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意义

2016-04-14 02:13金萌萌
教育家 2016年32期
关键词:葫芦蚜虫明白

文/金萌萌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意义

文/金萌萌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不是承认和认可。不论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的,这都是他们认真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在阅读中自己的思索所得,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首先要做到“珍视”,然后再加以评价和引导。哪怕他们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我们也不要忘了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案例:在教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生1:学完课文,我明白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就要治,不然葫芦就会死掉的。

生2:学完课文,我明白了蚜虫虽然很小,但是会影响整个葫芦。

……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你们说的这些都在说一句话:那就是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叶子和葫芦看似没什么关系,但最后正是因为叶子上的蚜虫,才导致了小葫芦的变黄、掉落。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我也有要结束教学,准备下课之意。可就在这时,一只小手颤颤悠悠地举了起来。我看时间有些富余,便叫起了他……

生:老师,我觉得除了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还明白了一个别的道理。

师:(诧异)好,你接着说。

生:我明白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座位上的学生开始窃窃私语,还有的小声发笑。)

师:那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说么?

生:老师给我们看的图片里我知道那个邻居是个长了白胡子的人,所以他肯定是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他劝说了种葫芦的人,但他没有听,最后葫芦都死了,所以说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大部分学生听后都点头表示同意)

师:你说的特别对,有谁和他有一样的想法?

……

课后,我思考良久。同读一篇课文,孩子们有他们自己地看问题的角度,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们也不可能让他们按着成人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我记起这么一句话:“我们要蹲下来跟孩子讲话,要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发现的问题。”我们平时都在说“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可是当学生的独特感受出现时,而且这感受出乎我们的意料时,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是把他们斥为异端,还是一笑了之。试想,就像上一个同学一样,如果对他的问题,我一笑了之,或者是瞪他一眼,说一声“胡闹!”,那结果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情景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就要珍视孩子的发问。常言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学生突然发问,这些发问有些是教师在备课中没有料到的,有些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老师不知如何处理。同时,大部分情况下,那些亮点、出彩的地方都是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并非来自老师们的预设,所以,我们要在教学时善于思考,抓住学生的“奇思妙想”。

那次以后,我经常让学生自己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不怕说错。每当这时,我都不由得想到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象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可能就是撬起地球的支点和杠杆。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葫芦蚜虫明白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我终于明白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我开始明白我自己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我40岁才想明白的事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