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宪法前世今生
——记法制日报“首个国家宪法日”策划及报道

2016-04-16 14:07朱宁宁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法制日报文部修宪

■朱宁宁

讲好宪法前世今生
——记法制日报“首个国家宪法日”策划及报道

■朱宁宁

2014年12月4日,我国迎来了首个国家宪法日。围绕这个重要日子,如何做好宣传报道?法制日报政文部专门召开了部门策划会,决定推出整版的专题报道。

那么,应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素材该如何组织呢?回顾历史,我们国家现行宪法实施了30多年,其间经历了4次修改,共计31条修正案。作为法制日报,我们想做的,就是全面梳理和权威介绍宪法的前世今生。于是,我们就将此次报道的重点内容放在了梳理四次修宪,讲述宪法在记录改革开放中的主要历程,尤其是将重点放在了宪法如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这个问题上。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重要作用无需多言,无可代替。但是,重要并不代表着就会被理解透彻,并不代表就一定会深入人心。如何突出学习宣传宪法,让全社会普遍接受宪法教育,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成为我们这次报道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

在部门策划会上,大家讨论认为,要树立宪法权威,首先就让大家了解宪法,走近宪法。这种了解和走近,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晓现行宪法的具体法条。宪法不同于民法、刑法这些基本法律,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宪法看上去好像跟自己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紧密关系。即便是一些法律科班出身的人,当年对宪法的学习,也仅限于课堂上背诵了一些条文而已,对宪法精神的掌握并不深入。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宪法更是一直高高在上。所以,我们认为,这次报道就要突出一个重点——首个宪法日,通过讲述新中国的几部宪法的由来和变更,让最广泛的读者愿意去了解宪法,在了解的基础上真正掌握宪法的精神。

确定完选题,我开始着手准备资料,确定采访人选。此时发现自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就是大量的历史资料的缺失。

一开始,按照以往前期采访的惯例,我先在网上进行大量的搜索,但是找到的很多信息其准确性和权威性都不让人满意。此时如果仅仅图省事,找几个知名宪法学专家进行解读修宪,又难以支撑起一个整版,也体现不出首个宪法日的特殊之处,报道难免又流于形式,缺乏力度。

为了详细了解这几次修宪的内容,我开始四处收集资料,但是却进展缓慢。此时,我突然想到,在修宪这个问题上,再也没有比全国人大更为权威的部门了,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全国人大发出了采访函,希望能从那里得到关于修宪的最权威最详实的资料。

很幸运,我的采访诉求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的回应。我得以有机会去全国人大机关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这简直让我有了瞬间如获至宝的感觉。于是,在初冬一个暖阳天,我坐在了全国人大机关办公楼的图书馆里,开始查阅大量的珍贵的修宪资料,并借阅了相关的书籍。这也是我当记者以来,第一次为了写一篇稿子而专门来 “泡”图书馆。这里果然是个宝库,在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下,我找到了大量详实珍贵的记录,尤其是历次修宪时的常委会的一些工作简报,细细读下来,豁然开朗。于是,在随后几天的时间里,我快速地恶补大量关于修宪的内容,最终对四次修宪作出了梳理。除了在每个版块介绍了修宪的主要内容之外,还穿插了专家学者的精辟点评。

在此基础上,为了配合将报道推向深入,按照部门策划要求,我又专门采访了知名宪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教授,请他从一个宪法学家的角度对现行宪法以及四次修宪活动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记得采访伊始,李校长的话就让我十分感动,他说, “现行宪法30多年的发展变迁就蕴含了她的这种叙事性特征,所以她是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历史成就的 ‘功劳簿’和 ‘光荣簿’。”对李老师的采访十分顺利,他不愧是宪法学的权威专家,对几次修宪的点评都很到位,配合我前一篇的报道,果然相得益彰。

这组稿子见报后,在 “12·4”当天就被100多家网站大量转载,据粗略统计,除了新华网、人民网、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知名门户网站,还有20多家省 (区、市)政府门户网站都进行了转载,收到了良好的报道效果,达到了报道预期,也发挥出了一个重量级报道应有之义。

(作者系法制日报社政文部记者)

猜你喜欢
法制日报文部修宪
普京:修宪不会导致寡头政治
日本:推进免费幼儿教育
西藏当惹雍措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评价
修宪公投
全国公安5年破经济案81.5万起
《法制日报》:以房养老必须保证公平
《初学记》文部资料探微
“马甲”背后的程序正义
——基于1996—2013年《法制日报》报道案例的分析*
日本:欲建立讲师选择制推进中小学周六上课
对匈牙利第四次修宪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