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讲物理

2016-04-16 15:53曾海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物体创设物理

曾海深

(平和崎岭中学,福建平和363700)

联系生活讲物理

曾海深

(平和崎岭中学,福建平和363700)

本文主要是从如何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及事例,通过游戏或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使生活与物理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一角度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寓教于乐;创设情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当前许多物理教师经常忽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学生难以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作用,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感到陌生,甚至恐惧物理。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事例转化为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让物理课充满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物理的激情,体会物理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一、引入游戏,寓教于乐

好奇、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笔者经常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在讲《摩擦力》这节课时,引入一个拔河比赛的小游戏。具体如下: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拔河比赛。规则是绳子上的标记越过中间线靠近哪方,哪方为赢家。谁愿意参加?(拔河绳是特制的,把一条麻绳系在一根长约60cm的表面平整光滑的圆形不锈钢管上,且不锈钢管用润滑油擦过。)

同学们举手要求参加,但教师挑了一壮男一女同学。男的长得高大威猛,女的小巧玲珑。这两个同学前面一站,许多同学就笑了。

师:现在你们两个准备好。(让男的手握不锈钢管,女同学握住绳子端,把红塑料绳系在绳子中间,让它刚好处于两同学间的中线上方。)我说“一,二,三”就开始(几秒钟后)。

同学们哗然大叫:过了过了,啊!不可能呀?女孩子怎么赢了呢?

拔河的男同学不服地抗议:老师,我手握不住钢管,钢管被对方轻轻一拉就从我手中溜出去了。

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疑惑不解,教师展示特制的拔河绳,尤其是比较绳子和钢管的光滑程度。

师:这不是玩笑,这个小游戏蕴含着大道理。大家想过没有光滑的物体为什么不容易抓牢吗?原因就在于(在压力一定时)物理表面越光滑,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小,物体就不容易抓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摩擦力。

教师用小游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把这种好奇心引向物理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物理殿堂。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学生一定会感到学习物理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好动的心理特点,充分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境的创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利用日常生活事例创设情境

物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和事例,是以常说“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只要细心地观察,收集和总结,就能得到对教学非常有用的事例。例如在《机械运动》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放学回家中,甲同学骑自行车(车后载着乙同学)。若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甲同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若以甲同学为参照物,则路旁的树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若以乙同学为参照物,甲同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从自身熟悉的生活事例感性认识物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能够深刻理解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科与别的科不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它又不同于简单的“看”和“做”,它还得思考。正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物理实验是构成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同时实验也是创设情境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中,激趣引新。

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笔者创设这样的情景:在多媒体教室里,关闭门窗,把遮光窗帘拉上,关掉室内的所有光源,教室一片漆黑。不少同学叫道:“这么黑乎乎的一片,什么都看不清。”据此情境笔者提出问题:“在这暗黑的环境,为什么看不清物体?”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在黑暗中,没有光线。”笔者紧接着继续提问:“在黑暗的环境中如何看到物体?”学生回答:“开灯就看到了,或者把遮光窗帘布拉开,让阳光照进教室即可。”笔者紧接着提问:“为什么开灯或阳光照进教室,大家就能看清物体,而在黑暗中大家却看不到物体?”思考一会儿回答:“教室内的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才看清物体,而在黑暗环境中,物体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故我们看不清物体。”这样利用黑暗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入到《光的反射》这节课。通过创设这样的实验问题情境,附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激活,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

3.利用探究活动创设探究情境

新课改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勇于实验探究,勤于思考。在物理教材中安排大量的《实践活动》《请提问》《迷你实验》等栏目。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课后认真阅读,操作实验和探究活动,有助于巩固课堂学习,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课堂内外互动。例如《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这一节课的课后就安排这类《实践活动》和《请提问》,具体如下:

《实践活动》:请教化学老师,了解汽车、拖拉机等热机排放的废气中,主要有哪些成分?再请教生物老师,了解废气中的这些物质,哪些对人体有害,有什么样的危害?哪些对人体无害的?再从因特网或图书馆中查询有关的资料,写一份关于热机与环境的调查报告。

《请提问》:热机效率为什么不能达到100%?

4.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电教媒体是用图像和声音表现教育内容,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载体。多媒体的展示,往往背景美观、字体鲜明、图像清晰,还带有动画、视频播放,其生动性、新颖性、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一个集形、声、色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例如: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日食、月食的成因视频,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

三、联系实际,返归生活

学以致用是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

首先,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物理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并用相应的物理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

其次,贴近生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问题,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活动中去解决问题。如:“测量正常步行的平均速度”。这种靠近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物理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像这样将教学活动返归生活,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学习过程既愉快,又能切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一来,教与学彼此和谐、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使物理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物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让物理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到学生的大脑,在物理乐园里积极地思考探索,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益。同时,在这样的物理教与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能力。这样一来,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1]毕凤祥,韩艳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甫华.浅谈物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J].科教创新,2010(7).

(责任编辑:詹国荣)

猜你喜欢
物体创设物理
只因是物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处处留心皆物理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