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黑龙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6-04-16 19:44李文华
奋斗 2016年1期
关键词:科技农业发展

李文华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黑龙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李文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关键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和规模向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转变的基础动力是创新。黑龙江是农业大省,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就必须要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由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消耗向可持续发展转变。这就需要我们坚定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以打造“大生态、大食物、大市场和大农业”为目标,从“稳产能、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入手,整合农业科技资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地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引领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一、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科研工作面临新的历史使命。针对我省大农业生产特征和商品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工作担负着为各级政府指导生产支撑决策、为农民和农业企业生产发展服务的任务。省农科院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生产需要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物化成果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驱动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找准和匡正创新驱动方向,重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利用修复、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动植物品种和关键生产技术、创新农业服务、拓展农业功能等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有效地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发展。

一是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聚焦全省农业发展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把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服务农业农村的潜力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把内部发展资源与外部发展要素更加有效地集中起来。要准确把握现代农科院所建设的核心要素,从农业学科的特殊性质出发,以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从科研管理、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科技产业发展、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构建灵活高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规范管理体制,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发挥好科技创新驱动主力军作用。

二是着力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落实好中央和省激励和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块资源,要结合“十三五”规划和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凝聚和吸引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开展共性重大科技问题研究,充分利用好国际先进技术和优秀种质资源,不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好国内人才资源,着力加强以省级高端领军人才为核心、中青年科研骨干及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为基础的三级人才体系建设,打造顶级优秀创新团队;整合统筹好省内各类农业人才资源,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开展多学科交叉协作,联合攻关,不断提升创新团队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着力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强化创新功能,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着力实施重大平台建设计划,重点加强开放实验室、种质研发基地、“互联网+”平台、种质资源保护平台和农情监测系统平台等建设,进一步强化功能,促进形成完善的实验基地网络。搭建开放型公共创新平台,建立完善持续稳定支持为特征的科研组织方式,健全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要求、责权利明确、层次分明、协作高效的科技创新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优化整合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协调机制,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保障能力。

四是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品种创新。“一粒种子就可以改变世界”。更加突出以品种创制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联合资金力量雄厚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商业化育种进程,针对我省耕地面积广、土壤类型多、气候差异大等特点的不同用种需求,发挥省农科院分布地域广、学科建设齐全的优势,创制符合农业生产需求的专用品种,为我省未来农业发展区划提供品种支撑。要结合全省农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种质创新,利用好现有种质资源,做好种质资源鉴定和优势资源拓宽,同时大力引进国外优秀种质资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我所用。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站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尊重自然规律,积极落实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控三减”要求,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重点加强减量化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技术和黑土保护与修复技术等研究,支撑我省“生态+农业”发展;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质量标准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为农业产业发展和产地环境安全提供安全技术支撑;针对农业转型发展需求,重点加强猪、牛、羊、鹅、鸡等畜禽新品种繁育和生态环保循环养殖技术模式研究,加强食用菌、蜜蜂等技术研究,加强主食产业化加工及果蔬、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促进全省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针对农民和市场的信息化需求,重点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服务体系研究,搭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解决农民和市场对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再次,要加强功能创新。拓展农业的食品安全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产业支撑功能和文化社会功能,重点加强绿色农业、低碳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研究,深度挖掘农业的增值潜力,为我省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技术支撑。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对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只有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形成新的产品群、产业群,才能使农业生产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再由卖得好倒逼种得好。

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要整合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龙头企业、农技推广单位等涉农服务单位的科技资源,进行协同创新,构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公共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大力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探索创新农业公益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继续推进以院县共建、院村共建、校县共建和高效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建立面向乡镇村科技创新驱动服务的长效机制,并坚持常态化、规范化,形成适应我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普及。农民科技培训要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延伸。在培训重点上,由分散培训向集中培训拓展,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农机大户、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和村干部;在培训内容上,更加突出需求培训,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加工业等培训拓展,对主导产业明显的专业村,实施整村推进式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向种田大户进学堂、进院所拓展,探索建立大学式的学历学位教育新模式,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利用好电视、广播、动漫、挂图、微信等新闻媒体和信息平台,探索知识快捷型普及渠道,让农民在短时间内掌握农业实用技术。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实行科技成果转化人员与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同等待遇,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可以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和推广研究员;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情和活力,助推黑龙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甄真zhenzhen@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科技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