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效 轻松学地理

2016-04-16 15:53邓惠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山脉教材情境

邓惠英

(霞浦县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5100)

减负增效 轻松学地理

邓惠英

(霞浦县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5100)

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教师要多花时间,精心备课,穷尽办法增加每一节课的含金量,提高教学有效性,才能让学生付出最小的学习代价,轻轻松松就能学好地理。

减负增效;温故知新;以图代文

从教近二十年,每每听到别班的学生埋怨说地理有多难学,而本班的学生回答说:“会吗?我觉得地理很简单呀”,听到这话,实感欣慰。学生说的一点没错,想想隔壁班的学生,天天背书、不会背的罚抄书,周周考试、不及格的抄考卷,而我们班,不用背书,平常几乎不考试,极少量的作业,更没有罚抄,却总能获得县里遥遥领先的成绩,笔者认为,教学上做好以下几点,可达事半功倍效果。

一、精心备课,紧抓教材重难点

备课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预设,是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正所谓“功夫下在备课上,本事显在课堂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要多花时间,精心备课,要备课标、备教材、备考纲、备考题、备学生,要抓住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白新课程理念,吃透教材,明确教材重难点,深知教材中哪些内容是要学生知道的、哪些识记的、哪些理解的、哪些拓展应用的。教师还要清楚本课时的每个知识点常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多以选择题出现的只需学生大体明白即可;多以问答题出现的,则需要学生理解和应用;多以填空题出现的,教师还得知道哪些词句会成为填空题的“空”,这些“空”则需要学生理解记忆下来,例如,在《青藏地区》的学习中,“高寒”“青稞”“牦牛”“拉萨”“布达拉宫”“河谷农业”“热量不足”“太阳光照强”“青藏铁路”等关键字词,必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记忆,还不能写错。教师在课前还要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这样,教师在精心备课后走进课堂,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随机应变。才能打造出高效的精品课堂,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二、温故知新,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温故知新,有利于学生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知去探索未知;也有利于化难为易,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把以往学过的较为零散的知识进行概括和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湘教版教材为例,其内容是按“总—分”的结构安排的,即世界地理总论—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分省地理—乡土地理,所以,后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实际上是前一模块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前一模块的案例,如果能够把后面的小区域放到前面的大区域去学习,或者在复习前面的大区域之后去学习小区域,学生就会觉得今天所学的内容只不过是前面内容的复习,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学习埃及时,先展示“埃及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再展示“埃及在非洲的位置”图,学生就知道了埃及是非洲东北部的一个国家,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就是复习了,通过复习西亚北非的人种、语言和宗教,就知道埃及是白种人、阿拉伯语、伊斯兰教;通过复习撒哈拉沙漠的位置,就知道埃及是个名副其实的沙漠之国;通过复习非洲的气候,知道埃及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北部地中海沿岸是地中海气候;通过复习非洲的河流,知道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通过复习非洲的资源,知道埃及的石油丰富。这样,在不断的复习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对新知识产生了熟悉感和亲切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认知结构,也有利于学生学会从已有知识中推导出新知识的方法,从而树立起学好新知识的信心。

三、联系实际,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新课程倡导“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学科是与生产生活最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地理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领域拓展、延伸,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地理学习同生产生活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所以,教学中一定要多联系现实生活,多举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好地理是非常有用的。例如,笔者在教学《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时,先设置如下问题:1.你们知道霞浦城关最高山是哪座吗?爬过的请举手。2.你能谈谈爬到山顶时在气温方面的感受吗?想过原因吗?接着展示一组图片,问“这些图片反映了气温与哪方面的关系?”(与衣食住行、体育运动、生产活动都有关系)在讲到同纬度的海陆气温不同时,我设计了两道讨论题:1.夏天,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水里游泳?2.中午去游泳时,在沙滩上和在水里有何不同感受?晚上呢?最后在当堂练习环节,又设计了两题:1.海南岛是我国南方避暑胜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什么?2.安徽黄山成为避暑胜地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些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也激发了学习兴趣,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获取新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

四、以图代文,让书本越读越薄

地理事象的空间性、综合性特点,使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深入体验,而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一种语言,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若能把形象生动的图与思考题紧密结合起来,就可以使学生的理性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思维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从而简化了教材,降低了难度,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如省区、地形区、河流、气候等的名称、位置、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等,如果单纯从字面上去死记硬背是很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屡记不成。但是,有了一张地图就不一样了,教师只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读图、析图、用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就行了,很多内容根本无须浪费口舌,学生一目了然。例如,在复习《中国的山脉》一节时,只让学生看地图,并按如下步骤进行教学:1.首先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对山脉的空间位置进行操练:最北、最南的一列分别是哪些山脉?位于新疆和西藏交界处的东西走向的山脉是什么山脉?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山脉是什么山脉?南岭是什么走向?位于哪两个省区的交界处?2.用类似的方法复习其他走向的山脉。3.把山脉和大的地形区结合在一起,问:太行山脉、大兴安岭、横断山脉、巫山东西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天山、昆仑山、秦岭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什么?4.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两条分界线分别由哪些山脉构成?就这样,学生通过读图、思考,以及和教师之间的问答,基本上掌握了教材中的要点和考点,避免了对知识点的分散记忆。可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析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

五、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关,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课堂环境。情境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融洽师生关系,使得教与学更协调。而适宜的教学情境还可以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课内知识向课外的迁移。所以作为地理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恰当而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提升。笔者曾在不久前听过一节精心设计的公开课《等高线地形图》,情境中的主人公是喜羊羊和灰太狼,教学环节有五个:喜得藏宝图——解密藏宝图——高山寻宝藏——小灰灰的忏悔——再战喜羊羊,这节课的情境创设,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更具有时代感,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如欧洲西部的教学设计成了一次出国旅游,有导游、有行程、有任务;教学《法国》时,带上葡萄酒让学生品尝;拿着星条旗上《美国》;学生听着乌兰托娅的《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学习《西北地区》;欣赏《奇路中国》感受人地和谐之美;听着斯科特和阿蒙森的南极探险故事来学两极地区;用自拍的大量家乡照片作为乡土教学素材,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家乡之美,地理之美。所有这些情境的有意创设,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和亲切感受,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总之,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六、精选精练,减负增效

学生可以做的练习可真不少:课本中的活动题、练习册、填充图册、单元测试卷、往年的期中期末考试卷、各地市的会考卷,网络上还有铺天盖地的题目,如果教师不加以取舍,学生就会被题海淹没。所以,教师要经常研究本地市近些年的会考卷,清楚本地的考试方向,明白哪些内容是年年必考的,哪些是很少涉及的,对必考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要做重点的强调和分析,不惜放慢进度,把要点讲深讲透,并适当增加练习量。就宁德市的会考而言,必考的内容有:七(上)的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八(上)的省级行政区、中国的地形、气候、四大地理区域等,这些内容不仅常常考,而且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紧抓不放,在阅读大量试题的基础上,精心选题,反复讲、专题练,多管齐下。此外,教师不仅要会选题,还要会创题,命制出的题目最好有独特的创意、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和科学的答案。要符合自己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学生有了适合自己的针对性的练习,做的题目精了,量少了,当然就更轻松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关爱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通过利用多媒体,制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等等方法,为学生减负。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尽量避免词不达意、乏味无趣、重复啰嗦、语调平平,尽量多使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课堂语言,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课堂更高效。

总之,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教师热爱学生应该首先从“减负”开始,为了让学生少花时间,教师自己要多花时间,精心备课,穷尽办法只为增加每一节课的含金量,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付出最小的学习代价,轻轻松松就能学好地理,该是我们每一个地理教师的永恒目标。

[1]黄其顺.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为地理复习减负增效[J].地理教育,2013(S1).

[2]李颖娟.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地理课教学质量[J].散文百家,2014(12).

猜你喜欢
山脉教材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它,就在那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人,山脉和海洋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