可供其他人学习和借鉴的成果。如在学生社团开发“寻找失落的重庆”这一门涉及重庆城市拆迁和城市化运动的课程的时候,老师指导他们把获得的重庆城市新老照片、社区人物访谈、网络资料、政府公文等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初具形态的一门课程。再比如2011年,学校发动社团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收集和研究的古今名人吟诵家乡的诗词歌赋楹联等文艺作品。经过两年积累,最后从学生的众多个研究成果中选出精品,推出校本课程《山水情柔——古今名人的巴渝情怀》,已由重庆出版集团于2013年五月公开出版发行。

推动社团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相关活动 学生社团的课程开发成果,需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层面的平台进行成果展示,学生也需要参加多层面的课程改革活动,实现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开发的价值,调动学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以学校纵横历史社为例,2013年寒假,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该社团成员代表学校首次参加东方历史评论网站组织的“爷爷奶奶的故事——口述历史写作大赛”,学校推荐了11篇作品参赛,校长还亲笔为学生们写出推荐信,最后11篇作品全部入围决赛,一篇获得了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三篇获三等奖,两篇优胜奖。在2013-2014学年度下期,该社组织了一个星期的学生历史课程主题展示周,分历史人物专辑、甲午中日战争专辑、历史知识挑战赛等四个每天不同的成果展示活动,得到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在2014年的暑假中,该社团的学生参加了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和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由江北区教委承办的北大西安历史考古训练营海选,经过层层选拔,该社团的四位成员最后成功晋级,免费参加了在西安的训练营。(全市共15名额)

建设历史课程的效果评估

依托学生社团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虽然时间不长,学生的成果从学术创新的角度看,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成果还是令人欣喜的。

历史类社团从无到有、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历史社团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目前有三个历史学科类社团,纵横历史社算是全校学生社团中运行最好的。通过历史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聚合了对学习历史有兴趣的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的学科积极性得到发挥;同时对学生在社团运作、活动组织、课程活动中进行指导,学生得到了锻炼,克服了以往学生社团的自发状态,促进了学生素质提高和社团的良性发展。学校的第一位历史社团领导人因其杰出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力和影响力取得西南大学自主招生资格。

历史课程门类更丰富的同时更贴近学生需求 从学生成果中梳理出来的精品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程度很高的校本课程,在2014-2015学年度上期的校本课程网络选课过程中,学生一道参与开发的历史校本课程,因贴近学生,最先爆满。

目前推出的初中课程有《侠客行》《三国那些事》《细数政坛风云人物》《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节日与民俗》《德国的风俗与民情》《那些花儿——历史著名女性》等课程;高中则有《巴蜀神话的文学精神》《走进穿越文化》《汉服与礼仪》《金庸武侠小说中间的历史》《希波战争》等。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也体现了《纲要》的课程要求。

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渠道 目前国家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南岸区在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的专家的指导下,开展课程领导力建设。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之下,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建设,都在研究和探索。学校的依托历史学生社团的课程开发实践,无疑为学校的课程改革做出了一次成功的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依托学生、为了学生,实现课程、学生、学校的协同发展。

问题和反思

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学生社团的需求的动态调整需及时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发现学生的变化和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学生的关注点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评估需要及时调查学生需求,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需求,开发出相应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目录需要不断发展变化,应有不断丰富的、新鲜的课程为学生呈现出来。

建立激励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 目前历史教师中具备课程开发能力、社团指导教师能力、且能指导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建设的教师是稀缺的,老师们急需学习相关的理论和策略来提升自己。因此,相应的激励教师的体制也需要建立,并作为学校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素质、培养教师队伍的一个机制保障,调动更多教师参与学校课改,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课程建设的规范化要求与社团属性的主体性之间还要探索 学生社团中,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聚焦现代中学生的整体需求,他们更多关注学生活动的娱乐休闲和发展兴趣的功能,因此大部分社团活动目的就是“玩”,缺失系统规划和安排。学生把系统的规划、管理和运作有时候会当成一种负担。此外,学生社团队伍人员的不稳定性也是让学生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时需要有心理准备的,要有预案。

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历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大胆突破旧有的课程开发的一般套路,从学生社团领域中去寻找切入点,从中去构建课程体系,把师生都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推进了学校的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协同发展,初步实现了课程改革的真正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

猜你喜欢
社团校本历史
缤纷社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