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验式生态教育之实践

2016-04-16 15:53肖巧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乌山观鸟鸟类

张 气 肖巧玲

(1.福州第一中学,福建闽侯350100;2.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自然体验式生态教育之实践

张 气1肖巧玲2

(1.福州第一中学,福建闽侯350100;2.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1)

体验式的生态教育让学生以自然界一份子的立场,通过自然游戏、观鸟活动、生态课题研究等形式,引导学生融入自然,强调感受、感知、感悟的心灵体验过程。

生态教育;自然体验;自然游戏;观鸟

自然体验,也被翻译为“自然教育”或“自然鉴赏”(Na t u r eAp p r e c i a t i o n),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于美国、欧洲,以美国的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撰写的《与孩子共享自然》等为代表。人的心智需要籍由感官和知觉形成对世界的认知整合、判断与推理,人们如果没有对大自然真实的认知,没有与自然的亲密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探索、体验的经历,感觉和知觉都将受到影响。漠视自然、漠视生命往往是长期与大自然断裂了联系的一种结果。国外大量的实践证明,户外实践与体验活动是生态教育中最有成效的方法。自然体验有别于室内教学,强调的是“感受”,提倡带领学生到自然或半人工的环境中,借助自然游戏、体验、歌唱、戏剧等方式,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感知获得第一手的经验,提高参与者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福州第一中学吸收国外自然体验的教育理念,开展户外体验式教育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该校户外体验式生态教育主要有自然游戏、观鸟活动、生态课题研究等形式。

一、自然体验式教育的困难和解决途径

对于许多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孩子来说,生活中往往充斥着电子产品,疏离了大自然。福州第一中学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兴趣小组,带领学生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到户外开展自然体验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诸多亲近自然、与自然建立联结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带学生外出要承担很大的安全责任压力和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但亲近自然不一定非得走进大山大湖,只要适当引导,让学生从心里建立起与大自然的联系,即使是校园、小区的小花园也可以开辟为自然体验的场所。因此教师用心、循序渐进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该校的做法是先在校园里开展自然体验活动,利用校园里小树林、小花园开展活动,在学生对自然体验有了较高的认知度、与带领老师有了一定的配合度以后,再带领学生校外开展活动。在校外活动地点的选择上采取了由近及远的原则,近的有学校附近的城市公园,如西湖公园、乌山公园、森林公园等;远的有长乐闽江口湿地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野外环境。为了减少安全责任压力,需加强家校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鼓励家长参与自然体验活动。如在活动前给家长详告活动的安排与要求,让家长签字授权,或邀请家长共同参与。

二、自然体验式教育的形式和案例

1.自然游戏

自然体验的鼻祖约瑟夫·克奈尔在领导自然体验教学多年后,归纳创作了一套自然教育设计理论——“自然教学法”,其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自然教学法”的实施流程,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生动、可操作的自然游戏,堪称生态环境教育的教材,或者儿童自然游戏的指南。“自然教学法”主要分为激发热情、集中精力、直接体验、分享启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安排切合教育目标的游戏,学生利用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等感知大自然,以自己的仔细观察、切身感受、真正领会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伟大。教师可以在学习该书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开发出更多切合自身实际的自然体验活动。以下是“关于森林”的自然游戏活动案例。

第一阶段激发热情——“大风吹”游戏。

学生先观察熟悉身边的自然环境,选择一种自然物作为自己的“自然名”,并且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自然名”的由来。取“自然名”的环节能够让学生尽快的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是自然界中的某种生物,并学习用这种生物的视角来观察、感受自然。接着,学生在指定的范围内手拉手围成一圈,再选一名学生站在圈中间。圈中的学生说出口令“大风吹呀”,其他学生说“吹什么呀”,圈中学生说出某种生物的特征(如“吹会飞的”),符合这种特征的学生就得离开原来的位置,在圈内跑动起来寻找新的位置,原先圈中的学生也得寻找新位置站进去。这时候就会有一人留在圈中,接下来就由这人发出新一轮的口令。这个游戏看似很简单,但确是整个活动重要的开始,有“破冰”、热身的效果,能让参与者立即融入到团队中来。

第二阶段集中精力——“我的树”游戏

学生两人一组,一个人蒙上眼睛、打着赤脚,由另一个人带领着走一小段路,穿过各种自然障碍物走到一棵树前,蒙眼的同学通过摸、闻等方式感受这棵树的特征,接着蒙眼返回起点,然后摘下眼罩去寻找刚才自己摸过的树。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80%左右来自视觉,当我们把眼睛蒙上,我们就必须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各种感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这个游戏能够快速的让参与者集中注意力,开启“五感”去感受大自然。游戏中,引领者好比是蒙眼者的“眼睛”,引领的过程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拉近心灵距离的很好契机。

第三阶段直接体验——“寻找森林的色彩”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个小组分得一张24色的色卡、一张记录表以及一块KT板,在森林里寻找不同颜色的自然物,然后将自然物按颜色排列在KT板上进行展示,寻找到的自然物种类最多、颜色最全的小组胜出,可获得奖励,落后的小组要接受“惩罚”。

第四阶段分享启示——“敞开心灵”

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梳理,说出自己的活动感受与得到的启发。比如,“刚刚蒙上眼睛的时候,很害怕,怕撞树、怕被石头绊倒……但是有同学的温暖的手扶着,心渐渐的踏实下来……”“眼睛看不见的的时候,好像各种感觉都变得更加灵敏了,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昆虫的鸣叫声,声声入耳,我甚至好像听到蟋蟀弹动它的大长腿的声音,我感觉心里特别的宁静……”

自然体验提倡“在自然中”“向自然学习”,其精华在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通过自然观察、自然记录等方式,探索自然的奥秘,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尊重、热爱自然的心态,进而改变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推进自然生态的保护。

2.观鸟活动

观鸟是指人们在不影响鸟类正常活动的前提下,欣赏鸟的自然美,观察它们的外形姿态、取食方式、繁殖行为、迁徙特点和栖息环境等,了解鸟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与鸟的关系。鸟类是我们生存环境中最多姿多彩、活泼灵巧的动物,西方有句谚语“观鸟是你一生走入大自然的门票”。福州地处亚热带,“枕山、面海、襟江”,环境优美,福州地区的鸟类,在种群分布上既有绚丽多彩的留鸟,又有数量巨大的候鸟。有森林公园、金鸡山公园、金牛山公园、闽江沿岸等十多处市区适合市民进行观鸟活动的地点。学生观鸟不仅使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还将自身融进了大自然,感受着大自然所给予的无限欢欣和愉悦,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心。

组织观鸟活动需要一定的专业支持,借助福建省观鸟协会的人力资源,积极发挥这些观鸟人的作用,常态化地开展一系列与观鸟有关的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鸟讲座、生态游戏、观鸟活动及湿地探索之旅等等。如开设观鸟常识、城区常见鸟类介绍、鸟类摄影、观鸟与生态保护等观鸟讲座。开展鸟的迁徙游戏、湿地保护游戏、生态链游戏等。开展寻找校园鸟类、福州城区公园观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闽江河口湿地(长乐),认识湿地生态系统,了解各种水鸟,特别是见识黑脸琵鹭、勺嘴鹬、黑嘴端凤头燕鸥等珍稀鸟类。

除了常态化的活动,学校在每年的“爱鸟周”活动中还开展一系列爱鸟宣传活动。如鸟类生态摄影展、“爱鸟周”有奖知识问答、“爱鸟周”生态剧场、制作安放鸟巢以及面向校外群众的爱鸟宣传活动等。这些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鸟知识和技能,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观鸟、爱鸟、护鸟的热情,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3.生态课题研究

福州第一中学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生态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在研究中走近自然、了解社会,为生态保护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多年来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各方面。如“福建水口水电站水葫芦调查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调查及重建生态系统的建议”“生态城市的未来规划”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进一步与自然、社会建立联系,培养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以下是初三年级学生开展的“乌山公园鸟类调查与自然导引系统设计”。

(1)课题由来

从2011年开始,该年级学生在乌山公园开展每月一次的鸟类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对乌山有了深深的情结,不仅了解了乌山的生态环境,记录了山上有哪些树、哪个季节有哪些鸟儿在山上停留。同时,在观察鸟类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关注身边的自然。因此,学生萌发了希望为乌山做一个“自然导引系统”的念头,希望通过“自然导引系统”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乌山,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鸟,从而自发地爱上大自然,爱上福州这座充满原生态气息的城市。

(2)课题内容与计划

根据鸟类调查的结果,乌山有将近六十种鸟类。学生计划在一些主要的观鸟地点,设计自然导引牌,结合乌山的植物种类进行一些鸟类的介绍。在确定需要介绍的物种后,课题组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决定在尊重环境、科学正确的基本要求下,用易懂、活泼的文字对每个物种进行描述。这样既达到科普的目的,也又加入本土化的元素,把物种和本地的一些历史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自然教育和地方文化教育的双赢。自然导引牌还采用二维码的形式,把图片、声音、文字等可数字化的信息进行了编码,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传播了生态保护的理念和知识。

在大自然中体验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的快乐,也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回馈给大自然以爱护,这就是自然体验式生态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

[1]〔美〕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自然之友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久生.对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轨迹的追溯[J].教育评论,2004(4).

(责任编辑:陈欣)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生态省建设背景下福建省中小学生态教育研究”(项目编号:FJJKCGZ14-234)、2014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A类)课题“生态省建设视野下福建省中小学生态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AS1448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乌山观鸟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湿地观鸟
观鸟记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乌山十年
鸟类
巧用微信App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以研究性学习《乌山植被、地貌考察》为例
美丽的乌山
鸟类的叫声
春季观鸟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