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下整体性教学研究

2016-04-16 15:53张晓斌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导学研讨观念

张晓斌

(福安市第一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下整体性教学研究

张晓斌

(福安市第一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学知识体系不完整、物理观念缺失的问题。为此,应通过追求课前、课中和课后知识的完整以达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建立;通过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守恒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以达成整体性教学之物理观念的建立。“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里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旨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会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相处、身心愉悦健康的人。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整体性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进行“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课程改革,其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两个问题:

一是由课前预习、课堂检测、当堂训练、学生互动合作学习提出困惑,教师点拨个别知识致使知识点的分裂与孤立,将新课变成习题课,从而导致教学知识体系的不完整。

二是练习的重要程度被不断提高,物理观念被淡化,造成学生对物理的印象只剩下做题,从而造成物理观念的缺失。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那么“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课程改革将会沦落成题海战术,这对于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是有难度的,也将会造成学生发展较大的缺陷。这些问题是笔者关心的,也是物理教学工作者关心的。麦卡锡(McCarthy)提出的4-Ma t教学设计模式、尼尔森(Nelson)提出了合作问题解决模式、乔纳森(Jonassen)提出了建构学习环境设计模式、温比尔特(Vanderbilt)学习与技术中心(CTGV)提出的“STAR-Lagacy”教学设计模式都蕴含整体性教学的理念。基于这些理论,笔者探索了在“导学研讨、训练拓展”的课程改革下的整体性教学。

一、理论基础

1.“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顾泠沅教授早期提出“先学后教,效果回授”的教学思想。1999年11月4号,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布一项《关于学习杨思初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一文,让蔡林森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迅速引起各方的重视,给教师群体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在自学的学习道路上高效、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循序渐进、反馈矫正”的原则,而“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将这些原则演绎得淋漓尽致。

2.整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教学就是用整体方法优化教学系统的一种教学法。它从教学的情境整体性、过程整体性、内容整体性等方面来整体把握物理教学的原则和策略,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物理气质、修养和能力等。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或者“问题解决法”就强烈地突显了教学与生活、知识与儿童、学生与老师以及理论与实践等要素的整体统一。

1999年,台湾教育界提出“全人教育”这一理念,明确中小学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2000年,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理念“终身学习,全人发展”在香港普及,每个学校都将此理念贯穿至教学教育中,教育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大陆如火如荼地展开,改革倡导学校注重全人教育,矫正目前对双基过分重视的情况,慢慢向学习过程体验领悟转换,由此提出目前已完善的三维目标。整体教学设计追求学习和教学的整体性、复杂性,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和形成了许多隐含整体思想的教学设计并对至今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策略

1.整体性教学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建立

(1)课前知识的完整

布鲁纳曾说“无论学什么学科,首先要学习这门学科的结构,与其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学习基本结构。”因此在导学案课前自学部分一定要给学生呈现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2)课上知识的完整

课上知识的完整性主要由教师来建构。这个过程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①概念细化辨析。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概念中对于速度“变化了”和“变化到”的区别。“变化了”是指速度的变化量,“变化到”是指速度的某一个值,一个是过程量,而另一个是状态量。

②概念正反辨析。在重力教学环节,对于重力的理解:物体平衡时的重力、加速时的重力、减速时的重力是否有区别,从而真正确定重力的影响因素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是物体所处的重力加速度是否改变。

③概念类比。在功率教学环节,对于功率的理解: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功率是做功的变化率,这样就能搞清楚影响加速度大小和功率大小的真正原因是变化率,是变化的快慢,而不是公式中的某个物理量。

④生活的例子。在干涉图像明暗条纹教学时,可以从生活的例子来进行讲解,比如单反相机中的增透膜是干涉明条纹还是暗条纹的应用?

⑤课堂训练再次检测。课堂检测和课堂训练是对应的。这样方便在训练出现问题后,可以再次反馈教师点拨后吸收的结果,有助于教师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

(3)课后的知识完整

课后的知识完整性主要由学生建构。学生在课后建构知识的完整性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思维导图的建立。思维导图的建立,其实就是知识树,这个有别于课前的知识建构,这个更多的是对课前知识建构的延伸。

2.整体性教学之物理观念的建立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在物理观念建立的过程需要两个环节,一是物理观念情景的设立,二是物理观念生活中的应用。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物理情景的设立让学生提炼出物理知识,而应用则是对这个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将物理思想和生活整合到一起,是整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1)物质观的建立

爱因斯坦曾说过:“宇宙是由物质和时空构成的一个系统”。这里的物质不仅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场”的概念,在物理学里场有很多,比如重力场、电场、磁场等他们都属于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又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这种观念,以修正学生以前观念里对于物质的错误理解。

(2)时空观的建立

上下四方为宇,往古来今为宙。因此宇宙中的物质若离开时空而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中学阶段不仅仅要学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时空观,还要知道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相对时空观。因此在解释一些有悖我们前概念的现象时我们可以利用相对时空观的理论加以解释,如“双生子谬论”或者猜想“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所说的“洞”必是相对地球高速运行的物体,而不是通过有神论来解释。

(3)运动观的建立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这种现象不仅仅要从宏观上去理解,还有在微观上加以分析,同时形成一种运动学的基本观念。任何事物都不会是静止的孤立存在,都是运动的、相互联系的。将这种观点延伸至生活中就可以解释“蝴蝶效应”,从而建立看待事物的观点,相信自己任何一个善行都会给自己带来美好,相反恶行将会带来恶果,由此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守恒观的建立

物理世界里有很多定律和法则,但并不是所有定律和法则都是无条件成立或者任何情况都适用的。其中守恒定律就是跨越各个领域都成立的普遍法则。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必修2的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3-5的动量守恒、延伸拓展的角动量守恒等等守恒定律来培养学生的守恒观念,从而唤醒学生对能源的珍惜,培养节约意识,增强循环利用的意识,也可以利用这些理论创造更先进的仪器从而保护我们的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5)价值观的建立

何为价值观?百度里对价值观的定义是:“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物理教学中要形成特有的物理价值观,那就要从处理物理问题的角度,或者物理结论的角度出发。比如解决物理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寻求多种方法解题,这在生活中的启示就是多角度看待问题,最终你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或者某些物理结论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小船渡河)问题分析,我们知道小船渡河问题中路程最短和时间最短并不是同一条路线。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打车到某一目的地,也许司机会问你是要最短的时间到达目的地还是最短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最短但也许堵车,路程稍长但通畅也许是时间最短,因此我们要权衡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在这种过程中慢慢培养我们的全局观念,从而达到整体性教学的目的。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高三(7)班为案例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其他班级作为参考对比,探索了整体性教学在“先学后教”模式下的应用。学生在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转变是显著的,从知识点的零散、迷茫到建立知识网络,从随意脱口而出的谈话到以物理观念角度解决问题的转变,从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厌恶到觉得物理还蛮好玩的变化,这些都是在整体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实践表明,成绩的波动对他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成绩的提高会给予他们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尤为强烈。现今社会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不仅要求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性格品质,同时也要具备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等优秀品质。为了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的教育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此为出发点,教育必须突显出“人”的重要性,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会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相处、身心愉悦健康的人。在“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里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在这种模式下容易将课程变成习题课,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的整体性被割裂,而整体性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经实践研究发现在“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模式下实施整体性教学是必要的、是可行的、是有效的。

[1]简宇虹,丁钢,许敏.高中物理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冯锐.论整体性教学设计的设计观[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

[3]吴向文.面向复杂学习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模式探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0.

(责任编辑:詹国荣)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课堂教学模式深化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JKCG14-50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导学研讨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健康观念治疗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